由周迅和黃磊主演的《小敏家》,以明快的節奏和演員扎實的演技,上線之后熱議不斷。
隨著劇集臨近尾聲,“劉小敏”和“陳卓”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劇中人物也都陸續各有歸宿。
這樣皆大歡喜的家庭劇很合觀眾的胃口,收視率也是節節攀升,正如網友所言:“別再說年底是冷門收視檔期冷了。”
作為“小”系列電視劇,此前海清、陶虹等人的精彩演繹都獲得了不俗的評價。
此次向來給人以古靈精怪的少女形象的周迅接棒,首次飾演一個年齡在40多歲,還是一個20歲兒子的母親的角色,也收獲了好評如潮。
這一次拒絕扮嫩,摒棄了“妙齡少女”的周迅,找到了適合自己年齡的作品和角色,她的清醒狠狠地打臉了那些依舊沉溺于“少女感”的女星們,給大名鼎鼎的“丫頭教”帶來了沉重打擊!
從靈氣少女到中年媽媽
在《小敏家》開播之初,吸引大家的除了周迅和黃磊的“三搭”再碰火花,許多人的關注焦點依舊是在周迅身上,而她在劇中的狀態也引發了網友熱議。
很多鏡頭下的周迅幾乎呈現了一個女明星最真實的一面,眼角的細紋,藏不住的眼袋和顯而易見的法令紋,因此很多網友看到這一面的周迅都會驚呼“連周迅都演媽了!”
或許是周迅一直以來的角色太驚艷了,長久以來圍繞在她身上的標簽無外乎“靈氣”、“少女”等等。
《大明宮詞》中的少年太平公主,她的靈動無需刻意呈現,骨子里帶的東西渾然天成,一抬眸,少女的靈動、嬌羞顯露無疑。
后來與陳坤搭檔出演《像霧像雨又像風》時,周迅飾演的“杜心雨”,兩個高高的雙馬尾嬌俏而頑皮,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
即便是在《橘子紅了》中帶有悲情色彩的“秀荷”,依然擋不住周迅身上透出來的少女感。
后來在《畫皮》中,周迅的靈氣透過一雙眼睛又多了一份“妖媚”,攻氣十足,沒了青春少女的質感,卻平添了一抹“狐妖”的俏麗。
千人千面的周迅,成了演藝圈中獨一無二的存在,這也是為何娛樂圈中“姐”、“爺”數不勝數,可“周公子”卻始終只有一個。
可是歲月不饒人,誰也沒辦法與時間抗衡,對如今47歲的周迅來說,同樣如此。
其實早在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和《我的早更女友》上映的時候,就有網友質疑:“周公子”的靈氣哪里去了”?
而這種質疑在《如懿傳》播出之時,達到了頂峰。
在《如懿傳》開播之初,周迅飾演的“青櫻“被全網吐槽一言難盡,紛紛規勸周迅不要在強撐少女了。
盡管后來周迅憑借扎實的演技,將《如懿傳》變成了“真香劇”,但是不可否認,一個角色已經不能夠被強行帶入了。
缺失的少女感讓演員和角色之間產生的違和感,有時單靠演技也是硬拉不回來的。
周迅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此次在《小敏家》,她選擇了符合自己年齡的角色——一個有前夫、有男友、有兒子的中年婦女。
更重要的是,周迅演出了自己狀態的“劉小敏”,“中年媽媽”飽受好評,周迅也展現出了一個成熟女性的魅力。
其實,這并不是她第一次演“媽媽”了。
早在《蘇乞兒》、《竊聽風云3》、《紅高粱》等影視劇中,周迅就已經開始接觸“媽媽”的角色。
尤其是在電視劇《紅高粱》中,沒有生產經驗的周迅,出人意料地演活了“九兒”難產的狀態。
不是痛苦的套路化的哭天搶地,而是通過咬緊牙關、大口呼吸等細微的微表情,來傳遞“在鬼門關走一遭”的極度痛苦和恐懼。
不枉導演鄭曉龍稱贊周迅是“演戲的天才,表演的精靈”。
到了電影《你好,之華》中,起初監制陳可辛也不確定周迅能不能來飾演一個孩子的媽媽的角色,但看過劇本的周迅卻說:
“因為我已經到了中年階段,其實陳導把這個劇本給我看的時候,我覺得他從心里面是希望我可以打破這個階段的一些障礙。如果我固守著年齡這一關,我是不會接的,但我正好想要找一個出口,就是這么湊巧。”
算下來,周迅早已邁入“媽媽”的行列,并且還詮釋了不同的“媽媽”類型。
在《紅高粱》里,她是忍痛舍女,有大義的媽媽;在《不完美的她》中又是一個因為自身境遇而感同身受,救助被虐女孩的“媽媽”。
而到了電影《第十一回》中,46歲的周迅飾演的是24歲竇靖童的媽媽“金財鈴”,一個“母老虎”般的潑辣悍妻。
全素顏上陣,蠟黃的皮膚,臉上的皺紋清晰可見,腫脹的眼睛,干枯的頭發,煙火氣呼之欲出,反轉演技備受認可。
回顧周迅從“靈氣少女”到“中年媽媽”的角色轉變,她不是丟了靈氣,而是更早的認識到女演員到了一定階段,隨著氣質、年齡的變化,對于角色的選擇也在慢慢轉換。
面對“演母親”這一敏感話題,周迅格外坦然,曾經坦言:“對演員而言,一個角色的豐富程度遠比角色的年紀,更值得在意。”
周迅的每次突破在如今的演藝圈中顯得尤為清醒,可是一如清晰明白的周迅,真的能坦然面對“變老”這件事嗎?
對老去這件事,說一句“去你的”
周迅曾在訪談中坦言“自己沒有辦法快速面對人衰老這件事”。
尤其是在新老交疊更替頻繁的娛樂圈里,年輕就是資本,即便誠如被譽為是“天生的演員”的“周公子”,也會不由滋生危機感和恐慌。
尤其是在《《如懿傳》播出之時,網上出現了一片對周迅容貌質疑的聲音,而關于“周迅老了”的聲音更是不絕于耳。
這樣的評價可能是周迅自出道以來收到的關于她演技的最大的惡評了,出道三十余年,各類有關演技的獎項幾乎盡收囊中,最后卻因為容貌問題而遭到了攻擊。
對此,她在做客《朗讀者》時,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董卿問她:“聽到這種聲音,會難過嗎?”
她回答道:“難過,非常的難過”。
并表示陪伴了觀眾這么多年,然后觀眾用這樣的話語來說她,真的好嗎?
她坦言:“這也是第一次直面自己的衰老,自己為此糾結了兩三年,當看到自己臉部的肉松弛時,也曾想過要不要去搞一下。”
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焦慮,也慢慢地接受了,然后也慢慢地對自己的衰老說了句“去你的吧”。
面對如果觀眾覺得自己不漂亮了就去喜歡別人了,周迅談及到如果自己還想繼續做演員,那就不應該在意這件事,并坦言自己“就是老了”。
在周迅的身上,我們似乎意識到“承認變老”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正如20歲有20歲的靚麗,40歲有40歲的魅力。
周迅能在演藝圈一直當紅,是因為她從不給自己設限,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給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而今的她能夠坦然面對,甚至是欣喜接受“演媽”這件事。
同樣清醒的還有演員宋佳,在《小舍得》中單身的她同樣出演了媽媽的角色,細膩、反差的表演收獲了不少好評,完全沒讓觀眾出戲。
不僅如此,宋佳對于“演媽”這件事也有著獨特的理解,面對“是否排斥演媽”這樣的問題時,宋佳回應道:
“我就不明白為什么要排斥?我們不是媽媽生的嗎?媽媽不值得演嗎?媽媽不偉大嗎?我們不愛媽媽嗎?我覺得媽媽應該是大家爭著去扮演的一種類型。”
這樣的清醒認知,不知要讓多少“演媽生懼”的女演員汗顏。
“媽媽系”也能是最佳女主角
正所謂“一朝演媽,終身演媽”。“演媽”可以說是所有女演員的人生大坎,對此諱莫如深,戲好不好無所謂,“角色安全”才是第一位。
單身的不愿演媽,哪怕是已經當了媽媽的,仍舊在劇中硬拗“少女感”。
對于演媽媽這件事,大部分女星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演媽可以,但是孩子要小,來證明自己年紀還不大。
像是左小青曾說:“演媽可以,但得看孩子多大了。”馬蘇在綜藝《我是演員》中也說過“自己想演戲,別人卻說她演媽太年輕了”。
要知道當年王琳在《情深深雨濛濛》中飾演“雪姨”時,還不到30歲,跟“女兒”林心如也不過才差6歲。
此言一出,我們竟不知道要把女演員無戲可演的錯誤,到底歸咎于誰了。
第二種情況則是:演了媽媽,卻像沒演一樣,而且必須是主角的媽。
比如萬茜在電影《兔子暴力》中飾演李庚希的媽媽,風情萬種又敏感脆弱,迷蒙的鏡頭中透出無限的曖昧感,這個媽媽確實是演了,卻又好像什么都沒演。
而第三種情況,也是被大家討論得最多的:演媽媽等同于奇恥大辱。
這樣的論調并不是空穴來風,有的女星拒絕演媽媽的,是因為覺得自己保養得那么好,如果演媽媽就是奇恥大辱,說什么也不會演人家的媽媽。
有的女星則是一邊哭喊“好想演戲”,一邊又覺得以自己四十多歲的年齡演媽媽是一件極其夸張的事情,所以寧愿不拍戲,也不愿意去嘗試媽媽的角色。
不能坦然接受老去,不愿意升級演一些中年女性角色,比如中年媽媽甚至是婆婆外婆等角色。
依然還強行裝嫩,也不愿意去演配角,這樣挑三揀四加上定位不準,自然也沒多少合適的機會了。
這些看似的自信和堅持,實則暴露的恰恰是她們的短板,看似不演媽媽是在給自己留一份體面,實際上這不過是在自斷后路。
要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扮嫩只會引來群嘲,不管是流量派還是演技派,在強撐“中年少女”這事兒上,沒少吃虧。
看著《星辰大海》中梳著馬尾辮的劉濤,相信不少人還是喜歡她職場女精英的形象;在《大宋宮詞》中,即使是有厚厚的濾鏡,也難掩她身上獨屬于中年女性的閱歷和滄桑。
在這個全民沉迷“少女感”的時代,眾多女星沉迷“少女”角色的選擇讓人捉摸不透。
在她們還沉溺于“丫頭教”的時候,殊不知,如周迅一般的“媽媽系”女演員們,正在當著“最佳女主角”。
前不久落幕的金雞獎上,張小斐憑借《你好李煥英》中的“媽媽”一角,拿下了金雞獎的“最佳女主角”,揚眉吐氣。
電影中的母女情,不知賺了多少人的眼淚。
而摘得“最佳女配角”獎的朱媛媛,在電影《我的姐姐》中的角色同樣是位“母親“,她對微妙細節的精準處理,演活了“姑媽”這個角色的隱忍與犧牲。
比如姑媽在離開咖啡廳時,不僅用保溫杯打包了剩下的咖啡,還不自覺地舔了下杯邊,一個勤儉操持的家庭婦女形象便躍然銀幕之上。
而此前朱媛媛在《送你一朵小紅花》中的“媽媽”形象,更被形容是完美還原了許多患病孩子母親的真實模樣。
朱媛媛飾演的媽媽表面樂觀豁達,背地里卻把所有的悲傷和壓力都留給了自己。
為了五塊錢的停車費斤斤計較;面對乞討的母子,卻一邊崩潰怒斥,一邊默默掏出一百元大鈔,在有限的戲份里她塑造了一個生活化又立體的母親形象,充分證明:“媽媽”也值得一朵“小紅花”。
而“媽媽”角色的至高榮譽來自于詠梅在《地久天長》里演繹的“失獨母親”,雖然在現實中詠梅沒做過母親,但卻用內斂、精準的演技,詮釋了一個母親一生的隱忍與擔當。
詠梅也憑借這一角色,捧回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在50歲的關口讓更多觀眾看到了這位優秀的中國女演員。
不僅是朱媛媛和詠梅,譚卓也算得上是“媽媽”專業戶了。
從《西小河的夏天》中的嚴厲,到《我不是藥神》中為救女兒去跳鋼管舞的犧牲,再到《誤殺》中的搏命,譚卓“劇拋式”的演技和不同風格的“媽媽”都為她收獲了一波波的點贊。
作為80后女演員,在其他人都在偶像劇中打轉的時候,譚卓卻沒有焦慮,而是依靠一個個“媽媽”角色出圈,正如她自己所講:“每一朵花都會有自己的土壤,這個年紀的收獲,會超越以往的年紀。”
在曾經“演媽色變”的情景下,如今越來越多和周迅一樣的女演員選擇拋棄“妙齡少女”的人設,跳出舒適圈,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角色。
而越來越多的中年媽媽,甚至是婆婆們都在脫離固有的模式,從臉譜化的人物背景板中走出來,成為一個個鮮活、立體的“媽媽”形象。
其實近年來隨著“女演員中年危機”話題被頻頻提及,也折射出了她們的焦慮。
的確,正如姚晨在《星空演講》中所細數的“中年女演員的尬與惑”:“明明到了一個女演員最成熟的狀態,但市場上適合我這個年齡段演員的戲卻越來越少。”
因為與小自己18歲的吳磊組CP,楊蓉被嘲裝嫩;“純妃”王媛可就在《我就是演員》中潸然淚下,直言“11個月,沒戲可拍,沒有合適的角色”。
近來憑借扎實演技屢屢出圈的倪虹潔也曾坦言,1978年出生的她,已經演過婁藝瀟、楊穎甚至是年齡相仿的盧芳生的媽媽。
的確,30+甚至40+的女演員之所以在努力維持著少女人設,一方面是市場需要,另一方面是真的擔心無戲可拍,所以只能不得已而為之。
然而,在共情或者同情女演員“中年危機”的同時,現實也在證明著:女性題材正在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女演員憑借精湛的演技,“媽媽系”同樣可以成為:最佳女主角”。
朱媛媛曾感嘆:“時間是演員的法寶,在生活中磨著磨著,很多東西就自然而然地長在了身上。”這是專屬中年演員的財富和資本,是年輕一輩的演員所無法企及的。
對于變老這件事,柏林影后詠梅的發言曾博得滿堂喝彩:“年齡不是我的敵人。可以不要把我的皺紋修平,那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這是對時間的致敬。
勇敢接下各式各樣“媽媽”角色的周迅,也分享過自己的中年感悟:“不能給演員灌輸20到30歲是最好的年紀,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閱歷的增多,人的內心才會越豐富。”
在“最好的年紀”,做最大的努力;在“該突破的年紀”,尋求更合適的角色,最好的自然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