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黎明
出品 | 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
*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喜憂參半。年度總票房達到472.58億元,相比2020年的204億翻了一倍多,跟疫情前2019年的642億相比,恢復了七成多,而全球電影票房僅恢復至疫情前的51%左右。可見我們保持了2020年的勢頭,繼續引領全球市場,保持了票房冠軍的位置。
源自《2021騰訊娛樂白皮書》
01 馬太效應愈加明顯
不少影迷反映,2021年經常會遭遇“個人包場”的奇特現象,即便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黃金時段,你都會發現整個影廳只有你一個觀眾,簡直相當于個人包場。那是因為,除了令人欣慰的春節和國慶兩個最大檔期,跟疫情前保持相同的熱度,平時的影市比以往的淡季更加冷——2020年的最低日票房到了3000萬,2021年有好幾天探底2000萬。如果我們按照2000萬日票房計算,除以75000個影廳,影市觸底時每個影廳平均的日票房僅267元;再按照每張電影票40元計算(這包括了售票平臺的手續費),每個影廳的平均日觀眾量是6.67人;再除以較低的每天4場,每場觀眾僅1.67人。放映業完全入不敷出,由此造成的損失可想而知。有一次我碰到全場僅我一個觀眾,我主動要求換成半小時后的另一場,這樣影院至少可以節省些電費;影院說不必了,因為后面那場也是空的。
75287塊銀幕是2021年下半年底達到的最新里程碑,代表著行業的產能。當產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時,便會出現一票難求甚至黃牛,以及價格的上升,春節檔部分場次便反映了這一現象;當產能大大高于市場需求時,開張即意味著賠錢。對于從匱乏經濟走過來的人而言,產能過剩是難以想象的事。另一類無法把產能過剩視為危機的是理想主義者,可以用1989年凱文·科斯特納主演的電影《夢幻成真》里的經典臺詞來概括——“If youbuild it, they will come.”(如果你建好了,他們會來的)。現實卻很骨感,跟2019年的17.3億觀影人次相比,2021年大約少了6億。影院建好了,建多了,看電影的人卻更少了,每個影廳的產值更低了。
從單片的表現也可以看出端倪:票房最高的3部影片均超過45億,其中《長津湖》更是打破了紀錄,創下了57.73億的新紀錄。《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則是撐起春節檔的兩大“骨干”。但是,15億至45億這個巨大的跨度則完全空缺,一部影片都沒有;相比起來,2019年則有7部,這充分說明影市的馬太效應到了驚人的程度。10億至15億這個檔次也僅有7部影片,好在其中5部不屬于春節和國慶這兩個檔期。(2019年這個檔次有6部)。1億至10億這個級別的影片有44部,比例是對的,但數量也嚴重不足(2019年這檔有75部)。這些影片中有哪些未能躋身10億+的行列,哪些10-15億的影片本應進入15-45億行列,有哪些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值得研究。
正如2020年的《八佰》是全球票房冠軍,2021年的《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和《唐探3》分別占據全球票房的第二名、第三名和第六名。第一名《蜘蛛俠:英雄無歸》是年底上映的,到圣誕節便超過了《長津湖》,這讓我們很多影迷不爽。但是,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英雄無歸》的12億美元票房,是全球票房,其中北美數字不到一半,是5.57億,而《長津湖》的9億美元則是中國內地的成績,換言之,如果這兩部影片分別代表了當下中美兩大電影市場的天花板,那么,咱們的市場容量要比美國更大。(注:《英雄無歸》仍在上映中,最終票房肯定會提升,但北美數字能否超過9億,是值得關注的。)從另一方面看,《英雄無歸》年底前能取得6.45億美元的海外票房,說明好萊塢的全球策略走在我們前面,而我們的文化走出去仍需同志努力;但是,有一點不要忘了,海外票房的分成比例往往遠低于本土票房,所以,《英雄無歸》能從海外拿回多少利潤,對他們的本土經濟有多大的貢獻,是可以多打幾個問號的。
往年的中國海外票房多半是中美合拍片創造的,比如一部《功夫夢》(2010)便可以一舉把這個數字大幅提升。但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事實:絕大多數國產片目前仍不具有舉足輕重的海外市場,故若純粹用本國數據來做比較,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影市,不僅是現實,而且將會持續保持下去——這跟疫情沒有多大關系,西方國家抗疫不力只是讓這一趨勢快速浮出水面而已。
02 與好萊塢漸行漸遠
腰部影片的缺席是當下中國電影的最大危機。觀眾似乎只愿在不多的場合、為極少幾部影片而走進影院,其他時間開始放棄進影院看電影這一選項。2020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仍在討論流媒體和影院的矛盾,2021年情況逐漸明朗,優愛騰芒等流媒體似乎并沒有搶奪院線電影的觀眾,大量的觀眾眼球被吸引到短視頻平臺,而短視頻無需像院線電影或流媒體那樣耗費巨資來制作內容。這種情形不僅在中國已經形成新的行業格局和競爭態勢,在西方國家也是如此。比如北美影院在2021年下半年正式重開后,只有少數超級系列大片才能吸引人流,中小規模的影片(即便是口碑爆棚的文藝片)丟失了絕大多數觀眾,而與之相比,TikTok搶走了大批傳統的電影觀眾。
源自《2021騰訊娛樂白皮書》
疫情的反復是影院觀眾流失的一大原因。不必搶在第一時間先睹為快的影片,多數人就選擇了不進影院。進口大片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2019年進口片占我國總票房36%,其中兩部進入票房前十名;2020年占16%,沒有一部進入前十名;2021年進口片的票房占比是15.51%,也只有兩部進入前十名。幾年前進口片占據的頭部位置早已徹底讓位給國產大片,50%票房比例的心理防線成了遙遠的記憶——但是,進口大片連市場的腰部都沒法保住,則是全新的現象。其中的原因,一是進口片(即便是超級大片)往往難以下沉到三四線城市,而市場的擴容一般都在那兒;二是好萊塢幾大片商為了討好華爾街,把最新大片同步交給自家的流媒體平臺,造成盜版捷足先登;第三,我方在引進方面的慎重態度也使得市場出現巨大斷層。從文藝多樣性的角度,引進不同國家的影片確實能繁榮市場,但從工業的角度,能批量生產爆米花電影的只有好萊塢一家,其他國家的影片在我們市場出爆款,基本屬于黑馬。
漫威宇宙的《黑寡婦》《尚氣與十環傳奇》《永恒族》《蜘蛛俠:英雄無歸》相繼缺席中國市場,這些都是10億+的影片,而且只要不是搶灘春節或國慶,均不會對國產片造成競爭,若出現在愁云慘淡的2000-3000萬日票房期間,更是能起到救市的作用。顯然,中國市場拒絕這些產品不是基于經濟因素。而從廣大網民的反饋來看,這些進口片的忠誠度似乎也沒有想象中那么高,很多人表示不看進口大片算不上損失,因為隨著影市的發展,超級大片需要徹底下沉到三四五線城市,才能成為超級大片,而進口片的主力軍往往在一二線城市。換言之,即便沒有疫情和脫鉤,好萊塢大片恐怕也只能徘徊在10億票房的檔次。能突破20億的屬于鳳毛麟角,30億以上的大片會牢牢掌握在國產片手中(30億以上的進口片僅《復聯4》一部)。
復聯4內地票房42.5億,是中國影史票房前十中唯一進口片
中國市場跟好萊塢漸行漸遠,引發了不少業界的評論。作為兩大經濟體深入交融的一部分,早年很多專家認為,中國市場和好萊塢誰都缺不了誰。但疫情以來,輿論出現了變化。近期,好萊塢刊物直接使用了“脫鉤”(decouple)一詞來描述當下的現狀,并表明,早在2018年貿易戰開啟時,中國進口商便停止了購買美國獨立片商的產品;如今,好萊塢大片在制定計劃時,也不再把中國收入和利潤計算在里面。
03 企盼國產大片批量生產
影市腰部缺少進口大片,唯一的辦法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國產大片來補救。2021年最賣座的三部影片在相當程度上具有指明方向的功效。《長津湖》由三大導演掛帥,集行業優等資源,充分發揮出我國的特色,上映后引發全國觀影熱潮,不僅是愛國主義宣傳的典范,同時也代表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標桿。這是繼《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一批影片成功后,主旋律商業大片攀登的又一座高峰。遙望十多年前,“主旋律”幾乎是“不賣座”的代名詞,但經過這幾年中國影人的不懈努力和孜孜探索,主旋律終于發掘出一條類型表達的通道,而且這條路越走越寬廣,成為救市的法寶。大家都知道,愛國主義的電影素材數不勝數,永遠拍不完,我們缺的不是感人的事跡,而是講述這些事跡的敘事技巧。商業大片的敘事需要把觀眾放在首要位置,也就是拍電影時心里要有“人民群眾”,這需要咱們的影人克制住藝術家的任性,盡量把藝術才華用于跟觀眾的溝通,而不是天馬行空的自我陶醉。
《你好,李煥英》的成功,證明了電影的情感力量。真摯的感情、即便生澀但略帶妙趣的敘述,可以打動無數人。相對于七八年前視效打天下的階段,以情動人要高一檔次,而且,視效等技術的炫耀具有時效性,而情感則是雋永的。當然,跟愛國情操一樣,親情(以及愛情和友情)的呈現迫切需要敘事功力,而喜劇元素則是為這個故事插上的翅膀。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該片大概是電影人(尤其是電影投資人)最希望邂逅的美麗景象。
《你好,李煥英》上映于疫情后第一個春節檔,大年初一一票難求,創影史多項記錄
《唐人街探案3》則是商業計算的結果,它的復合類型每一項都預設了目標人群。這是負責任的態度,但推到極致就會丟失創作的渾然天成,讓人感到一種濃濃的配方味道以及用力過猛的哼哧。該片口碑的下滑說明了“事不過三”,或許真的是系列片的魔咒,但你不能否認陳思誠對于類型敘事的把握堪稱爐火純青,這在人人想當大師的中國影壇,也算是一種罕見的務實。這在年底《誤殺2》亮眼成績中可以得到證明。
除了這三部超級大片,具有預示性的影片還包括《揚名立萬》這樣的黑馬,以及《圖蘭朵:魔咒緣起》那樣的連投資零頭都賺不回來的影片,它們的故事和類型以及故事的講述方式多多少少傳遞出當下觀眾的好惡。可以想象,在策劃階段,《圖蘭朵》肯定是投資人及主創心目中足以征服海內外的超級大片,但沒想到這個配方的有效期那么短。對于中國這么大的市場,電影題材與風格的多元化是不能放棄的,一是不同觀眾有不同的追求,二是從化解風險的角度,一種類型走不通,另一種可能出其不意受到歡迎。
關曉彤、姜文等主演的《圖蘭朵》首日票房收入僅七百萬
電影觀眾的喜好一直在發生變化,尤其是經濟和文化飛速發展的我國,電影的開發常常趕不上觀眾的口味,加之各種不可控的外在因素,行業發生的故事簡直要比銀幕上的故事更加峰回路轉,跌宕起伏。行業的健康發展,一年只有三部超級大片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一批又一批市場認可的成功產品。也就是說,大片必須量產,而且不能因為生產周期而失效。正如類型片需要定時出現情節點(尤其是動作片和驚悚片),影市的波濤洶涌也在情理之中,只要心態好,態度端正,通常都能找到正能量影片的快樂大結局。
在可見的將來,愛國主義的主流大片依然將引領市場,提升行業的制作水準,聚攏行業內外的資源,滿足公眾的精神、情感及娛樂需求,同時輸出真善美的價值觀。
(來源:騰訊新聞)
*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封面圖來自視覺中國
關鍵詞: 2021年中國電影產業報告:一年只有三部超級大片是遠遠不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