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產注水劇,放過俺吧
觀眾苦注水劇,久矣。
在網絡上多次發聲,但是因為人微言輕,從來得不到制片方的重視。
一次次摧毀觀眾的信任,迫使觀眾二倍速觀劇。
雖不知真假,但叔想和大家嘮嘮注水劇。
毋庸置疑,注水劇是真的煩人,國產劇觀眾深受其害。
尤其是近幾年,一直深受注水劇的荼毒,觀眾苦不堪言。
以至于讓人產生兩個疑問:十幾二十幾集的電視劇,能不能講好一個故事?
能的話,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注水劇?
兩個疑問,答案其實不難。
簡短的集數,能不能講好故事?
太能了。
翻翻十幾年前的電視劇,短小而精悍,至今還被稱為經典的作品不少。
霸占了整個童年的《西游記》,只有25集。
另一部古裝神話喜劇《濟公游記》更絕。
這個系列一共三部作品,三部加起來抵不過現在一部作品的時長。
一個系列加一塊,不過也才三十多集。
童年的另一部回憶之作,《還珠格格》第一部只有24集。
集數不多,但部部是觀眾的回憶。
明明短劇情就能講述好一個故事,為啥后面開始瘋狂拓寬劇情長度?
這一切的背后是商業利益在支撐。
注水劇的形成和國內電視劇銷售模式有關。
國內電視劇按集計價,集數多了自然就能賺得多。
其實,注水劇不是近幾年剛剛出現的,只前就曾出現過。
一怒之下,就將制片方告上了法庭。
同劇組的另一位演員王璐瑤也發現了劇情增多的事情,但因為并沒有和李保田一樣,把集數問題寫進合同,所以無法參與這場維權。
有一場戲演員喂羊,喂了十分鐘的導演都沒有喊停。
老劇如此,新劇同樣也不差。
雖然現在沒有出現過演員把制片方告了情況,但注水的節奏同樣不弱。
注水常用的手段:增加配角戲份、一集有一半在前情回顧,亦或者增加一些不需要的鏡頭和空鏡。
用拖沓的方式,完成集數上的增多。
《楚喬傳》就能因為注水太過遭到了觀眾的吐槽。
劇中重要情節九幽臺事件中,為了拖延時長,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演員特寫鏡頭。
節奏放慢是注水的方式之一。
作為絕對的女一號,劇中戲份經常出現幾分鐘的事情,甚至夸張到出現了幾十秒。
主角的意思是故事的發展圍繞著他們展開,當主角都開始不上線了,劇情是不是也飛了?
去年大爆的《香蜜沉沉燼如霜》,后期也因為注水的問題,被觀眾怒撕。
一開始改編《香蜜》只有36集,但因為有劇方要求,提交了43集的劇本,誰成想最終拍攝出來有63集。
去年,被注水毀掉的國產劇,它不是唯一一部。
《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
黃景瑜搭檔宋茜主演的偶像劇,被譽為國產偶像劇之光。
不得不說,前十幾集無論是節奏還是演技,都可圈可點。
畢竟,導演是拿拍電影的方式拍攝電視劇。
但后期,主角持續不上線。甚至在大結局時,臨時播出了番外劇情。
把口碑一毀再毀。
觀眾罵有資本介入,導演和編劇還解釋說有創作上極大自由,除了集數限制。
和誰拉扯?無需多問。
只是這多出來的十集,沒有主角劇情內容支撐,只能靠著配角那可有可無的戲份東拼西湊。
好劇是這么毀的,觀眾的信任也是這么沒的。
可就算是注水劇坑害觀眾已久,就真的可以這樣一刀切嗎?
一刀切就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不一定。
是每一部高集數的電視劇,都會被觀眾吐槽為注水劇嗎?
不是。
《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這些電視劇的集數,部部很長。
卻從來沒有聽到觀眾嫌棄劇集注水。
為什么會這樣?
說白了,還是故事。
故事足夠嚴謹,足夠有趣,也足夠圍繞主角展開。
這些都是戲點,觀眾愛看,所以喜歡。
只要是圍繞主角展開的故事,就算制作沒有那么精良,觀眾一樣喜歡。
坦白講,這劇有瑕疵和不成熟的地方。但,因為故事足夠吸引人,觀眾愿意買賬。
說白了,觀眾討厭的從來不是集數多。
而是內容不精。
反之,就算只有短短十幾集的劇情,觀眾也很反感。
逐年增長的背后,也是多方面的原因。
電視劇制作方為了更好的收視率和更簡單的把作品賣出去,也舍得用重金聘請流量。
當制作成本高了之后,各個環節的成本也都在逐步增高。
這是一個商業循環。
對于改變注水劇,不是簡單干脆的一刀切就能解決的事情。
有些劇,就是需要用長篇集數來描繪它的劇情。
如果一刀切的情況下,這些劇又該怎么辦?
比如一部作品分為上下兩部,分開播出。
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
應該怎么懲治注水劇,是一件需要多方面完善的。
當所有人都不為注水劇買單的那天,就是它徹底消失的那天。
只是這個想法過于理想,對于注水劇的整治是道阻且長啊。
不過,叔相信這一天一定回來。
觀眾也一定可以不用再二倍速的觀看電視劇,而是可以沉下心,認真的欣賞一部作品。
這里這里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