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前段時間在中國大銀幕上映了。
但在此之前,我已經看了兩三遍,是我日常無聊用于消遣的時候,就看一下,也當個生動的紐約觀光片,懷念疫情前的種種旅行。
男女主人公也都很養眼,洋氣的那種。
男主是憑借《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提名的蒂莫西·柴勒梅德,萬千少女的“甜茶”。
女主是《沉睡魔咒》中的愛洛公主艾麗.范寧(以下我就說范寧吧),以及賈斯汀·比伯的前女友賽琳娜·戈麥斯。
海報定位就很浪漫了,但今天我想說的,不是愛情,這部電影,最最好看的地方,也不是愛情。
它講述了一種“上流感”的精髓,再直白一點——
那些看起來都挺有錢的人,為什么沒能相愛?
(簡單普及一下導演,伍迪·艾倫被法國人譽為“美國電影界唯一的知識分子”,是才華橫溢的代名詞。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威尼斯、戛納、柏林......各大電影節的獎杯全都被他收入囊中,單是奧斯卡最佳劇本提名,就拿了16次。但他也深陷me too運動,然后這部電影也遭遇坎坷,他娶了自己的養女,總之,私生活方面已經成為人們口中的“渣男糟老頭子”)
男主名叫蓋茨比,聽名字就明白,他生活的環境紙醉金迷,超級有錢,典型的上東區文藝男孩。
(彩蛋:第四張圖是導演伍迪·艾倫。蓋茨比雖然是富二代,但他依然很“伍迪·艾倫”。一身撞色襯衣+毛呢西裝外套+同色系燈芯絨長褲是導演永遠的標配,蓋茨比喋喋不休,像個話癆,還有點神經質。甜茶在電影里,果然就是伍迪·艾倫自己的意向投射)
蓋茨比最近愛上了一個女孩,艾什莉。
她來自亞利桑那州,并在那擁有銀行,蓋茨比父母還沒見過這女孩,就希望他們結婚。
蓋茨比和艾什莉在同一所大學讀書,電影的開始,艾什莉忽然拿到了一個采訪名導演的機會,這讓一直想當記者的她欣喜若狂。
而蓋茨比興奮的是,終于可以向女友展示曼哈頓,可以一起度過一個浪漫的周末。
蓋茨比一直在說的是,曼哈頓之旅種種細節——他提前訂好酒店,想著和女友去皮埃爾吃早午餐,去克萊爾酒店聽鋼琴曲,去看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的壁畫......
事實上,決定回紐約對他都是一種犧牲,因為母親將在周末舉辦上流社會的大型宴會,而這是他最厭倦的時刻——“絕對不能讓我父母知道我回紐約了?!?/p>
對于艾什莉而言,滿腦子只有這一次采訪,她甚至想到了,自己會不會因此得到普利策新聞獎。
(艾什莉甚至想到了,自己可能因為采訪名導成為第一個拿到普利策獎的大學生記者)
對于蓋茨比所提及的一切她心不在焉,她說,12歲來曼哈頓,只覺得曼哈頓便宜好買——“愛馬仕包200美金一個。”
其實從那一刻起,觀眾比蓋茨比更早意識到,這兩人真不是一路人。
來到紐約之后,蓋茨比發現一切都和他想的不一樣,一切都變了——
這根本不是他和艾什莉一起的浪漫旅行,從到紐約后,他們基本就沒同框。
他們是真正的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各自奇遇,分開旅行”。
先說艾什莉。
在采訪了這名名導之后,很快覺得自己與他熟絡起來,稱謂都不知不覺變成了“老羅”。
畢竟,名導也對她表示:你的名字,和我的前妻一模一樣,而我非常懷念她。
還告訴她,既然這是你的第一次重大采訪,我可以給你一些獨家內幕,以及我現在處于最落魄的時期,只有你能拯救我。
這個事最后演變成了老頭子迷離的“跟我去法國南部”,貴圈信口開河的程度,人喝了點酒感性不負責的程度,此處省略一萬字。
艾什莉當然推遲了和蓋茨比的約會,陪名導看片。
但在看片過程中,名導忽然來了情緒,要馬上跑出去喝酒,并揚言:“我一點都不喜歡這部電影,要把它毀掉。”
名導一言不合失蹤后,艾什莉又忙著陪編劇一起滿大街把他找回來。
撞見編劇的老婆出軌了編劇最好的朋友。
編劇和出軌的老婆爭執不休,艾什莉只能一個人去找名導。
但去到片場的艾什莉,卻在那里意外邂逅了知名男演員。
她更興奮了,激動得恨不得馬上就打電話和閨蜜炫耀。
而男演員,剛好也很喜歡她。
她去到了男演員的房車,還被邀請一起參加晚宴。
面對記者的鏡頭,艾什莉已經得意忘形。
艾什莉和男演員在簡單的晚餐之后,就一起回了家。
此時,還在街頭散步等待她赴約的蓋茨比,已經被徹底遺忘。
但和前作《愛在羅馬》中那位想獻身男明星的姑娘下場相似(最后被毛賊得了手)。
艾什莉不僅沒有和男明星共度良宵,反而因為男明星正牌女友忽然出現,自己只能赤裸著身體,偷了一件風衣,一個人光腳走在紐約的大雨中。
另一邊是等待著約會的,失意的蓋茨比。
但他毫無計劃地閑逛,卻意外而輕松參與了很多重要的局。
他的昔日同學正在紐約大學拍電影,就是李安畢業的那個學校,他被順手拉去參演了一下。
他去了前女友妹妹家,因為感傷,在鋼琴上自彈自唱創作了一首即興單曲。
他在大都會被叔叔和嬸嬸遇見,被迫去到媽媽的秋季宴會局,場面奢華,名流云集。
他在一天結束的時候,頂替哥哥去到小圈子的賭局,心不在焉地贏了十幾萬美金。
艾什莉在所有情況下都用力過猛,比如,喜歡賣弄自己的學識,把黑澤明說成歐洲導演。
沒有邊界感,一定要在編劇撞見婚外情的時候,給對方安慰,而且緊咬不放。
特意強調自己爸爸是開銀行的,來引發他人對自己的重視。
蓋茨比完全相反,他對一切都毫不在乎。
全世界人瘋狂向往的紐約對他而言唯一的價值就是“找點樂子,足以毀掉我人生的樂子”。
他絲毫不愿意展現自己,但漸漸你發現,他什么都懂,會彈鋼琴,會創作,會享受生活,腦子聰明算賭注很快,但他哪個都談不上精通,也不想精通。
他甚至為了應付父母,可以隨手掏出5000美金,只為了讓妓女扮演一下女友參加宴會——“反正錢也是賭來的,無所謂。”
現實里有充分到溢出的安全感,才會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永恒瞬間。
(艾什莉用“古樸而雅致,追尋一個存在于已逝年代的浪漫夢想”來形容他)
伍迪·艾倫壞嗎?壞的。
一如既往地在歌頌、維護、展現所謂上流社會的精髓,就是那種“我擁有一切所以我對一切都不在乎也不炫耀”的倦怠感。
但他那么無所謂,也不會從這個階層滑落。伍迪·艾倫任性到,讓他每次賭錢都莫名賺十幾萬,他自己都說“沒有道理”。
把這部分表現得淋漓盡致的,是蓋茨比在小巷遇到的昔日同學,他心里想著“我最討厭的同學”,然后紳士溫和地打了招呼。
他吐槽了關于蓋茨比同學的一切——紐大的電影項目愚蠢;拿了選美冠軍的女同學要嫁給看不上的財閥;因為一個夜宵禁令普林斯頓大學的某某要被退學了……最后,他在這里,是因為馬上要上煩人的醫學院。
背愛馬仕不厲害,用愛馬仕裝白菜并且吐槽它的皮革顯老,才是這個階層玄妙的感覺,也是凡爾賽的出處。
而只有艾什莉這樣被蓋茨比好友諷刺“那邊還吃仙人掌嗎”來自小鎮的暴發戶,才會野心勃勃,想要征服一切。
艾什莉在一路的光怪陸離里,不斷覺得自己被“意外賞識”,被“命運選中”,其實導演編劇演員從頭到尾也沒有想了解她,她只是這個圈子獵艷的一個庸俗故事主角,也不可能真的屬于這個“電影圈”。
而基于不同的欲望閾值,雙方的原則感也完全不同。
蓋茨比的導演朋友要求他們拍一場吻戲。蓋茨比進入不了狀態,因為他覺得自己有女友。
但艾什莉呢,她會毫不猶豫地撲過去,她會說:“管他呢,這可是國際巨星,是到老了都能講給小輩聽的故事?!?/p>
(從脫衣服的細節,就可以看出艾什莉的迫不及待)
《紐約的一個雨天》從頭到尾都沒有展現男女主人公的愛情。
它在展現他們所屬的不同圈層。
所以,上流感的真正精髓是什么?
就是那種淡淡的厭倦感。那種被滿足太多后,對現實都視而不見,表面上(只是表面上,涉及利益的時候會清醒的)看起來總有一點不切實際做夢天真的倦怠感。
那是一代人或者好幾代人拼命努力耗盡生命,用時間的殘酷,累積質變換來的。
伍迪·艾倫的哲學是,努力算什么人生贏家,懶得努力才真贏了。
當蓋茨比終于帶著心愛的艾什莉坐著老舊的馬車在紐約街頭約會時,他忽然隨口說了一句歌詞:
The roaring traffic"s boom,Silence in my lonely room.(車馬喧嘩,孤房靜寂。)
艾什莉一如既往地愛賣弄,馬上回應:啊,我知道,這是莎士比亞的詩,對吧。
此時蓋茨比的厭倦已經溢于言表。
它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美國歌舞片《柳暗花明》中的插曲。
故事的最后,他堅定地跳下了馬車,拋棄了他想象中目眩神迷的,帶著鄉土氣息的新鮮感。
蓋茨比只有十八九歲,最叛逆的年齡,厭惡上流社會,愿意做任何能震動那群得體的勢利眼的事情。
但事實上,最后他發現,只有跟同類在一起最舒服。
看到最后,你才發現,電影的浪漫,給了一個女配角,前女友的妹妹,住在紐約中央公園價值五千萬美金市值房子里的女孩。
當蓋茨比在她家彈著鋼琴嘆息——
我喜歡休息室里的鋼琴,毛毛細雨,霧靄沉沉,薄霧中的紐約城,一對戀人約在六點碰面。
她一聽就懂。
他隨口說出幾個場景,她就立馬能猜到是哪一部電影,一人接一句。
他心心念念的雨中約會,也是莎諾最向往的。
在紐約的一個雨天,他在不知不覺中,與她相遇幾次。
后來,才發現在這一天之中,真正與他在雨中街頭,忽然相遇,忽然戀愛的人。
原來是她啊。
伍迪·艾倫拍了大半輩子的愛情片。
在以往的電影中,他表達過
“無法實現的愛情最浪漫”,他講過
“最好的感情或許是婚外情”。
但今天,他85歲了,他用一個happy ending的大結局來回歸了愛情最初的心動時刻:
愛或許總是這樣,在不經意間,在我們從未想象的情景里發生。
但如果僅限于此,你還是小看了老頭子。
老頭子給甜茶這個角色取名叫蓋茨比,而《了不起的蓋茨比》里最著名的一段臺詞是貴族丈夫在說服出軌的妻子,同樣是貴族的黛西回歸家庭——
“我們和蓋茨比不一樣,這跟錢不完全有關,我們身上流著藍色的血,他永遠都沒有。”
在電影的最后,我們終于看到了蓋茨比與自己厭惡的階層和解的那一幕,母親誠實告訴他,她曾經是妓女,一切財富來自邂逅蓋茨比的爸爸,雙方白手起家。
可即便這樣,蓋茨比也扎扎實實是出生在上東區,最最富有,審美教育生活方式都頂尖的二代。
他只能和二代們生活在一起了,來自亞利桑納州的暴發戶女兒,也不行。
所謂階層的門,就卡得那么死,死死的,仿佛那句諺語——通往天堂的門太窄,容不下第二個人。
這是伍迪·艾倫借浪漫的一場雨,那么輕松、快樂、狡猾地告訴你,關于圈子最殘酷的真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