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迎灶神,大家今天吃好喝好了嗎?
春節在家,我也會陪爸媽一起看電視,過去常常會因為喜歡的題材不同看不到一起去,今年我家則沒有這個煩惱。
因為我媽和我一起追《人世間》上頭中。
——任何一個人沒看這部劇,我都會傷心的,OK?
最好磕的cp居然是這對?
《人世間》講一個東北普通家庭,周家一家五口人的成長與生活。
故事從1969年開始,有知青下鄉的時代印記,又有個人情愛、小家波折的瑣碎日常。這種具有史詩氣質的電視劇,聽起來容易宏偉無趣,但誰能想到最先讓人上頭的,居然是——
劇里的cp都好磕?!
大哥周秉義和大嫂冬梅的love線走的是反差感。
窮小子和省長千金,身份本應天差地別。結果時代突變,大哥分去了邊遠地區的兵團,冬梅變成了成分不好的普通女知青。
雖然地位一夕顛倒,兩個小青年卻激情依舊,最愛去兵團附近的柏樹林互訴衷腸,偶爾還會被朋友抓包紐扣扣錯……
兩人又害羞又甜蜜的樣子,磕死我了。
二姐周蓉的愛情更離經叛道,一封家信,周蓉就背上行囊遠赴深山,追尋只見過一面,靠書信相戀的戀人。
千里追愛記也算得償所愿,日子清貧簡樸,但自足。
雷佳音飾演的周秉昆是最小的弟弟,也是感情線目前最波折的一位。
一開始遭遇了直球少女春燕的大膽追求,“他逃,她追,他插翅難飛”,無奈憨憨的秉昆不愛這一朵潑辣的東北嬌花……不然,強扭的瓜其實也蠻甜。
而秉昆的官配其實是殷桃飾演的鄭娟,一個目前為止全劇最慘的女性。
她的家境不好, 未婚夫更被槍斃。周秉昆就是在鄭娟最灰暗的人生階段,頂著傻不拉幾的軍帽出現的。
對秉昆,鄭娟是他見過的“最美的女人”;對鄭娟,秉昆則是一種救贖,給了她從未感受到的善良和尊重,兩個人的愛情來得默不作聲卻格外洶涌。
但是,整部劇最好磕,最值得細品的,卻是周父周母“穩穩的幸福”。
他們身上,有老一輩特有的相濡以沫的溫情。
周父要去西南工作,周家車站送別那段戲,每一個細節都呈現這份愛情的純粹和質樸。因為兒子離去難過的周母,一直是周父默默拍著背,無聲的安慰。
車上車下的告別,兩人都說不出肉麻的話,簡簡單單的牽手,都是在告別的幌子之下才做得出。可握住手后的摸索,卻是克制的情深。
是的,整部劇到現在,周父周母最親密的動作,就是握手。
一次是分別時,握住手時滿滿的不舍;
一次是兩年之后,兩人終于再見,夜里躺炕上,睡不著的周父盯著周母好久,手一直緊握住周母的一只手。
沒有一句話,卻把無言相守的默契演到極致。
醒過來的周母,也主動伸出另一只手與自己的丈夫緊緊相握,不說愛,但每個細節都是愛。
在他們身上,我磕到了愛情簡單美好的樣子。
時代洪流,人情脆弱,但對周父周母來說,一牽手就是一輩子,一輩子就是相偕走好每一天。
周家人的“愛情哲學”
周父周母的愛情不僅好磕,他們的言傳身教,也讓周家的孩子們,在愛情觀上一以貫之,甚至形成了周家人獨有的“愛情哲學”。
首先,是對愛情的責任感。
周父扎根西南,一待就是好幾年回不了家,可他對于家庭的責任卻沒有一刻放下。
三個月才能發一塊的肥皂,他兩年省下了足足6塊,就為了把好東西帶給家人。
大哥在父親的影響之下,成為一個把責任感刻在心間的人。
對未婚妻冬梅,他愿意放棄更好的前途,因為這前途需要他和冬梅分手。
冬梅因為曾經在冬天里掉過一次井,影響到了身體,生育困難,他卻默默決定把一切問題都攬在自己身上,去托起這份感情。
我想,他們的愛情,可以用這句話定義:“生亦一個衾,死亦一個槨”。
就連前期最憨憨,一副沒心沒肺模樣的秉昆,在愛上鄭娟之后,也默默扛起了感情的責任。
發現水自流被抓后,他當了家里的鐲子籌了錢,每個月一如既往地去給鄭娟送錢,卻只字不提水自流被抓的事情。
周父周母教會孩子們的第二個道理,是愛情可以不看條件,但一定要走正道。
冬梅是省長千金時來周家,周父周母態度和善,不巴結;冬梅身份巨變,背上成分不好的名頭時,他們也沒有區別對待,反而處處考慮她的想法。
所以當秉昆抱著試探的心態,給周爸講自己相看了一個離過婚又帶著娃的對象,周爸才會大發雷霆。一腳踹翻了周秉昆,差點打上那個莫須有的“介紹人”家門。
他覺得兒子和寡婦搞在一起,“不是正道,是混蛋”,這才是他生氣的原因。
當然,兩個單身男女萌發愛意,本身并沒有錯,是時代的枷鎖導致外人覺得這種愛不是“正道。預告里,周父后來接受了鄭娟,或是因為他發現鄭娟的好,要秉昆負起責任。
周父生了周蓉那么久的氣,除了擔心女兒之外,更多的還是他老派的價值觀里,離家出走私自結婚,實在太不像話。
周父周母教會孩子們的第三個道理,是他們用幾十年的相守相伴,傳遞出的對感情的堅定。
哪怕周父知道周母變成植物人,也從沒想過放棄,這種對愛侶的堅定也影響到周家的每一個孩子。
所以周家三兄妹,在面對情感與世俗的愛情雙難選擇時,他們紛紛踏上了情感的那一端。
大哥對冬梅的始終如一,不因冬梅幾次身份的變化而變化;周蓉對馮化成的堅定,貴州深山艱苦的生活,也無法磨滅;秉昆對鄭娟,也從猶疑和困難里,學會了堅守和肯定。
在速食愛情盛行的當下,很難不被周家人的“愛情哲學”打動。
現代愛情為何速食,是因為斤斤計較的成年人害怕選擇,拒絕了愛情中的責任和結果。輕飄飄地浮在愛情表層的歡愉之上,沒有糾纏就沒有越絞越緊的纏繞,不入心不入情,自然可以說放棄就放棄。
微波爐叮一分鐘就可以吃的便當,微信聊幾天就可以火熱的情感,來得輕易又簡單,他們甚至無需面對選擇,就會在選擇的前一站直接下車。
所以《人世間》的真情難得而動人。
很多時候他們的選擇,無形中是給了當下快餐化愛情當頭一棒。
預告里鄭娟和秉昆終成一家人,再多的閑言碎語、外在條件其實比不上真心相對。
至少在這個越來越不浪漫的當下,周家人的“愛情哲學”告訴我們,我們仍舊可以拿一點包容與幻想,留給愛情。
為什么年代戲的愛情總是如此動人?
這幾年看的電視劇越多,越發現一個算不上規律的規律:男女主人設進化到飛檐走壁無所不能的偶像劇,卻難出真情。
而年代戲里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的愛情,反而動人。
往遠了說,《父母愛情》至今坐穩年代愛情戲的頭把交椅,江德福和安杰的磨合、相守,感情歷經五十年的風雨越發真摯。
往近了看,去年的《山海情》里的德寶和麥苗,好磕程度一點不少,《喬家的兒女》也產出了幾對情真耐品的cp。
我想,年代戲愛情動人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足夠真實、質樸,且帶有愛的底色。
“真實”一直是年代戲的強項。
本身就脫胎于家長里短的生活素材,愛情也仿佛是現實生活的縮影。
《人世間》里的真實依托了很多東北風味,屋檐下凍住的冰柱,招待人的水果凍梨,一到冬天就大量囤積的白菜,和自帶喜劇氣質的東北話。
這些細節的鋪墊,就讓春燕雪天堵秉昆變得既有趣又夠真實。
雪大風大,所以兩人在拐角暗巷,春燕才能往前一步,就把大頭卡在墻上。
其次是質樸。
年代戲的愛情甚少有偶像那般“花里胡哨“,生活已千難萬難,自然沒有那些讓人看了牙酸的莫名矯情。
《人世間》里最動聽的一句情話,應該是周爸對周媽說的“你辛苦了”,他們不習慣說愛,這已是含蓄至極又情深意重的表達。
再配上兩位演員不說一言,卻滿含情深的眼神戲,比所謂的8個機位的偶像劇吻戲,還要能讓人感受到愛真情懇。
沒有多余的表達,卻因為情感的質樸,反而更接近愛情本真的模樣,所以動人。
但最重要的是,這些戲里都鋪有“愛”的底色,他們都能在愛里能夠獲得成長。
愛可以是顏值吸引、才華崇拜,甚至只是荷爾蒙瞬間地看對眼,愛也可以是互相扶持、不被設限的外在的對等。
但愛不應該只是這些。
詩經里有一句寫“泛泛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其實愛情很多時候,更多的是向內的求索與成長。
秉昆在劇里的第一個成長,是他對鄭娟萌生了愛意,也學會了負責任與奉獻,把給自己的五塊放進信封,明明膽小怕事的他卻每個月雷打不動地去鄭娟家送錢。
第二個成長,是他知道了發生在鄭娟身上的所有的事,他震驚又惶恐,也才從激動的荷爾蒙里清醒過來,開始冷靜思考這份愛。
好的愛讓人學會責任和成長。
而年代戲的愛情,伴侶既是愛人,也是他們人生路上的導師。
這種“成長”,最終也會帶動觀眾,讓大家沉浸到戲中,像角色那樣去體驗“成長”,去感受真情之可貴,遠非時下速食愛情能比。
說到底,好的愛情戲,不外乎“三真”——
“真情真意真演員”,看似容易,能做到的寥寥,在浮躁的當下更顯難得。
E姐結語
這幾年我們常說國產劇里見不到“普通人“,再也沒有真實到能讓人嘆口氣的生活小品。
而《人世間》讓人驚喜的是,雖然這劇時間跨度、時代背景大,卻難得有“小人物的小生活”。
梁曉聲先生在原著里這樣寫:“全因為有了家,活著才是有些情趣的事。”
把肉票攢著留著過年時取肉包餃子,有不用票買豬肉的機會,蜂擁而至擠滿人的供銷社,都是我爺爺奶奶、爸媽那輩的時代記憶。也是周家這個小家,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
時代離我遙遠,平凡的生活卻離我很近。
互相看不上的朋友因為一起完成某件事突然冰釋前嫌;年少時的喜歡不講道理,“一見鐘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抱怨著毛褲太小,想要媽媽再織一條新的的“雷大頭”,和我媽催我穿秋褲的嘮叨互相交織。
所有細枝末節卻和瑣碎的生活一一對上,這才是能令人看得進的煙火氣。
大學時,《人世間》原著在我讀來,更多是時代巨變,看的是新中國五十年發展脈絡;如今看劇,反而看到的是小人物的離合悲歡,是一家之變,是人情冷暖。
是我雖不曾親歷,卻真實如同每一個平凡時刻的普通生活。
今天的話題是:
你喜歡什么樣的年代劇?
來評論區說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