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年,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zhí)導的《教父》(The Godfather)公映五十周年。這部經(jīng)典的黑幫類型片兜兜轉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進入中國,是不少電影人和觀眾的電影啟蒙。
從左到右:《教父》《教父2》《教父3》海報
作為編劇、導演之外,楊超的另一重身份是教書育人的老師,擔任中國戲曲學院戲曲影視導演專業(yè)教研室主任已達十年之久。2018年時,他在“新片場學院”推出了自己的電影公開課,詳解電影《教父》“拉片子”便占了整整一集的時長。
楊超在1993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2016年,他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愛情電影《長江圖》入圍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楊超也憑借該片入圍第8屆中國電影導演協(xié)會年度導演獎。
楊超說,他最早接觸到的是被《教父》影響的一批電影,比如香港賭片、槍戰(zhàn)片。在北電讀書時第一次看到《教父》后,并不覺得如何。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在一遍遍閱片后,他明白了為何當年老師把《教父》說得“那么好”。楊超認為《教父》其實是一部反黑幫的作品,“我把它定義為用一部類型片的方式講述了一個世界性的故事。”
近日,在楊超導演的北京工作室,他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
以下是他對于《教父》電影故事所做的賞析。
《教父》首映50年紀念藍光碟套裝
【楊超口述】
走“霸總”路線的黑幫片,只是對《教父》表層的模仿
《教父》真的是一部能看二十遍的“神片”。它是非常少數(shù)的打通了商業(yè)片和藝術片界限的電影——這類電影很少,雖然有觀點認為所謂商業(yè)片和藝術片的區(qū)分是個偽命題,但行業(yè)內(nèi)其實都明白這個區(qū)分是什么。對于普通觀眾而言,商業(yè)片或者說類型片的一大特點便是無法看很多遍,你可能會在看的時候完全被劇情或視聽所吸引,但看完就完了,較少動力再去看一遍。藝術電影則不一樣,多數(shù)藝術電影都蘊含多次觀看的信息,如塔可夫斯基,貝拉塔爾。
《教父》是個黑幫類型片,視聽語言其實也比較樸實,就是很認真地講好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一來具有開創(chuàng)性——幾乎后來所有的國家、民族出產(chǎn)的類似影片,都對它有模仿和致敬。港片《古惑仔》吳鎮(zhèn)宇飾演的靚坤,故意壓低嗓音說臺詞,明顯是在戲仿馬龍·白蘭度在《教父》中的聲臺形表,那句“要分尊卑”,就是一個兇悍的年輕人在刻意找那種老年教父慢條斯理的感覺。《一步之遙》里姜文飾演的馬走日,穿著black tie那個范兒,也是在致敬馬龍·白蘭度《教父》的開場戲。
《教父》劇照,馬龍·白蘭度飾演的“教父”維托·柯里昂,成為許多后輩模仿的樣板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劇照,吳鎮(zhèn)宇飾演的靚坤明顯是在戲仿“教父”
《教父》的營養(yǎng)如此之豐厚,以至于帶來后世那么多“兌水”的黑幫片。甚至馬龍·白蘭度曾回憶《教父》上映后,一個真的紐約教父告訴他,他的手下都在模仿兩代柯里昂教父的說話方式。
第二就是《教父》看起來好像是講家族黑幫故事,但它骨子里是反黑幫的。所以我認為后世那些就黑幫談黑幫,甚至是贊美黑幫的電影并沒有真正讀懂《教父》。大部分港產(chǎn)黑幫片都會對主角進行杰克蘇、瑪麗蘇的英雄人物化。當然也有反例,比如劉德華早年主演的那部《飚城》(1989),它拍出了黑社會像一張大網(wǎng)把年輕人吞噬掉了,而且主角人物也是悲劇結局。
《教父》劇照
《飚城》劇照
《教父》的主題是用三集的故事,講了一個家族起初為了利用黑幫的方式來求生存,來保護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在黑道立足,一連兩代人用盡了全副精力想要脫離黑幫,回歸正途卻不得的悲劇故事。特別是第三部(1990)的結局,當邁克爾·柯里昂用盡全力想要讓家族“上岸”,卻落得身邊最無辜的女兒死在自己懷里。一句話總結,就是“黑社會不得好死”,而那些只去學習電影中黑幫都是西裝革履,走“霸總”路線的黑幫片,只是一種表層模仿罷了。
《教父3》劇照
我對《教父》的解讀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是在錄像廳時代,我在高考復讀那年,在黢黑滿是煙味的錄像廳里看了香港導演王晶的《至尊無上》“賭俠”“賭圣”,看了《教父》流風所及影響的電影,槍戰(zhàn)、動作、耍酷,這些場景曾經(jīng)吸引了我。所以我最先接觸的,是被《教父》影響的一批電影。
《至尊無上》劇照
真正看《教父》,還是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書的時候,當時也只是老師說這片子好,自己內(nèi)心并沒有覺得它有“那么好”。當時電影學院的風氣是這樣,我們崇拜的還是那幾位超級大師的作品,對劇情片類型片則存在一種偏見,或者說是有意地要拉開距離。那些在手法上、觀念上給電影本體帶來革新的電影才是我們重點關注的。我們崇拜的是侯孝賢在《戀戀風塵》(1986)、《悲情城市》(1989)中固定長鏡頭的運用,是安哲羅·普洛斯的《霧中風景》《尤利西斯的凝視》《鸛鳥踟躕》里迷人的場面調(diào)度,當然還有塔可夫斯基所有的片子。在這些電影面前,《教父》再怎么比也是等而下之的,它終究像是一部通俗小說。
男孩和男人看《教父》,讀解出的東西截然不同
我個人對《教父》的再認識,大概是新千年前后,也是個人生活閱歷多了一些之后,突然發(fā)現(xiàn)這部電影里對人性的刻畫,尤其是對男人該如何立世的觀察與呈現(xiàn),對我自己有著巨大吸引力。一個男孩子和一個男人看《教父》,讀解出的東西是截然不同的。我的生活閱歷除了親身經(jīng)歷,更多還是來自影像,這么說吧,在我所有看過的影片中,最富男人魅力的電影就是《教父》。大學畢業(yè)后,我也讀了馬里奧·普佐寫的《教父》(1969)原著小說,包括小說的續(xù)集《西西里人》(1984),這讓我成了一名“教父”故事系列的粉絲。
《教父》小說1969年首版書影
接下來就是空閑時間,反復看這部“男人圣經(jīng)”。2018年,我在“新片場學院”專門錄了一期《教父》的讀解,我把它定義為用一部類型片的方式講述了一個世界性的故事。它具有嚴肅小說的水準,對人物的刻畫幾乎到了“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那么一種凝練的高度,幾乎每一個人物,都值得去做很多角度的分析。為什么現(xiàn)在所有美國大片最后的落腳點都在“family”上?這個原則我覺得《教父》貢獻甚大,它是夯實這種“家庭觀念”最重要的一塊基石。當然,它并不帶有哲學意味上的“存在與虛無”,它不去探討那些泛哲學的命題。
《教父》系列也是世界電影史上少數(shù)的幾個續(xù)集水準依舊在線的電影。很多故事你只能看第一部,續(xù)集一定是拉垮的。《教父》三部曲,大約九個小時,其實講了一個完整故事。一般三部曲最容易虛弱的第二部,在《教父》三部曲中完全不存在。
《教父2》(1974)這個雙線并進的故事,反而是最強的,也是整個系列的“題眼”,最強烈深刻地呼應了主題:初代“教父”維托·安東里尼在意大利西西里島是被母親用命救下來的,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因為得罪了當?shù)氐暮谑贮h大佬而橫死,他孤身一人來到了紐約——美國移民局官員誤將維托的故鄉(xiāng)“柯里昂”看成姓氏,于是,維托以“維托·柯里昂”之名,正式成為美國人,他需要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重建自己的家庭。
《教父》劇照
維托成年后在一家面包店打工,他在當?shù)氐囊獯罄Z區(qū)起初并沒有“涉黑”,原本只是想通過誠實勞動經(jīng)營好自己的家庭,他是相信美國夢的。最后卻為生計所迫,維托與好友克雷曼沙、泰西歐組成了一個小團伙,他才逐漸展露出自己的領導才能和那種“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大佬風范。這集中體現(xiàn)在他敢于單槍匹馬去見當?shù)氐膼喊苑秱惼妫⒌谝淮握f出了那句教父的經(jīng)典臺詞,“我會給他個無法拒絕的條件”(I"m going to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教父2》是一個雙線并進的故事,精美的就像是一件藝術品。二代教父邁克爾那邊是上升期,一個又一個清除掉家族的障礙;另一條時間線上,他的父親維托也在白手起家,一步步向上打拼。兩代教父奮斗過程不停地穿插對比,說出了故事的秘密。
《教父》劇照,二代教父邁克爾的上位
我們從女人說起——在維托一步步成為初代教父的過程中,他的老婆卡梅拉·柯里昂始終沒有提出什么疑義,而是全心全意在丈夫身邊相夫教子;但邁克爾的女友,也是他第二個太太,此生最在乎的女人凱伊·亞當斯,卻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敵人。邁克爾可以大殺四方,可以用自己的權勢和魅力征服任何人,卻拿自己這位大學畢業(yè)、代表著“美國夢”真善美一面的太太無可奈何。他在她的面前常常失態(tài),聲音變得尖利,甚至歇斯底里,卻依舊拿她沒有法子。而從第一部里邁克爾干掉妹夫,凱伊便開始懷疑自己的丈夫,自此之后兩人便離心離德,同床異夢。
喜歡相夫教子的卡梅拉·柯里昂
凱伊這個人物更重要的作用是昭示時代變了——老教父的時代沒有毒品,是黑幫的“田園時代”,大家通過的劃分勢力范圍做灰色營生,并且那時美國法制也不健全,黑社會不僅有機可乘,他們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還維護了地方上一定的穩(wěn)定。《教父》開場,老教父就是一位話事人,法律無法制裁的惡棍,他可以出面主持公道。
在老教父的時代,我可以為你為了家庭去殺人,這就可以贏得妻子的忠誠,但凱伊是個有獨立思想的新女性,她內(nèi)心一直秉持著美國價值觀中的法治大于人治,同時她也篤信宗教,不可剝奪他人的生命,在家庭小圈子的利益之上,她信奉的是一種更普世的價值觀。
所以老教父執(zhí)掌下,這個大家庭可以維系,整個社區(qū)都在他蔭庇之下生活,但到了二代教父邁克爾這一代,時代變了,女人不會容忍丈夫殺人。價值觀的彈性空間越來越小。毒品買賣的高額利潤釋放了人性中的惡,大家都不再講那套江湖道義了,法律也變的更為精細了,黑幫生存的空間實際上是被越擠越小。
凱伊逐漸對其丈夫邁克爾感到失望
《教父》的成功也再現(xiàn)了美國社會是一個大熔爐的風貌,教父一家人其實是把意大利人的文化嫁接在了美國夢上,盡管老教父一直對美國夢嗤之以鼻,但他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成為20世紀上半葉美國夢的一種柔性補充,他踩在黑白兩道之間,畢竟還講究“盜亦有道”。外界看來他們是“Mafia”(黑手黨),可是電影中呈現(xiàn)的卻是一個“家庭”。而實際上,從老教父開始,到二代教父所做的種種努力,都是想讓這個涉黑的家庭可以回歸正常社會,可以體面地活在陽光下。
老教父參與和談看似成功,實則是終極計劃的大挫敗
我們再來說《教父》,里面的重場戲是大兒子桑尼被殺后,老教父再度出山,舌戰(zhàn)五大家族。很多人包括我初看這場戲,都覺得老教父那真是霸氣,談笑風生間就達成了休戰(zhàn),讓小兒子邁克爾可以平安歸來。但我們慢慢再去品這場戲,老教父真的贏了嗎?沒有,這反而是老教父終極目的的一次大挫敗。
電影將高度的戲劇性濃縮,反而呈現(xiàn)出生活化的靜水流深。老教父赴會前的目的是什么?要保護小兒子周全這點沒錯,但他的底線是不涉足毒品生意,也不同意動用自己在政界的關系去幫助同行做毒品生意,即便他可以由此收益。
老教父主持了一場表面看似成功的黑道談判
在赴會前,還有一處情節(jié)可以窺見人性的復雜。桑尼的死,表面是由于他殺了菲立浦·塔塔基利亞之子布諾·塔塔基利亞,再往前數(shù)是弟弟邁克爾一人干掉了毒梟索拉索和黑警麥考斯基,柯里昂家族已經(jīng)成為其他家族的眾矢之的,桑尼的死多少也帶有代弟弟受過的成分。
老教父在停尸房見大兒子桑尼最后一面
我們看老教父聽到這個消息時的表現(xiàn):“軍師”也就是老教父的義子湯姆·黑根來告訴他這個消息,他聽到大兒子的死訊后,先是怔了一下,松了一口氣,然后才表現(xiàn)出一個父親應有的哀痛——這一怔的意義太豐富了。
他最怕的是聽見邁克爾的死訊!那他一輩子的理想就完了。桑尼的死實際上解決了老教父內(nèi)心隱秘的難題,他不想把位置傳給性如烈火的大兒子,知道他難成大事,但按照繼承順序,不得不在自己重傷后把權杖交給了他。他內(nèi)心喜歡的是小兒子,他知道邁克爾才最像他,是家族事業(yè)最好的接班人。在得知自己遠在西西里避難的小兒子安然無恙,令妻子痛哭的事由是大兒子出事了后,他真實的反應其實是長出了一口氣。
都說虎毒不食子,但子和子之間可不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一碗水端平的。這一集開場家族要照大合影,邁克爾不到場,老教父就是不拍,足見他對小兒子的看重。
這也令我們思考,老教父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是讓家族在黑道上一條道跑到黑嗎?那桑尼無疑是個合適的接班人選。不,老教父之所以積累了那么多上層關系,之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保持隱忍,堅決不涉毒,如此珍視自己的政界關系,其實就是為了未來自己的家族可以洗白,而領導家族轉型的任務無疑交由邁克爾最合適。因為小兒子的歷史最干凈,不僅沒有涉黑,還是二戰(zhàn)英雄,他完全可以從政,當律師、當參議員甚至當總統(tǒng),進而讓整個家族活在陽光下。
老教父原本希望小兒子當參議員
所以老教父在會議上,起初是堅決反對動用自己的上層關系來和五大家族一起販毒的。這不僅是他的道德潔癖,更是他對小兒子的私心,他手里的政商關系原本是想為小兒子從政鋪路的,至于是不是能通過毒品暴利變現(xiàn),他并不感興趣,甚至本能地敬而遠之。而大兒子其實是他這一終極心愿的障礙,當黑道戰(zhàn)爭幫他解決掉這個障礙后——他畢竟不能親手殺了自己的兒子——現(xiàn)在的他反倒是釋然了,接下來只要保護小兒子周全,把他扶上馬再送一程,這輩子就不白活。所以導演科波拉、編劇馬里奧·普佐以及偉大的演員馬龍·白蘭度在這處細微但關鍵的細節(jié)處理上,真的令人拍案叫絕!
老教父到了會談現(xiàn)場后,發(fā)現(xiàn)可以用彼此兒子以命換命達成暫時的休戰(zhàn),但塔塔基利亞家族和其他家族依舊在要求他動用上層關系一起販毒的問題上不依不饒。他敏銳地注意到經(jīng)營賣淫的塔塔基利亞家族根本無法憑一己之力和他對抗,背后一定有更大的操盤手在攛掇指使。他通過幾個眼神確定了幕后最大的黑手,是巴西尼家族,而其他所有家族都聽巴西尼的。
這是重大的挫敗。老教父可以打敗塔塔基利亞家族,但無法同時對付所有家族。大家都想販毒,這就是時代洪流。老教父那一時刻,一定有巨大的無力感。但他迅速調(diào)整了自己,不動聲色地做出決定:先退讓,答應參與販毒,死保邁克爾的安全。自己這一代無法完成的家族使命,交給邁克爾來完成吧。
新教父坐在父親的座位上
這是內(nèi)心劇烈斗爭,悲愴的一刻,決定了家族最重大的選擇。但我們在老教父臉上,什么也沒看出來(除了那幾個眼神)。可憐的湯姆·黑根,都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愛爾蘭軍師就是不行啊。老教父站起來發(fā)表著名演講時,那種講道理,但是有力量的氣質(zhì),仍然鎮(zhèn)壓了全場,也騙過了大部分觀眾。這是多么真實啊!如果你有幸參與紐約五大家族的會議,你能看出實際發(fā)生了什么嗎?很難。科波拉和普佐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就做到了像生活一樣神秘復雜。
這一段,雖然不是藝術電影,但完全當?shù)闷鹚柨品蛩够蔷湓挘喝绻澜缡歉呱钅獪y的,那么影像也必然如此。
看《教父》,就得像看生活一樣,全神貫注。
《教父》劇照
《教父》的片尾,老教父在和孫子嬉戲時無疾而終。邁克爾則在父親的葬禮上鎖定了叛徒。接下來便是最令人蕩氣回腸的一幕:在妹妹康妮新生子的洗禮上,邁克爾成為他的教父,電影采用交叉閃回的手法,一面是邁克爾在向神父承諾自己的信仰,一面卻是他指使手下一個個除掉了五大家族的頭領。
我們還是要回到老教父的遺訓,他選擇邁克爾不是要他來繼續(xù)打打殺殺的,但只有解決目前這一批障礙,家族洗白才有可能重啟。這是個大彎子,但目標不會變。所以我們才看到他在第二集里,不得不在聽證會上搬出自己過往的戰(zhàn)功,表明自己“是個正直的美國公民”。到了最后一集,他甚至要借助梵蒂岡教會的力量,繞一個大圈來洗白家族的產(chǎn)業(yè)。只不過,越往后,就越難了。
解讀《教父》終局,要看A故事和B故事
在電影《無間道2》中,我們看到了吳鎮(zhèn)宇飾演的倪永孝在父親死后,收拾其他幫派的手腕,簡直和邁克爾收拾五大家族如出一轍。《無間道》系列準確地抓住了那個時代香港的氣息,里面也有家庭主題的思考,也有男人到底該如何立世的奮斗,故事上也非常有魅力。但它還是沒有像馬里奧·普佐那樣的文學支撐,所以最后沒有拍出應有的深度,這也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問題:A故事特別好,只要在香港發(fā)生,那就無比真實,細節(jié)充分,但涉及到B故事的時候卻容易表面化。
《無間道2》劇照
你在香港所有的黑幫片中是看不到黛安·基頓飾演的凱伊這樣的女性人物的,那種可以和男性主角在觀念層面構成強烈對抗的女性人物,似乎一個都沒有。《無間道2》中劉嘉玲飾演的大嫂,依舊是個依附于男人的女人,只不過她多了些成就男人的手段,但她不是大哥在價值觀向度上對立的人物。洪金寶和恬妞主演的《奪帥》(2008),里面的恬妞飾演的大嫂倒是大哥身邊的對立面,但她作為女性獨立的覺醒,無非體現(xiàn)在“江山是我們一起打下來了,我的那份是自己應得的,無需你來施舍。”一直以來,中國商業(yè)片的一個通病,就是反派沒有自己的價值觀,更談不到價值觀層面的沖突。一個似是而非的看法大行其道,似乎成年人的世界里真的就沒有對錯,只有利弊。
當然不是這樣。真正沒有對錯的,沒有倫理和價值觀支撐的,只能是瘋子。韓國電影《看見惡魔》里那樣的瘋子。所有號稱無比自私的人都需要意義,所有社會都需要倫理,黑社會甚至更需要。
《教父3》劇照
《教父3》的結尾,觀眾們其實都在關注邁克爾能否最終躲過暗殺——好故事就是如此,你以為最大的懸念是二代教父能不能活下來,但結局卻是他身邊最無辜的女兒死了。你可以想見女兒死了,前妻永遠都不可能再原諒他了,他將孤獨終老,這才是最大的悲涼。因為即便是二代教父死了,只要能最終保護了家庭,他的價值觀還是贏了。但當家庭在他面前分崩離析,這實際上比他死了還要失敗,根本不用再去奢望什么家族洗白了。因為沒有家族了。家族如果不能保護其中最弱小,最無辜的成員,家族其實就不存在了。
所以看懂一個劇本,要看懂B故事。A故事上,邁克爾看似沒有失敗,他不僅活了下來,他的傳人,第三代教父文森特·柯里昂也已然可以獨當一面,成為新一代的狠角色。但B故事里,邁克爾從父親那里傳承下來的,對保護家庭安全的承諾,和他讓家族事業(yè)合法化的轉型努力則徹頭徹尾失敗了,因此他畢生的努力都顯得沒有意義。三代教父文森特看似兇悍,頂多只能帶著柯里昂家族重回街頭,在已經(jīng)無比狹小的地下世界像老鼠那樣活著。兩代教父都失敗了。幾十年的努力全部歸零。所以《教父》這個故事絕對是反黑幫的,也表現(xiàn)了一個人在命運和時代面前不斷搏擊后的無力。
《教父3》劇照,Mosca殺人時的特寫鏡頭
《教父3》中Mario Donatone飾演的西西里老殺手Mosca,是一個常常被人忽略掉的人物,人們可能會記住他殺人手法的老辣,但卻忽略到他身上附著的意義。他是一個純粹的西西里人,對殺手這個職業(yè)本身抱有一種類似宗教般的神圣,可以為了目標而不計任何代價——他殺人是明碼標價的,可最后明知道如果執(zhí)行終極刺殺,自己也難逃一死——人死了,再高的回報又有什么意義呢?但他就是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用一顆傳統(tǒng)的子彈干掉了邁克爾的女兒,也就是說一個純粹的西西里人,用純粹的西西里的行事方式,把想擺脫西西里黑社會生存法則的二代教父再次拉回到西西里古老的黑暗之中,進而宣告這個故事以悲劇收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