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在大家的期待中播出了。沒想到播出后不僅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反而因為濾鏡、特效、人物特點等各種問題被全網吐槽。
先不說這部劇好不好,單純分析主角的性格,大量觀眾認為《徐鳳年》和《范閑》一模一樣,很"張若昀"。
說實話,范姐姐也有同感。
也是表面紈绔子弟的角色,其實聰明如傻子。徐鳳年的一些表情和動作和范閑很像,要不是發型不同,真的很難分辨出來。
別的不說,徐鳳年的個人風格比范閑還丑.
這幾年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演員頻繁地以相似的角色轉圈。
歌手在不同的歌里唱出自己的風格,這叫實力;但是一個演員表現得像他自己并不是一件好事。
事實上,除了張若昀,許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接下來,范姐姐就帶你去看看吧!
010-101《小敏家》是周迅和黃磊在缺席20多年后的合作作品。這不僅是黃磊著名的都市家庭主題,也是一場關于中年人愛情的討論。所以一播出就收獲了不錯的口碑和觀眾。
不過說實話,這部劇里的黃磊角色和《小別離》、《小歡喜》里的沒什么區別。都是典型的“黃磊”人物:中產階級,心胸寬廣,肥頭大耳,活潑,甜言蜜語,哄老婆。
有網友說,如果閉上眼睛不看圖,只聽臺詞的停頓和語氣,就能編出黃磊的表情和動作。
然而,有些人認為盡管黃磊的角色是相似的,他卻很好地詮釋了這種類型的角色。
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反正范姐真的覺得把這些角色放在一起,馬上就能聽到歡樂娛樂里“不安全”的音效。
撇開王一博的演技(只有粉絲看得見)不談,從他的劇本選擇來看,我感覺他一直執著于扮演一些板著臉、冷著臉的角色。
不管
是《陪你到世界之巔》里的季向空,
還是《陳情令》里的藍忘機,
再或者是最近熱播的《風起洛陽》里的百里弘毅,
蒙住妝造,單看面部五官,飯姐覺得這些角色的表情和神態簡直是一模一樣。
如果說王一博是偶像轉型,只敢詮釋一個類型的角色,那靳東就是典型的沉迷于舒適區難以自拔。
嘗到甜頭后的靳東,這些年瘋狂在中年男精英領域打轉。
回望當年《偽裝者》中演技驚艷的大哥,仿佛還在昨日。
可看一看這些年他所出演的電視劇,律師、醫生、商業精英,每一個角色除了工作不同外,人設性格簡直堪稱孿生兄弟。
飯姐問一句,光看劇照,你們能說出這是靳東的哪個角色嗎?
靳東這一手復制粘貼大法用得可是太好了,office技能大賽沒他我不看。
飯姐一向很公平公正,說完了男演員,女演員也不能被落下。
下面向我們走來的是“角色連連看”的女演員方陣。
唐嫣的“傻白甜”角色和劉詩詩的“清冷內斂”角色就不用飯姐再多說了吧,大家心里都有數。
近些年提到角色高度同質化的女演員,一定繞不開鞠婧祎和趙露思。
先說鞠婧祎,她幾乎每部劇都是聰慧機敏的美女人設。
如果說最開始的《蕓汐傳》讓大家看到了鞠婧祎從愛豆轉型演員的可能性,那么這兩年高度重合的角色類型就是向觀眾們宣告她的演員之路有且只有一條,“別無分路”。
縱觀她最近幾部作品,不僅人物性格換湯不換藥,服飾妝造也沒啥區別。
算了,美女好看就完事,飯姐擔心自己再多說幾句,就會被粉絲發來“美圖大禮包”。
趙露思曾經被稱為“網劇一姐”,這足以證明她在小成本甜寵網劇屆的地位。
搜索她前期的作品,十部有八部標簽都是“沙雕”、“搞笑”、“甜寵”,雖然大多都成績不錯,也難以掩蓋角色同質化的事實。
不過或許趙露思自己也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能看出她最近在努力尋求轉型之路,《長歌行》就讓人看到了露思作為演員的多樣性。
那就讓我們期待她的新戲《且試天下》和《星漢燦爛》,看看到底是“刮目相看”還是“重蹈覆轍”吧。
到底為哪般?
那么到底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究其根本,飯姐覺得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演員自身問題
有些演員過度沉迷于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不求突破。
他們往往一部劇成功后嘗到了甜頭,后面部部劇都原樣照搬,試圖再現輝煌。
就像黃磊從《小別離》后,嘗到了中年體貼煙火氣的男性角色的紅利,后面的幾部作品高度同質化,換湯不換藥。
周迅曾在采訪里提到過,《小敏家》里面有大量的即興創作臺詞,所以能在角色上看出深厚的“黃磊”的影子,與其說是演“陳卓”,不如說是借“陳卓”演他自己。
再比如靳東,作為“中老年婦女心中的頂流”,他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是成熟冷靜的中年男精英。
每個人物都是工作、生活無所不能的大佬,唯一的軟肋就是女主角。
怎么樣,是不是看出了些“瑪麗蘇霸道總裁文”的影子?
戲內他在不斷重復相似角色,戲外他試圖走學霸人設也遭到翻車。所以肉眼可見他這兩年的路人緣越來越差,《偽裝者》時期積累的好口碑也逐漸被消磨殆盡。
當年“明家三兄弟”中的另外兩人胡歌和王凱一直在不斷嘗試新的角色和領域,努力尋求自我突破,致力于打磨演技。
相比之下,靳東就顯得不進反退了。
2.市場環境問題
眾所周知,這兩年的影視大環境持續低迷,因此市場浮躁,資本急于變現。
所以,比起開擴新角色類型和人設可能需要承擔的高昂試錯成本,直接重復之前已經成功的爆款,其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盈利的空間和可能性都會更大。
也正因如此,別說角色同質化了,就連影視劇都陷入了高度的套路化和模板化。
另外,有時候一個角色塑造得過于精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外界對他的刻板印象。
陶虹曾經說徐崢之所以轉行當導演,就是因為來找他的角色重復性極高,一點意思都沒有。
因《三十而已》中林有有一角走入人們視線的張月也曾經提到,自己這個角色火了以后,找上門的角色全都是“小三”。
所以有時候,也不能把鍋全部甩在演員身上,他們也有自己的無奈。
王學圻老師曾經說過:“演員是很被動的職業,一旦被定了性,找上來的角色都差不多。”市場似乎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信:這個人演這個角色曾經火過,那下一部一定也會大火,所以沒必要讓他們挑戰自我,保險點挺好的。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悖論。
只是不知道資方們什么時候才能意識到這一點。
結語
無論演員角色高度重復化是出于自我內心考慮還是受外部市場限制,在觀眾眼里,其實并沒有什么區別。
觀眾在意的是角色塑造是否成功,劇情是否精彩,而長期看到相似的人設和劇情套路,是會產生審美疲勞的。
長此以往,審美疲勞會影響這個演員的觀眾緣,而觀眾緣是一種極其玄妙的東西,一旦被敗壞,就很難在短時間內重新扭轉過來了。
飯姐希望有實力的演員們都能夠愛惜羽毛,多多嘗試不同類型的作品。
#角色同質化#、#張若昀#、#黃磊#
編輯:木日日
責編:想靜靜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