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在《少林寺》第82版《中,》中飾演反派王仁則的山東演員于承惠,已經去世六年了。有人說現在的江湖變得很小,就像一個影視城。在中沒有人是真正的俠客,于承惠死時,他被尊稱為“中國".最后的大劍師”
千百年來,能稱得上“圣”的人少之又少,可見他是高貴的,他真的擔得起這份榮譽。于承惠不僅以《少林寺》的中醉劍聞名,早在1975年,他就在傳統劍——螳螂劍的基礎上,兼容多種劍法,還原了“雙手劍”的動作要領。
雙手合十持劍,速度快,力量大,破壞力和觀賞性更強。這套劍法舞姿飄逸,氣勢磅礴,有天下第一高手的風范。滿頭白發和長胡須的于承惠,顯示出一種仙風道骨的風范。
有專家曾評價老先生的風格是“劍身合一,身姿絕倫”。在當今中,的影視劇和武術比賽中最常見的單手劍是。如果于承惠,被稱為“吳馳”,當初沒有致力于這項研究,我們永遠也不會看到雙手劍的魅力。
1939年,于承惠出生在山東蓬萊,他自稱從小就精力充沛,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因為淘氣,他被父親送到了青島武術學校。在那個娛樂項目很少的年代,于承惠在《中,評書》中聽了很多武俠故事,東方俠士的道德和精神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在武俠小說中,于承惠是一個天生的武俠天才。19歲獲得青島,武術全能冠軍入選山東體育學院武術隊,1963年以一套“醉劍”獲得華東武術冠軍。雖然他的武功很高,但于承惠從不主動找人打架,以顯示他的功夫有多好。
不幸的是,于承惠中在一次日常訓練中傷了膝蓋,所以他不得不從武術隊退役,搬到山東的黃臺造紙廠干重活。
然而,于承惠仍然沒有放棄武術。在業余時間,他一頭扎進武學學習,終于在1975年恢復了螳螂的雙手劍術。1979年,為了讓更多的人認可雙手劍,于承惠去參加了全國武術比賽。果然,雙手劍讓所有人大吃一驚,也讓正在為《少林寺》尋找武術人才的香港導演張鑫炎,目瞪口呆。
今年,于承惠已經40歲了,他一心想在武學取得更大的成就,他甚至覺得在這樣的年齡進入影視圈是沒有必要的。然而,在張鑫炎,的影響下,他接受了《少林寺》的邀請,進入了武俠電影的新世界。
當年的《少林寺》可以說是真的聚集了全國的武林高手。于承惠在鄭州,跟于海, 李連杰, 計春華, 王常凱等人一起訓練接受特訓,看港臺武俠片,聽導演講解劇情.
大師之間的交流和劇組對拍攝的誠意讓于承惠決定把拍電影作為傳播武學文化的事業。
為了追求真實,《少林寺》的所有武打招式都是演員事先協商好的,既有實力又有藝術美,也是真正的高手較量。上映后確實大受歡迎,以10美分的票價創下了1.6億的票房紀錄。扮演反派王仁則,的于承惠,與牧羊女丁嵐和小和尚李連杰一起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1983年,于承惠出演了電視劇《武松》《中俄張團練,》,并擔任了前三集的武術動作設計。拍攝結束后,于承惠寫了文章《武打是抒情的手段》,證明了豐富多彩的影視圈并沒有讓于承惠忘記他弘揚武學,的使命,他不想讓武學成為一場蒼白的戰斗。
kaidisoft.cn/ttandbaijia_1c72e8df4bbfe9becbe4c9921e873e96.jpg-qsy.jpg">1984,《少林寺》原班人馬再次集結,拍出了姐妹篇《少林小子》。通過這部電影,香港邵氏電影公司邀請于承惠和李連杰拍攝了劉家良執導的《南北少林》,這也是于承惠與香港武俠電影的唯一一次深度接觸。
1988年,張鑫炎以于承惠為主角,量身打造了《黃河大俠》,這才是于承惠真正的代表作。在這部電影中,于承惠演出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風范,他頂著蓑笠、憑河傲立的武林高手形象,讓武俠電影迷們至今難忘。
與拍攝《少林寺》時不同的是,當導演要求他做花里胡哨的亮相時,于承惠直接質問導演你拍的是大俠還是小俠,他認為這些多余的動作會反而會破壞大俠出招時的“勢”。他的直白最終讓導演接受了他的意見。對于承惠來說,功夫從來不是花架子。
1993年,于承惠親自擔任編劇和武打設計的《東歸英雄傳》上映。此后,于承惠逐漸淡出銀幕,轉向電影幕后。而比起他在銀幕塑造的經典角色,于承惠設計的動作設計同樣令人叫絕。
拍攝《悲情布魯克》時,于承惠受到當地牧民飲酒姿態的啟發,設計了醉馬鏡頭。男人們在草原上一邊策馬奔騰,一邊痛飲美酒,在馬背上東倒西歪又不會狼狽墜馬,那情景既充滿異域風情又瀟灑萬分。
而在《東歸英雄傳》中,為了呈現真實的視覺效果,于承惠放棄鋼絲威亞,通過各種精確計算全程實拍騎兵從斷橋墜入峽谷激流,一氣呵成的同時還保障了演員的安全。果然這一幕驚心動魄,讓人望而生畏。
遺憾的是,像于承惠這樣一位實力功夫巨星,沒有出現在香港武俠電影的全盛時期。
有傳說當年拍攝《南北少林》時,電影公司對內地和香港工作人員待遇懸殊,讓李連杰十分氣憤,后來自導自演了《中華英雄》,如果確有其事,于承惠老爺子不愿再在香港影壇露面的原因也可想而知。
只可惜鬼才徐克的武俠江湖中,少了一位真正的武林高人。
于承惠再次出現在觀眾們面前已經是新千年之后的事情。他演遍了金庸、古龍武俠小說中的世外高人和宗師大俠,《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連城訣》中的梅念笙,《神雕俠侶》中的黃藥師,《七劍下天山》中的傅青主……他還是《李小龍傳奇》中的葉問。
直到2011年,武俠小說家徐皓鋒開拍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倭寇的蹤跡》,72歲的于承惠才正式重返大銀幕。
拍攝《倭寇的蹤跡》時,于承惠寶刀不老,還是不用吊威亞,親自上陣彰顯真功夫。現場有不少年輕武行想和他切磋武藝,都被他一一放倒。
在片中,于承惠飾演的裘冬月在稻田中自在發勁,也成為該片的經典名場面。無論是《倭寇的蹤跡》還是《箭士柳白猿》,于承惠都堪稱文武雙修,不但武戲硬核,演繹文戲時也十分細膩,情感到位。
徐皓鋒曾經邀請于承惠拍10部電影,可到了第三部《師父》時,于承惠卻婉拒了徐皓鋒的美意,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本色演員,演不來有太多心機的角色。
比起追逐名利,于承惠一生醉心武學,對劍尤其癡迷。他不但身體力行地研究劍術,還寫了許多相關文章,部分被列入國家級武術教材。在他心中,劍是最能代表中國禪意的東西,拔劍時氣勢如虹,靜靜賞劍又能感受到祥和之氣。
他不希望觀眾認為武俠就是打打殺殺,正義和平的武學宗旨才是他想推廣的內涵。
在西方文化中,超級英雄拯救世界;而踏實本分的中國人在面對邪惡和不公時,會寄托于凡人堆里出現一個俠士,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民除害。武俠文化的核心也由此而來,武學的精髓也應該是宣揚正義,以武會友,以德服人,以善感化,而不是淪為逞能示威的工具。
古龍說,真正的大人物,看起來都很平凡。盡管晚年的于承惠已經成了受人敬重的劍術大師,他依然低調為人,不求功名。
如今依然有很多人熱愛武俠江湖,武俠電影的特效日新月異,卻難以再攀高峰,武術界更冒出無數跳梁小丑。若當代還有一小片能稱之為“武林”的凈地,于承惠便是在那個現代江湖里活過的俠士,他走了,江湖也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