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懸疑劇《風起洛陽》播出到一半,很多之前隱藏的角色逐漸浮出水面。在該劇開始時,許多觀眾猜測百里次郎的哥哥百里寬仁并沒有死。原因是嚴在談到寬仁時,只說他是因為口無遮攔才落得如此下場,卻沒有說明“下場”是怎樣的。
隨著劇情的發展,正如觀眾所料,百里寬仁不僅沒有死,還成了春秋道的春天使者。這樣的假死情節在劇中出現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此之前,為了從大理寺救出壞大使王登成,高秉燭向丑叔要了一顆龜苓丸,王登成服用后出現了假死的狀態,以此來愚弄大理寺的看守人。
雖然從目前的劇情來看,還無法判斷百里寬仁的假死是否也與丑叔,有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部劇中通過假死來掩人耳目并不是很難。
那么,除了百里寬仁和王登成,劇中還有其他人可能偽造了他的死亡嗎?真的不好說。一些人曾經推測,李安運的前姬閬韓執事,偽造了他的死亡。原因是在作者的另一部作品《長安十二時辰》中,他用了裝死的方法來增加懸念感,誤導觀眾。
但劇中韓執事死時,高秉燭在場,兩人的距離也很近,而高秉燭此前五年一直在大理寺與死人打交道,也精通尸檢。如果他在如此近距離的接觸中沒有搞清楚韓執事是真的死了還是裝死,這個人之前難道不會站不起來嗎?
另外,正因為《長安十二時辰》和《風起洛陽》是同一個作者寫的,所以他不應該用同一個橋段,抄襲自己,這也是一種很貶低身份的行為。
如果劇中真的有假死,其實最有可能的就是前太子,也就是歷史上武則天的次子李賢,
在成為王子之前,李賢被封為雍王。唐高宗非常重視他,多次在朝臣面前表揚他。后來,王儲李弘突然去世,李賢成為新的王子,高宗為了鍛煉他,讓他監督國家。在此期間,李賢處理政務清正廉明,受到朝野的稱贊。
同時,他還召集了當時的幾位學者對范曄《后漢書》進行注釋。完成后,他把這本書贈送給高宗,并收藏在宮廷內閣。唐高宗為此非常高興,并親自表揚了李賢。
dbaijia_29208181d90130e40aae8dbd75ba44ff.jpg-qsy.jpg">
李賢雖然深得高宗的賞識,但他與武則天的關系卻一直不好。當時有一個名叫明崇儼的術士,深受武則天信賴,他曾數次在武則天的面前詆毀李賢,并極力推崇武則天的另外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
武則天在聽信了這些讒言之后,對李賢的態度也越來越差,她派人送《少陽政范》和《孝子傳》給李賢,以責備他不懂得為人子、為太子,還親手寫書信來斥責李賢。
不久以后,明崇儼被人殺害,武則天便懷疑這件事是李賢派人做的。她讓手下人揭發李賢謀反,并在東宮馬房里搜出了數百具鎧甲,以此作為李賢謀反的憑證。但高宗一直對李賢非??粗?,想要寬恕他一次,但武則天卻堅決不同意,最后只能是將李賢貶為庶人,流放到了偏遠的巴州。
高宗去世以后,武則天開始把持朝政,她又想起了這個被流放的兒子,擔心有人會擁立李賢來反對她,便命令左金吾衛將軍丘神勣前往巴州逼迫李賢自殺。就這樣,年僅二十九歲的李賢死在了巴州。而武則天在得知李賢死訊后,也在洛陽顯福門為之舉哀。
在《風起洛陽》里面,春秋道的目的是要推翻圣人的統治,而推翻之后,必然要扶植一個新的圣人,這位新圣人需要能夠服眾,能夠快速得到當時政界和軍方的支持,那么最好的人選當然是李唐的子弟。
同時還要考慮一點,這部劇雖然說是架空歷史,但實際上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是借鑒了歷史人物的,既然有歷史背景,那么春秋道最后肯定是要被毀滅的,他們的計劃是一定會失敗的,因此春秋道扶植的這個人就不可能是李顯或者李旦,因為這兩個人都是要在武則天退位之后做皇帝的。
所以以此來看,很有可能會設計成當初章懷太子李賢也是假死。在百里二郎去詢問老夫子關于百里寬仁的一些情況時,老夫子對百里二郎說道了春秋學宮的來歷,這春秋學宮就是“由前太子愚,效仿戰國時的稷下學宮,在長安郊外擇一處風水兼具之地興修而成,意在聚攏人才”。
從春秋學宮的名字,以及春秋學宮的老先生曾研究過“連山決”,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學宮一定與春秋道有關,所以說春秋道的目的是扶植前太子推翻圣人,重掌朝綱,也不是沒有可能。
當然這些只不過是猜測而已,到底這部劇的結局會是如何,還要等到全部播出結束以后才能知道,希望最后的結局能夠給觀眾一個既在意料之外又能夠邏輯自洽的驚喜。
#風起洛陽#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