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有過非常輝煌的電影時期,曾被譽為“統治整個亞洲市場的東方好萊塢",”,也曾是亞洲電影業和電影人的輸出地。比如《猛龍過江》、《醉拳》、《英雄本色》系列、《賭神》系列和《黃飛鴻》、《逃學威龍》系列都是伴隨著一代人成長的時代印記,香港電影的成就也確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是,這些只是過去的輝煌。如今,香港電影劇本陳舊,資金匱乏。連電影人都找不到新人,還是靠“老人”打拼。這種停滯不前的狀態讓人們逐漸意識到香港電影在走下坡路。
2016年,有61部電影在香港,上映,但在2018年,只有53部電影上映。2019年,上映影片數量減少至46部。從逐年的銳減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香港電影的頹廢。
因此推測,按照香港電影目前的發展趨勢,很可能在未來五年,產量會繼續下滑,整個行業受到的影響會更嚴重。有些電影投資方會因為難以收回成本而減少投資,投資減少了自然也就難以表現復雜難拍的場景,所以電影會更難賣。
越難賣,從業者的收入和影響力就越低。這些專業的電影人會逐漸離開,員工數量會很稀缺。以此分析,香港電影的惡性循環已經出現,未來電影業將面臨更大的危機,不排除其消失的可能。
此外,香港電影的另一個巨大問題是題材的局限性。近幾年幾乎所有還能賺到票房收入的都是警匪片,比如比如《寒戰》,《拆彈專家》,《無雙》等然而,這些主題是香港電影沿用了幾十年的老套路。除了加入一些高科技和更復雜的線索外,當電影的核心被剝離時,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變化。這位網友剛剛拋出這樣一個論點,就被很多人點贊。
不盡如人意的市場反應也使得香港電影人很難獲得大的投資。這也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成為背后投資人的原因。比如劉德華和古天樂并不急于從熒幕前轉型到熒幕后,更重要的是為了挽救沒有投資的尷尬局面。
古天樂最新電影《明日戰記》被業內評價為關系到香港電影未來發展的一部劇。其實這種論調我們也聽過不少,無論是爾冬升高喊“香港電影死了”,還是王晶高喊“香港電影沒死”。曾經代表香港一代電影人精神的兩位導演已經用“死了”或者“不朽”來形容了,可見香港電影的現狀是多么的危急。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并不容易判斷香港電影是否“不朽”,但從真實的票房收入來看,大家都能看出端倪。900萬的票房可以排第一,排第10的電影票房才200多萬。有了這樣慘淡的數據,香港電影《死亡或不死》可以不用任何定義就被猜到。
不幸的是,曾經的東方好萊塢, 香港,曾經為世界呈現了許多著名的電影制作人和明星,但現在卻在這樣的情況下落魄了。為什么?如何改變,將是這一代乃至下一代電影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