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申明:本文為@影吹斯汀 獨家原創(chuàng)稿,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or轉載,違者必究!】
早過北美,同步英國在內地上映的“神奇動物”系列第三部——《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今天終于來了,我們也去看了。
影片延續(xù)了前兩部的主干陣容,導演大衛(wèi)·葉茨繼續(xù)執(zhí)導,J.K.羅琳與史蒂夫·克洛夫斯擔任編劇,“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裘德·洛也繼續(xù)出演。反派格林德沃的飾演者,則由約翰尼·德普變?yōu)椤皾h尼拔”麥斯·米科爾森。
疫情持續(xù)不散,今天全國影院影業(yè)率已降到了43%左右。首日上映的《神奇動物3》票房也未能突破2000萬目前,平臺預測的總票房只有1.46億,難以與系列的前兩部相提并論。再加上首波毀譽參半的觀眾口碑,這部享盡引進優(yōu)待的續(xù)集,前途并不算明朗。
已經釋出的豆瓣短評多在3星水平
的確,經歷過首部驚艷、第二部撲街的高低起伏后,力求“翻身”的第三部,在核心陣容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既取前作精華,又入前作窠臼”,交出了一份“路人看了會沉默,粉絲看了會磕嗨”的雙面答卷。
翻譯翻譯,就是第三部的整體可看性,強過元素混亂、只是鋪墊陰謀劇情的第二部。明顯增多的“神奇動物”戲份,以及一個“正派巫師集結,對抗黑巫師”的通俗打怪劇情,還是提供了一些好看好玩的場面。
但可惜,前一部的漫長鋪墊,并沒有換來一個更精彩激昂的魔法世界正邪大戰(zhàn),而是再一次落入好萊塢知名IP續(xù)集沒救的“魔咒”:為了挖掘某個點or生造某個點,連基本劇情的清晰流暢都保證不了。
到了這一部,就是特供給粉絲的趣味,壓倒了整體劇情的協(xié)調性與普適度。
由于情節(jié)太過散架(可能演員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大多時候,影片都得靠魔法世界自帶的奇幻吸引力,和演員魅力撐場。對《哈利波特》系列了然于胸的粉絲,能腦補故事的邏輯斷裂和劇情空白,并為CP互動磕到瘋魔,自得其樂。
國內公映版,鄧布利多的認愛臺詞被刪剪
但普通觀眾,除了偶爾能對著閃現(xiàn)的亮點場面興奮一會兒,大多數(shù)時候,可能也會像片中沒有目的亂行動的人物一樣,為自己的格格不入感到無奈。
第三部的真正主角,既不是系列片名的C位——神奇動物,也不是演員表上的首位——“小雀斑”,而是鄧布利多(裘德·洛 飾)與黑巫師格林德沃(麥斯·米科爾森 飾),以及他們之間的糾纏與斗爭。
曾經惺惺相惜,立志為了“更偉大的利益”而改變世界的兩人,因鄧布利多妹妹死亡的意外,以及價值理念上的差異而分道揚鑣。多年過去,人至中年的鄧布利多,意識到強大的黑巫師格林德沃,正試圖奪取魔法世界的控制權,并對麻瓜世界掀起戰(zhàn)爭。
礙于從前設下的血盟魔法,鄧布利多不能直接對抗格林德沃,只能委托魔法動物學家紐特·斯卡曼德(埃迪·雷德梅恩 飾)等巫師,帶領團隊來共同執(zhí)行這項危險任務。
魔法強大的格林德沃同樣受制于血盟,無法正面向老朋友開戰(zhàn)。利用鄧布利多家族的一位私生子克雷登斯,與可以預知未來的神奇動物“麒麟”,是他對抗鄧布利多、顛覆世界的方法。
在某種程度上,作為核心懸念的“鄧布利多之謎”,壓根算不上謎。看過《哈利波特》系列原著的資深粉絲,自然明白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之間“愛過”+“我們離婚吧”的同性BE情感線。
因此,粉絲們的主要觀影樂趣,也集中在兩人的基情互動上。比如結局摸著對方胸口、感受彼此心跳的一場打斗;也比如開頭,如兩人“談離婚”的下午茶約會。主線劇情怎么推進,正反兩派怎么斗的問題可能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同人粉絲可以在種種“特供場面”里嗑生嗑死、好不快活,但不了解這層關系的普通觀眾,就沒這個福氣。詳略失當、邏輯混亂、人物具體動機不明的故事走向,不僅沒有懸念,反而很容易讓路人觀眾,產生“這也行!?”以及“就這!?”的困惑。
為了迷惑可以預測未來的反派,鄧布利多提出了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對抗策略——“不做計劃,隨機應變”。兵法說著玄妙,但具體執(zhí)行起來卻令人摸不著頭腦。
由魔法動物學專家紐特、他的傲羅哥哥忒休斯、麻瓜烘焙師雅各布等人組成的正義小分隊,大多數(shù)時候,只能憑著鄧布利多一句沒頭沒尾的口信,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扎進魚龍混雜的魔法部、危機四伏的宴會廳,以及黑巫師成堆的競選大會。
結果就是,有人被抓進陰牢,有人成了通緝犯上頭條,故事演了一半,他們還是沒有成功勸服魔法部長“做正確的事”,格林德沃反倒無罪撤訴堂而皇之成為全國魔法協(xié)會候選人了......任務毫無進展。
在人物自己都不明白這樣做到底有什么用,要達到什么目標的混亂情況下,就別提讓觀眾代入劇情了。
當然,一群人物拎著箱子,帶著小動物在魔法世界亂跑的設定也不是完全不能忍,觀眾走馬觀花地看個熱鬧,也不是不行。
因為按照常理來說,壓著所有人物動機全不告訴你的劇情處理,憋到最后,總會蹦出一個大場面來提振,或說反轉一下吧?號稱“魔法界最強巫師對決”的鄧布利多VS格林德沃大戰(zhàn),怎么著都不會太敷衍吧?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場既承接劇情,又抒發(fā)情感的重場打斗戲,時長不到一分鐘,老情人近距離摩挲了一下后,就速速收場。該跑路的跑路,該留在原地的就留在原地。無論是情感的細膩程度,還是奇觀的想象力驚艷度,都遠不如中段鄧布利多和侄子克雷登斯的街頭大戰(zhàn)。
回顧全片的動作戲,大概只打了兩三場,大多數(shù)戲份都由邏輯不清、動機不明、缺乏牽引力的文戲組成。再加上結尾高潮戲還很冗長,最后三分之一的部分,看著可謂難熬。
首部比較討觀眾喜歡的神奇動物,在這一部的出場稍微多了一點,也出現(xiàn)了一個關鍵動物——麒麟。但劇情留給它們“顯神通”的筆墨,并不算太多。
不光動物,片里很多熟悉的人物,也都是浮光掠影、未見勾勒。
甜心奎妮怎么就投奔反派了,又怎么回來了?女主蒂娜到哪去了,怎么就沒繼續(xù)參與了?小雀斑忙前忙后,跟個無頭蒼蠅+工具人一樣,戲份也沒多重,到底是不是主角啊?都是看完了,觀眾也弄不明白的問題。
奎妮黑化又洗白
紐特工具人
女主蒂娜出場不到三分鐘
吐槽了這么多,也不是說這一部就是在擺爛。從劇情設置上,還是能看出能看出《神奇動物》系列同《哈利波特》系列一樣,起點比較奇幻、青少年范兒,但越往后拍,越想對魔法世界、人性黑暗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成人感和現(xiàn)實感也會更強。
這一部也是如此。
J·K羅琳和史蒂夫·克洛夫斯的劇本,嘗試著走上奇幻+政治驚悚的復合類型路線。魔法部為了既得利益給殺了人的格林德沃脫罪、格林德沃煽動仇恨發(fā)起麻瓜戰(zhàn)爭之類……都能讓我們想到現(xiàn)實中的對應指涉。
但由于影片缺乏對魔法世界的社會政治生態(tài)的刻畫,也沒有展示出格林德沃作為瘋狂領袖的“煽動性”。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還是全員智力不足宛若墻頭草。最后的政治黑幕揭秘,更像是一場直播事故,看著比較敷衍。
魔法打斗、秘境冒險戲也是偶有亮點,但并不充沛。
好在一些經典理念的重申,如對麻瓜角色的強調(勇氣、善良的品質遠比“魔法”來得高貴),對于親情的珍視,對于友誼、愛情的忠誠……還是能讓觀眾感受到自《哈利波特》以來的情懷和傳統(tǒng)。
總體來說,同人粉絲無腦沖沒問題,普通觀眾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系列知識夠不夠,系列情懷深不深,對魔法和演員的興趣能不能撐過這142分鐘了。
(文/mo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