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的電影,對于電影鏡頭的美感,一直都是認真到到了苛刻的地步。拍《荊軻刺秦王》,在橫店建了個秦王宮;后來的《英雄》等無數秦漢背景影視劇都在此取景。拍《風月》,在上海建了個車墩影視基地,這也成為此后各種影視劇中民國老上海的主要外景地。拍《趙氏孤兒》,又在浙江象山建了“春秋戰國城”。這回拍攝《妖貓傳》,又建了襄陽唐城。襄陽唐城的實景拍攝,加上棚內搭景的視效呈現,則將一個恢宏大氣、美輪美奐的大唐盛世展現在觀眾面前。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偏好用濃墨重彩的顏色,塑造角色和場景,而陳凱歌似乎更偏向于追求鏡頭美感,他喜歡營造出一個個恢宏壯觀,磅礴大氣的場景。不管是燈紅酒綠的胡玉樓,還是陳云樵的宅所都是無一例外的壯觀,至于唐宮,云海初入唐宮時的,馬車緩緩駛過的長廊,兩排經久不滅的長明燈,床榻前地上的碎鉆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道具是使用和細節的刻畫為打造極樂之宴作下基礎。太極池內美酒七千斤,花萼樓外牡丹十萬株,萬方來朝,賓客如云,宴會之上,無分尊卑。李白即興賦詩,唐玄宗打鼓,安祿山起舞,白鶴少年放蕩不羈的表演,種種表演那么的美輪美奐,喧囂奢華。仿佛置身于一個龐大的舞臺劇中心,目不接暇。臺詞的嵌入,彌補的畫面美感的不足,使影片更加具有張力。盛世唐朝,才人輩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受詔而作《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高歌楊貴妃的美麗。場景的構建,將一個華麗的大唐盛世,展現給觀眾,呈現出一幅絕佳的視覺盛宴。
鏡頭的內部場面調度的變換凸顯美感,為影片的故事主線的發展埋下伏筆。白居易和空海追尋珍真相過程中的一系列追鏡頭,空海自始至終掛在嘴角狡黠的笑,唐宮的雕梁畫棟,胡玄舞的跟鏡頭,華服倩影,極樂之宴上的搖鏡頭和白鶴少年表演時的長鏡頭,都將一個盛世大唐的場景描繪的淋漓盡致,展現出一個雍容華麗的盛世長安。
就劇情來說,喜歡的反復探究背后的“幻術奧秘”,不喜歡的只覺得電影講的不明所以,主題中心被場景和鏡頭喧賓奪主了。個人認為,但就懸疑的角度來說,前期的鋪墊還是不錯的,但隨著劇情的深入,還是落入了俗套。電影里有個設定是皇帝讓楊貴妃蕩秋千,讓別人也見到她的美貌。不禁讓我想起《無極》里面的傾城,“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變成了“一只黑貓引發的殺戮”。陳凱歌拍電影確實用心,畫面很漂亮,但劇情方面當真不太符合時下大眾的審美。
浪漫主義是陳凱歌電影的標簽之一,白居易作為現實主義詩人,在影片中角色的塑造上更像是浪漫主義,過于放蕩不羈。但是還是比較切合影片的整體氛圍的。作為劇情片不算上乘,單單看看賞樂還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