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37歲的謝苗,已經為自己找到了新的出路。
原因是他在網絡大電影領域的意外出現。比如最新的《烽火地雷戰》電影,八天就拿下了752萬票房,觀影總人數達到了130萬。
如果換算成院線電影,有130萬人,每張票35元,這部電影的票房早已超過4500萬。
但與傳統院線電影不同的是,網大只要票房超過1000萬就一定會成功,而且會達到穩賺不賠的結果。
其實道理很簡單。網大本身制作成本低,分賬票房會進片方口袋。
另一方面,院線電影中,片方支付的金額往往占總票房的35%左右。35%的分成支付后,再分成演員、特效、劇組等費用,最后的利潤很難說。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四海》,是韓寒, 劉昊然和劉浩,合作的,票房5.42億,看起來賺了很多錢,但這部電影最終虧損了幾個億。
這樣看來,網絡電影想賠錢還是有點難度的。
讓我們回到謝苗《烽火地雷戰》,它實際上是一部典型的網絡電影。
設定并不復雜。爆炸隊,膠東,在于虎(謝苗)的帶領下,拯救了幾個農民兄弟,組建了一支抗日戰爭隊伍。最后,他們與土匪對抗入侵。
說得好聽點,《烽火地雷戰》是一部主旋律作品。說得好聽點,其實是一部“抗日劇”。
其中,劉冠麟,飾演的小東北在劇中負責搞笑部分。他只是為了活著而存在,所以他帶著弟弟一路騙到了膠東,遇到了爆炸隊
但在網上的套路里,前期被鄙視的小人物,最終都會“化惡為正”。小東北在看到敵人驅趕小女孩塌陷雷區后終于醒悟,更加堅定了抗戰的決心。
謝苗,塑造的于虎,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作為爆炸隊,的隊長,他承擔了影片中“英雄”的身份,他有責任讓觀眾看到影片中“殺敵”的“爽點”。
至于痛點是“敵人侵華”,這是影片最大的賣點。
有“痛點”也有“優點”,所以《烽火地雷戰》成功并不奇怪。
其實雖然《烽火地雷戰》的播放量還不錯,但這部電影的評分畢竟不會太高,因為影片是觀眾想看的東西的巧妙一拍,其質量與院線片差距很大,被很多專業影評人奉為“難登大雅之堂”。
這也反映了"一直被瞧不起,從來沒翻身過"網絡大學的現狀。
以前網絡大電影活在整個影視圈鄙視鏈的最底層,連網劇都能碾壓。
沒有兩個原因。無論是媒體還是觀眾,對站長總是抱著一種“不屑”的態度。
時至今日,網絡大電影依然保留著"三低"的說法。
這里關于“三低”有兩種說辭,一種是:低成本、低質量、低俗化。
4d65a2094f6f8?from=pc">第一種比較好理解,網大投資成本一般都是在百萬,在橫店隨便搭個棚子找一些群演就可以拍,質量上很難有保障,所以大部分網大只能靠一些大尺度“打擦邊球”來吸引觀眾,所以就有了低俗的說法。
另外一種則是:投資低、創作者專業性低,觀眾群體文化程度低。
第二種說法其實就有些“侮辱”的意思存在,但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是網大門檻確實低,一般跑去拍網大的導演其實大多是在圈內沒有存在感的小導演,很多時候甚至是只要給足夠多的錢,任何人都可以作為網大的導演,即便是野路子出身。
再者,網大的劇情往往經不起推敲,喜歡看這一類影片的觀眾也就被認定為“文化程度低”。
這種說法很難聽,但也是事實。
只是藝術作品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有的人就愛看網大,那也是他們的自由,簡單而言就是“圖一樂”。
既然有需求,那就有市場,大明星看不上網大,可小演員應該不會錯過任何工作的機會。
謝苗為何能在網大領域“崛起”?
這樣的大環境下,許多當紅大咖明星完全不屑于拍網大,可謝苗卻偏偏扎根在網大領域,做那個不愿“失業”的演員。
如今,網大領域有兩尊“大咖”,男有謝苗,女有徐冬冬。
其中謝苗的作品產出量遠遠超過圈內大部分明星,單單是2020年,他就交出了11部網大作品,而且無一例外都是男一號。
時間來到2021年,謝苗又交出8部作品,其中《血戰虎門》《東北警察故事》評分也都在6.0分及格線以上。
再早一些的《辛棄疾1162》《少林十八羅漢》口碑和票房成績都不錯,這讓謝苗成為名副其實的“網大一哥”。
當圈內許多明星面臨接不到戲的時候,謝苗卻作品一部接一部,足以羨煞旁人。
對于謝苗而言,他在網大領域就是大咖,童星出道的他本就有一定名氣,所以他拿到的片酬不會太低。
再加上作品的堆量取勝,謝苗拍這么多部作品總歸有一兩部質量突出能夠讓他揚名立萬。
這樣一看,扎根于網大的謝苗是何其清醒,他不與同行在各種上星劇中“卷”,默默地在網大找到自己的出路。
當許多童星長大后還在端著架子哭訴自己過氣沒人請的時候,謝苗已經給過氣演員做出了示范:放下身段,有戲就接或許就是最好的選擇。
反正也沒有大導演找他拍戲,那就和小導演合作小制作。
至少,演過的角色類型多了,演技自然也就上去了,時間會證明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