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不知道何時開始。
內地的觀影風向變得非常奇怪。
頗有一點“瞻之在前,忽焉其后”的意味。
有時候崇尚品質,比如偶爾有小成本電影成為“爆款”,有時候喜歡無腦,比如一些“瞎鬧騰”的喜劇電影票房爆炸,有時候又追逐場面,爆烈刺激的商業電影被追捧。
但當大制作與電影品質相結合,則無可匹敵。
這個“無可匹敵”并不是完全體現在票房的絕對優勢上。
而表現出一種票房與口碑的雙贏。
從而會在電影史上,占據超乎尋常的地位。
如果拿港片來講。
最近十年間的兩部《寒戰》和一部《無雙》,就是最好的例子。
同期沒有任何港片能出二者之右。
什么是史詩意味?
「當太陽漸漸升起,離開絢麗的海面,騰向紫銅色天空,照耀不死的天神和有死的凡人,高懸于豐饒的天野之上。」
這是《荷馬史詩》之《奧德賽》中的選段。
在自然的敘事里,有詩意在字里行間流淌,又有一種宏大的意象。
這就是「史詩感」。
如果放到一部電影中,意味著什么?
時代的洪流、物是人非的變遷,與黑幫梟雄的成長史。
凡此種種,即是來自《風再起時》這部電影的內核、氣質與品質。
而翁子光為什么說,這是寫給香港電影的一封“情書”?
在香港超過百年的影史上。
有過真正能稱得上的「史詩級」的電影嗎?
香港電影的標簽是商業和市井。
從早期的功夫、喜劇和小人物電影等類型初探,到新浪潮的風格化,再到后來的商業電影全面占據市場,而即便閱盡香港影史,其實也很難挑出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史詩級」的電影。
九十年代初的《跛豪》,有歲月的積淀,開創了梟雄傳奇類型,并看得到社會百態的映射,其后引來諸如《雷洛傳》《一代梟雄之三支旗》《四大探長》《藍江傳》等電影的跟風,但據實而論,電影寫實足夠但詩意欠缺。
至于王晶導演的那幾部電影,更與史詩概念完全不沾邊。
2012年,嚴浩導演拍了一部《百年浮城》。
這部電影的意象其實非常宏大,導演的野心也很大,雖然題材小眾,但史詩意味也較上述電影都要更足,而鑒于某些不可知原因,當年電影甚至沒有得到過任何獎項提名。
說回《風再起時》與“情書”的關聯。
翁子光開拍這部《風再起時》,有三個原因。
其一來自他與郭富城的默契度。
二人合作《踏血尋梅》,翁子光看著監視器中的郭富城,疑惑于“一個男人的臉怎么會那么精致?”
而后萌生了為他拍一部梟雄傳記電影的想法。
其二是自我追求。
那些過去的風起云涌,雖然早已成為故紙堆里的舊事,但無論過去多久,其實都只是昨天,一旦拂去那些遮蔽的塵土與泥垢,就會煥發出迷人的光芒。
這種魅力當然就來自時間與歷史。
而翁子光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想要有我自己的年代故事。」
這是一個電影人的自覺。
第三個原因則是感恩。
翁子光感念香港電影的土壤。
他的崛起很晚。
從履歷來看,1998年才開始參與電影及電視。
做過場記、助導、助理美術等各種崗位,之后轉為電影制片,再后來做影評人,執導短片。
2009年開始導演自己的第一部長片《明媚時光》。
其后寫下劇本《踏血尋梅》,于2011年在HAF創投會上獲得劇本獎項,當時就確定郭富城主演,但后來因與投資方的分歧被擱置,期間拍了另一部《微交少女》,還被人騙去寫了兩個劇本。
到2014年,《踏血尋梅》終于開拍,并橫掃了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然后他說,「我要做一個代表香港電影人的東西」、「我沒有覺得《風再起時》多好,但這是我給香港電影的一個情書。」
他不喜歡《中國合伙人》,但喜歡《親愛的》,因為前者讓他覺得諂媚,也不喜歡《甜蜜蜜》,因為感覺電影太過計算,而陳可辛也對他講,自己更喜歡《金枝玉葉》。
這樣一個導演,是真有想法的。
這就是電影的生命力。
因為如果離開想法和態度,電影其實只是一個普通且廉價的流水線工業品罷了。
而前述種種,都是《風再起時》的力量。
很多人會說。
電影拍好后,四年未上,大概率是有什么問題。
后立項的王晶電影。
大致同題材作品,從《追龍》《追龍2》到《追虎擒龍》都早已拍好并且上映完畢了。
還有人會說,電影還沒上映,憑什么蓋章品質好片?
這樣言論的人,其實不懂電影。
或者他們眼里的電影,其實就是前文所講的流水線工業品。
所能瞧見的,除了商業娛樂屬性,就是票房數字,或者還有明星陣容,僅此而已。
而實質上,一部電影的判斷依憑,是來自主創的歷史作品。
譬如導演翁子光,“雙雄”主演郭富城和梁朝偉。
這樣一個陣容,意味著什么?
從《踏血尋梅》,我們可以窺見思考的深度與對待電影的態度。
概念則可以沿襲到這部《風再起時》。
因為這意味著電影并不是僅僅追求場面熱鬧的“偽舊年代電影”,梟雄傳奇不是表象而是本質。
僅就此而論,就已經與影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同題材類型電影做了切割。
而郭富城和梁朝偉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這部電影,將香港影壇表演最有深度的兩個演員一并收入了帳下。
而他們又不僅有文藝作品表現突出,商業表現同樣驚人。
這個問題稍作回溯即知。
九十年代的《赤腳小子》《重慶森林》《東邪西毒》《浪漫風暴》《春光乍泄》《暗花》和《風云之雄霸天下》,2000年代則有《花樣年華》《無間道》《三岔口》《父子》《色戒》和《殺人犯》,一零年代有《最愛》《百年浮城》《寒戰》《踏血尋梅》和《無雙》。
如果閱片量足夠的影迷,應該能明白上述十八部電影意味著什么。
無論商業還是文藝,皆是上乘之選。
電影《風再起時》,是他們首次在大銀幕上的正面交鋒。
所以說一句“萬眾矚目”,絕不為過。
近日,「旦哥」鄭丹瑞曬出了一張合照。
并說,「感謝電影《風再起時》邀請我做這個訪談,撮合一次難得的老友重聚。」
這是一個信號。
說明電影《風再起時》已如箭在弦。
印鑒已落下,情書待啟。
無論喜歡與否。
這部電影都不容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