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大電影市場真是風起云涌。
前三天,《唐探3》一騎絕塵,后面賈玲的《你好,李煥英》異軍突起。
在《你好,李煥英》票房過了10億之后,很多人對這部影片的期望值大大提高了,隨著口碑的發酵,這部電影的票房最終預測已經達到了45億。
如果這個數據真的達成,那么賈玲就毫無懸念地成了中國喜劇的女天王了。
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是從8.1升到8.3的,由此可見,該片的品質確實不俗。
這部電影最打動人的不是技術和立意,而是感情。
賈玲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是為了自己的母親。
賈玲有一個愛她的母親,而母親的突然去世在很長時間里,都是她心里一道過不去的坎。
她曾經說過,即使自己現在功成名就了,可沒辦法和媽媽分享,那這一切又都有什么意義呢?
這種感情,特別能戳中人心,尤其是那些有著“子欲養而親不待”經歷的人們更能感同身受。
01
《你好,李煥英》的故事并不是第一次面市,作為小品,這個故事第一次出現是在2016年《喜劇總動員》的舞臺上。
當時這個小品的故事和內容就直接打動了觀眾的心。
但與其說是故事的邏輯好,不如說是這個故事觸動了觀眾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個角落。
無論何時何地,母親與孩子的感情都是人類情感中最動人的一部分。
而賈玲的這個故事最讓人動容的地方有兩個。
一個是故事注定的悲劇結尾
賈玲的母親已經去世了,這是誰也無法更改的事實,所以一開始觀眾就知道,劇中賈玲即使回到過去,也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結局。
所以,她在劇中越努力,就越顯得悲情,這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努力,那種面對親人無可避免的悲劇命運,自己卻有心無力的感受,很戳人。
二是母親對孩子的愛
在影片中,賈玲回到過去就是為了避免自己母親的悲劇命運。
但她不知道的是,母親其實是知道這一切的,所以每次面臨命運選擇的時候,賈玲的母親李煥英都選擇了老路。
在劇中有個情節讓人印象特別深刻,賈玲吃著包子和陳赫他們聊天,說到自己的媽媽以前不會縫衣服,后來是為了自己學會了縫漂浪的圖案。
但說完之后,賈玲忽然發現當時是1981年,那個時候的李煥英根本不會縫衣服。
那個瞬間,賈玲忽然發現,原來自己的媽媽是和她一起回到了過去,媽媽什么都知道,但是她什么都沒說,她只是默默地配合著賈玲。
賈玲回到過去是為了讓媽媽開心,而什么都知道的媽媽卻假裝什么都不知道,一直在配合著賈玲,因為她在保護她的孩子。
這樣的設定,誰能不動容?
02
除了故事情節,張小斐和賈玲的演技也可圈可點。
張小斐出人意料地表現出了一個母親面對孩子時的溫婉和溫暖。
她的表演大方細膩,并沒有特別刻意的煽情,無論是語言還是動作都非常的生活化,但卻很得精髓。
尤其是眼神,堪稱完美。
畢竟作為母親,在面對女兒賈玲的時候,他有很多話是沒辦法說出口的。
她對女兒的縱容和愛很多時候是通過笑容和眼神來表達的,她表演的是一個有著年輕身體的中年女性。
但她的完成度的確非常好。
而賈玲一如既往地承接了自己在小品舞臺上的風格,有很多時候,她的動作和表情讓人相信她不是在表演,她就是在和自己的媽媽說話。
03
而除了劇情本身之外,張小斐的脫穎而出是一個驚喜。
張小斐生于1986年,和楊冪、袁姍姍還有焦俊艷都是同學,除了她們幾個之外,他們班為人熟知的還有經超和王仁君幾個人。
但很現實的是楊冪等第一批85花紅了的時候,張小斐還在默默無聞的努力,但她很幸運,認識了賈玲這個好朋友。
兩人在2012年的時候,就已經成了好友,從那個時候起,賈玲就一直在給張小斐打氣。
后來,兩人成了搭檔,張小斐也稱賈玲是她遇到的一個貴人。
賈玲從2010年開始登上了春晚,之后一直是春晚的常客,而且因其特有的喜劇天賦,很快就成了喜劇人中的佼佼者。
張小斐第一次登上春晚則是2015年,和馮鞏搭檔,作品是《小棉襖》。
從2018年開始,她則成為了賈玲在春晚舞臺上的固定搭檔,連續出演了《真假老師》。
《婆婆媽媽》
以及今年的《一波三折》。
連續登上春晚讓張小斐有了不低的知名度,但很尷尬的是,張小斐的定位一直不那么清晰。
盡管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她的演技其實很不錯,但一直局限在喜劇的表演模式上,她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拓展,所以她的定位一直都是“喜劇演員”。
或者是一位“漂亮的喜劇演員。”
但這次《你好,李煥英》成功地讓張小斐的演技出圈了。
雖然這部作品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在85花大銀幕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張小斐一炮而紅,這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彎道超車了。
04
但《你好,李煥英》這部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情懷的加成。
很多催淚的影片總是能打動人心,引起情感共鳴。
曾經有這樣一部影片。
幾乎看過的人都會哭,這部影片在當時也是著名的催淚彈。
還有一部類似的電視劇。
也是催淚好手。
而這其中的主要元素也是親情。
這類的電影很少有評價很低的,即使藝術性和拍攝手法甚至故事都一般,但只要觸及到母子之間的親情,再加上悲劇的因素,給大眾的觀感就不會太差。
因為這樣的影片很容易喚起人的共情,所以有情懷的電影票房總不會太差。
但《你好,李煥英》畢竟是賈玲第一部作品,總體來說,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語言的表演風格,都多少有些小品化。
而且這部作品最核心的吸引力有一部分也是因為有賈玲的個人背景加成。
但脫離了這個背景,整個故事的調度和節奏,都稍顯稚嫩。
整部片子最讓人感到驚喜的情節其實是最后的反轉,如果沒有那個反轉,影片的層次和情緒的渲染都會差了很多。
但一來這樣精巧的設置是可遇不可求的,二來不是所有的喜劇都能有悲劇內核的。
所以,賈玲這次的成功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很難復制的,即使賈玲自己想超越《你好,李煥英》也并非易事。
當然,賈玲本身的國民度、知名度以及對敘事的把控都很好,加上這一次《你好,李煥英》的口碑和反映也不錯。
所以,對她的后續作品,觀眾也是可以抱有較高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