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你好不容易在短視頻平臺做成了一個千萬級的大IP,名氣、收入都有了,熟悉的團隊和業務,一切盡在掌握中。
這時候突然選擇放棄,是不是瘋了?
張策偏偏就是那個瘋子。
他曾是知名短視頻IP《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導演、編劇和配音。
離開張策的朱一旦,流量忽高忽低。/@朱一旦的枯燥生活
在朱一旦從零到一斬獲千萬粉絲后,張策選擇了離職創業,并通過全新的內容形式,迅速在B站積累了310萬粉絲,被稱為“B站第一導演”。
張策的視頻,成了多少網友的下飯必備品。/@導演小策
張策是誰?他的才華從何而來?又為什么在最成功的時候放棄一切,從零開始?
這是一個幸運兒如何被時代選中的勵志故事,也是一個普通人在現實與理想中掙扎的故事。
離開張策的《朱一旦》,枯燥了
或許你也刷到過這樣的短視頻:一個霸道總裁,坐在辦公室,手戴勞力士。因為覺得生活空虛無趣,時常惡作劇式地捉弄他人,然后笑看他們的慌張和卑怯。
朱總的枯燥曾給多少網友帶來快樂。/@朱一旦的枯燥生活
每一集視頻結尾,主角朱一旦都會低頭看看自己的勞力士,慵懶感慨:“有錢人的快樂,往往就是這么樸實無華,且枯燥。”
靠著一系列類似主題——對財富生活的夸張反諷,《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系列短視頻在全網半年內就斬獲了800萬粉絲。
更有趣的是,朱一旦的扮演者朱亙,現實生活中真的擁有11家公司,其中一家就擁有“朱一旦”這個IP。
張策是“朱一旦”的導演、編劇和配音,也是“朱一旦”的員工。
盡管朱一旦總在各種場合贊美賬號背后的“靈魂人物”張策,但大部分人熟悉的還是屏幕前的朱一旦。
這也成了張策出走的契機之一。
第一集播出后的第三天,他們的抖音漲了20萬粉。因為極快的漲粉速度,一個月后,他們被邀請參加微博紅人節。
但“紅人”的座位只有一個,張策只能作為觀眾入場。“這個世界喜歡皮囊,不喜歡靈魂”,張策仍記得當時的感受。
他想建立自己的知名度。
2020年10月16日,他發布聲明:從10月1日起將不再負責《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系列,同時從原公司離職。
如今看來,張策的決定是對的。/@導演張小策微博
消息登上熱搜,也掀起了一陣關于“打造網紅,內容和資本哪個更重要”的討論。
盡管兩人和平分手,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一個“雙輸”的局面,同時也觀望著這場“資本vs內容”大戰的結局。
一年后,結果出來了。
朱一旦再也沒有爆款內容出現,B站播放量跌到50萬上下。
而張策的B站賬號“導演小策”做得風生水起,出現諸多百萬播放的視頻乃至爆款,還成了2021年百大UP主。
這個翻身仗,打得著實漂亮。
張策也用自己無可取代的實力,證明了“內容”能力在自媒體行業的重要性。
拋棄朱一旦后,
他又拋棄了短視頻
張策的創作能力有多強?從這個簡陋的視頻就可見一斑。
坐在老太太的三蹦子上,他也能拍出熱搜視頻。/@導演小策
回老家時,他偶然坐了一個老太太的三蹦子,同情她生活不易,有感而發創作了這個視頻。
沒有劇本、沒有構思、沒有攝影……只是自己拿手機拍了一小段,加上配音和剪輯。
這樣一個簡易乃至粗糙的作品,發布后在B站獲得了300多萬播放,并迅速沖上熱搜,最高全站排行第5名。
知乎上,有人這樣評價這個作品:“這個視頻可以正式確定了,張小策才是那個‘魂’……張小策的最新視頻雖然少了那么多IP,但是其人文的內核還在。”
網友對張策的評價
更難得的是,張策從未上過任何一所影視專業學校,甚至研修班也沒有。
他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專業是制藥工程(獸醫方向),和影視一點不沾邊。直到入學時,他看到“微電影社團招新”的牌子,從此無可救藥地愛上了“拍微電影”這件事。
他在社團里學到了三件事——拍攝要用DV、剪輯要靠軟件、內容要靠劇本。
朱一旦前導演張策演講/@騰訊新聞
沒有DV,他哄騙媽媽要了一個學期的生活費4000塊,然后花3000買了DV,剩下的1000能保證餓不死就行。
沒有時間,大二開始他天天不上課地去拍片子,每周拍一個小故事。
就這樣,他在大學期間拍了四五十個小短片,積累了不少經驗。
畢業后,面臨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他下定決心,即使做編導賺得比獸醫少,他也能接受——只要還能活下去,他就要追求一生所愛。
“你出來一個作品,然后跟大家去交流互動,與上百個人上千個人,產生了情感上的這種鏈接,這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很上癮的感覺。”
然而,現實的壓力再次悄然而至。
工作沒多久,妻子張譯文懷孕了。岳父讓張策跟著自己做工程,許諾一年掙個20來萬。
原本已經去公司報到了,當天晚上,他找岳父聊了半天:我干那一行(編導)雖然現在沒有名氣,但是有使不完的勁,你再給我一年時間就行。
加入朱一旦后,他在一年時間創作了300多部短片。 平均一天半一個片子的強度,把張策榨干了。
“他白天拍攝,凌晨4點起來給孩子喂奶,喂完奶開始寫劇本,8點出發去上班……2019年下半年,《朱一旦》更新頻率越來越高,張策的面色開始發灰、長痘,明明是酷暑的天,他卻稱身子發冷。”妻子張譯文在接受《GQ報道》時說。
糟糕的身體狀況、高強度的精神壓力,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水平下降”的留言。
“原地打轉為什么要去做呢?”張策恐懼于作品質量的下降,決心放棄已有的一切,重新開始。
從山峰下來,需要的僅僅是勇氣,重新爬上另一座高峰,卻要面臨更多困難。
離職的半年間,他都難以擺脫“朱一旦”的標簽。
很多人找上門,砸巨款讓他做類似的人設,被他一一婉拒;參加活動,主辦方永遠強調他是“朱一旦”的前導演,而不是張策;更可怕的是輿論——各種關于離職的質疑沸沸揚揚、不絕于耳,任何提到“朱一旦”的行為,都會被外界曲解為“炒冷飯”。
為了和原IP劃清關系,張策決定換一種全新的內容形式。
他把重心放在B站,取名“導演小策”——“作為一名導演,我就要用新的語言,新的形式,創造出不一樣的東西來。”
低谷很快就來了。
他試過解說自己編的電影、講述自己的創業“慘敗”故事,甚至拍起了古裝劇《馬小策夢游江湖》,反響皆平平。
馬小策系列流量排名甚至倒數,張策陷入了自我懷疑。他主動向甲方提出,剩下40%的廣告款不收了。
從獸醫到B站第一導演
經歷過滑鐵盧,萬念俱灰的張策在2021年春節,寫下了《七姑八姨》的劇本。
00后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追起了廣場舞大媽的故事。/《七姑八姨》截圖
它講的是過年時,四個阿姨在麻將桌上,互相攀比過年不能回家的孩子。
在她們口中,有的孩子在三亞和龍王談判,有的在紐約對戰變異大軍,有的在外太空做任務,還有的因為變身奧特曼無法趕回家……幾個阿姨越說越離譜。
原以為是諷刺過年時親戚之間的“凡爾賽”,沒想到視頻很快畫風一轉。
說好去三亞一起過年的孩子,因為疫情選擇了留京過年;在紐約對戰變異大軍的孩子,其實是海外抗疫的留學生;在外太空做任務的,是抗疫前線的醫生;變身奧特曼的,其實是人民警察,正在春節執勤。
故事很簡單,難得的是對“子女無法回家”的父母的關懷。被戳中的觀眾們紛紛在彈幕中刷起了“淚目”。
這則長達十分鐘的視頻,大年初三在B站沖上了熱門第一,最終播放900萬,漲粉十多萬。
敏銳的張策沿用了《七姑八姨》的風格,拓展成了大爺大媽們演繹鄉土故事的《廣場往事》系列,從此開啟了“B站第一導演”之路,他終于如愿攀上了另一座高峰。
相信我,看一集你就停不下來了。
2021年10月平遙電影節,因為影響力較大,張策被邀請和知名導演賈樟柯對談。
賈樟柯與張策的對談。/B站截圖
見面前不到半小時,妻子張譯文卻發現,張策不見了。她在一個小超市門口找到他,發現他坐在門口喝著啤酒壯膽。一摸手,冰涼。
張譯文理解他: “這種非科班出身的草根導演,在面對他們(正牌名導)的時候他內心里還是有些自卑的。”
相愛多年,沒有人比她更了解張策——他想拍出一部能流傳下去的作品,那是埋在他心里的一輪月亮。他很少向外人表述,但會時常抬頭去看它。
那是想做導演的人共同的夢想。
只不過傳統路線是,拍一個好片子,投給電影節。如果能獲獎,或許有機會被看到。然后是漫長的等待,等著機會找上門。
但出生于山東小縣城的張策從不敢這么走。“像我這種學獸醫出身的,我能這樣搞嗎?我沒有那個資源,也沒有那個錢去參加。對于我來說,我就是想靠拍片子生存下去,能糊口了,我才能繼續干著,要不然就會被踢出這個領域。”
為了獲得追逐月亮的資格,他一直在努力撿起地上的六便士。
和賈樟柯的對談結束后,張策在B站的動態中發布了該視頻。
有一條評論,引用了張策客串自己作品時的自嘲:“我叫馬小策,是一個三線小城市的二流導演,將會創造出一流作品。”
近3000人選擇了贊同。
草根導演也能拍出一流作品。/B站截圖
參考資料:
1、 《導演小策:離開《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之后》
2、 《拋棄大IP“朱一旦”后,導演小策又拋棄了短視頻|尺度》
3、《導演小策:每個月都在想,別人是不是在捧殺我》
4、《朱一旦前導演張策演講:堅持了7年,可能要熱愛一生》
5、 《GQ報道|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
6、《小策對話賈樟柯:每一個拿手機的人,都能當導演》
7、《B站主頁:導演小策》
8、《【廣場往事】你可能不信,今年面對七姑八姨,我贏了一次!》
9、《我多給了這個三蹦子一塊錢》
10、《【朱一旦】有錢人的生活就是這么樸實無華又枯燥》
11、《老板朱一旦和他三線城市的員工們》
------END------
撰稿 | 小雅 編輯 | Jasper
校對 | 向陽 排版 | 李藝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