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姜文籌拍《讓子彈飛》時,有場3大影帝拼酒的戲份,某白酒商找到他,想花1000萬植入廣告,姜文一口拒絕:“哥不差錢!”
制片人急了:“你得接啊!露臉3秒就掙1000萬,劃算啊!”
后來,竇文濤在節(jié)目中問姜文:“白撿的錢都不要,為什么啊?”
姜文回答:“誰不喜歡錢,但我不能坑了觀眾吧!”
姜文的拒絕讓制片人郁悶不已:“姜文,這是商業(yè)電影,你別太清高......”
姜文是內地導演中很特別的一位,他的電影很有深度,《讓子彈飛》《一步之遙》經(jīng)常被稱為看不懂的電影。
雖然曲高和寡,但是也確實有一定的分量。
《一步之遙》改編自作家馬識途的小說《盜官記》,為了達到盡善盡美,姜文請了9位頂級編劇打磨劇本。
由此可見,姜文在打造作品時的專業(yè)性和敬業(yè)精神。
后來,2009年的時候,姜文籌拍《讓子彈飛》。
劇本還沒寫完時,姜文就寫了一封信給周潤發(fā)。
在信中,他言辭懇切,筆下生輝,酣暢如流水,誠邀周潤發(fā)出演。
沒想到,這份“情書”真的撩到了發(fā)哥。
發(fā)哥說:“我收到信之后哭了,因為看不懂,而且很久沒有男的寫情書給我,我還真以為姜文對我有什么企圖。”
接著,他又用同樣的套路給葛優(yōu)寫了一封信,葛優(yōu)也被姜文的才氣撩到,直呼他講究。
信寄出后不久,姜文又給葛優(yōu)發(fā)了個問號,葛優(yōu)回了個“妥”。
有了雙影帝加持,自然會為電影增色不少,但是1.5億的制作成本,光是在片酬上就花費了不少。
其中周潤發(fā)的酬勞高達3900w,這已經(jīng)算是非常劃算的價格了,一般情況下還請不動他。
劉嘉玲的客串戲份少,也拿到了400w左右。
而姜文又是導演,編劇,演員,加起來也拿到了1000w的酬勞。
至于喜劇大師葛大爺,也有500w,都是老熟人了,給的是優(yōu)惠價。
但加起來算算,這部電影單單酬勞就花了一半。
因為大咖云集,當時很多品牌方都瞅準了時機,畢竟三大影帝同臺機會難得,每一個鏡頭可謂都是價值千金。
現(xiàn)場用的道具包括凳子、桌子、酒瓶乃至服裝都有品牌方想合作,其中想在酒瓶上作文章的品牌方最多。
有一家白酒公司,開出1000w的價格,想在這幾分鐘不到的片段里植入他們公司的品牌上去。
按理說,像這樣的合作機會簡直是白撿錢。
正如電影制片馬珂說的那樣,放入廣告不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順水推舟這筆錢就到手了。
可姜文卻回復品牌方說:“不往電影里插入廣告是我的底線,這些錢,我不在乎!”
事后品牌方做出妥協(xié):“不需要每個酒瓶都安上標簽,只需要在三人其中一位舉起的酒瓶上貼上品牌就行了。”
結果仍遭到了姜文的拒絕。
他說,電影里三個大哥正聊得興起,突然上來一瓶酒,不管是啥酒,觀眾肯定會出戲。
制片人馬珂被氣得差點就哭了,還為此生了場病,兩個人一個月都沒說話,全靠各自的媳婦傳話。
后來還是姜文主動給馬珂發(fā)了個示好短信:“要不我從電影品質上給你把錢找回來?”
2010年,《讓子彈飛》上映后,以6億多的票房,讓馬珂賺得盆滿缽滿。
因為兩人合作比較成功,江湖上流傳著“信馬由姜”的故事。
而馮小剛相對姜文來說,拍戲就比較商業(yè)化,除了保證電影質量外,他也會適當植入廣告,賺取更多的收益。
2012年,馮小剛和老搭檔華誼兄弟合作,籌拍《私人訂制》,邀請葛優(yōu)、白百何等人出演。
這部投資了1.15億的電影,給馮小剛帶來了豐厚的報酬。
該片在四天之內狂卷3.2億,和周星馳的《西游·降魔篇》旗鼓相當,創(chuàng)華語電影首周末最快賣座紀錄,馮小剛終于收復了賀歲失地。
這部100分鐘的劇,平均5分鐘就有一個,比如珍愛網(wǎng)、劍南春、海南島、紅牛、陽澄大閘蟹等,因為廣告植入,他白賺了8000萬。
其實在電影中植入廣告賺取收益,馮小剛早在電影《手機》中就嘗到了甜頭,比如摩托羅拉贊助了700萬。
在《天下無賊》中,因為植入廣告賺取4000萬,《非誠勿擾》中廣告費5000萬。
有人說,姜文是理想主義者,比起掙錢,更在乎拍出好電影,有點像早年的周星馳。
其實,一個好的電影是不需要廣告植入的,但如果做得不露痕跡,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戰(zhàn)狼2》中,一場中非友人拼酒的戲,為了拍攝效果都是直接使用了真酒,而劇中的白酒用的就是茅臺。
雖然這么大力度的植入,但其實吳京是免費給茅臺做的廣告,包括電影里吳京開的吉普車,都是免費的植入。
這兩大品牌的植入可以說是非常的成功,真正做到了無痕植入。
當觀眾看到自己國家的品牌在國外出現(xiàn)的時候,還有了一種深深的名族自豪感,達到了吳京想要宣傳國貨的效果。
而現(xiàn)在很多的影片為了收回成本,會加入大量的植入,植入多了必然引發(fā)觀眾的不適。
對此,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