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彤#
體量限制、大眾共鳴、卡司引流。
文/七月
上映之前就沒有足夠的市場信心。
根據貓眼專業版,《月半愛麗絲》的排片占比從上映首日的18.4%降到了12%,最初的票房預測只有3500萬左右;同時,影片的豆瓣評分為3.8分。盡管《月半愛麗絲》上映的同期并沒有其他體量更大、競爭力更強的影片出現,市場也沒有對《月半愛麗絲》有太多的期待,甚至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這樣的結果。
在失去了上述的市場賣點之外,《月半愛麗絲》的卡司陣容也沒能成為加分項。從觀影反饋來看,不少觀眾認為三位主演與影片內容并不是特別搭,難以產生代入感。對于缺乏競爭優勢的《月半愛麗絲》而言,難以突破體量限制似乎是一個必然結果。而這應當引起其他國產愛情片進行思考。
1
愛情片不得不面對的體量限制
市場信心不足。
作為一個商業電影的大類型,愛情片在國內市場上的剛需永遠存在。不過,不同于《致青春》等國產青春愛情片井噴的早幾年,愛情片曾經一度成為了市場的熱門類型,如今的愛情片不再是市場的優先選擇。
以過去兩年的市場為例,2018年和2019年分別上映了43、44部愛情片,但票房占比分別只有3%和8%,與其他大類型影片有著不小的差距;在2019年上映的44部愛情片中,僅有7部影片票房過億。顯然,單靠類型的“外殼效應”,絕大部分愛情片沒能在市場上激起多少水花。
與此同時,市場上還是涌現了一批愛情片突圍成功,兩極分化的市場表現更加清晰。比如2018年《后來的我們》和《超時空同居》分別拿下了13+億和近9億的票房,2019年《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著9億多的成績。
而同樣屬于愛情片的《月半愛麗絲》,也逃不開票房桎梏和體量有限這些根本問題。對于《月半愛麗絲》而言,想要被市場看到,影片在上映之前就首先要給予市場足夠的信心。
不難看出,因為《月半愛麗絲》缺乏足夠的辨識度和市場賣點,僅僅是預判,市場就對影片抱有不小的懷疑之心。
2
—調動大眾情緒
成愛情片第一要義—
大眾共鳴的重要性。
在近幾年的國內電影市場里,口碑的重要性凸顯使得整個環境有所變化,能夠滿足觀眾觀影需求的優質內容逐漸被市場看到。尤其是,隨著觀眾的共鳴需求開始增強,更易共情、更有現實價值的影片或將更容易實現口碑和票房的雙收。
大眾群體對“觀影共鳴”有所需求,顯然成為了當下市場的必然趨勢。然而,從《月半愛麗絲》來看,影片并沒有展現出與這一趨勢相契合的特點。同樣的,影片也不具備能夠戳中大眾情緒的標簽。
3
—卡司與影片的匹配度—
卡司能否為影片“引流”。
實際上,《月半愛麗絲》的主演無法為影片“引流”的問題并不僅僅局限于這一部影片,大量愛情片都可能遇到。畢竟,并不是所有的愛情片都能達到足夠的內容深度和現實感,擁有大眾共鳴甚至大眾情緒的市場賣點,它們想要突破體量和票房的“天花板”還能靠的,似乎只剩下了卡司陣容。
從實際的市場需求來看,影片的卡司陣容不再是決定影片市場表現的核心,但卻依然是影響影片市場表現的關鍵之一。電影本身的內容賣點是能夠突圍市場的保障,但電影主創的市場作用不應該被過度無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