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說到話劇,那必然要講到北京人藝和《茶館》,講到北京人藝和《茶館》,那必然繞不開于是之的名字。
于是之一生演了400余場茶館,從他被老舍先生領入話劇大門的那一天起,他就做好準備要把連同生命的一切貢獻給舞臺。
但是,馬革裹尸還的愿望最終還是落空了,于是之晚年患了嚴重的老年癡呆,他不記得臺詞、不記得動作、甚至不記得從哪里下臺……
在這樣落寞、郁悶的情境下,于是之最后一次踏上《茶館》的舞臺,他不知道觀眾是會對他苛責、憐憫,還是失望呢?
一、最后一場戲
于是之最后一次以王利發的身份站在舞臺上是在1992年,他65歲,那一年是北京人藝建院40周年。
說起來這算不上很高的年齡,但他的腦血管病和老年癡呆癥已經嚴重到影響他的思維和表演了,面部會不停地抽搐、嘴不能完整地將所思所想表述出來,他還是堅持要和人藝、和觀眾、和舞臺好好告個別。
7月16日,于大多數人而言不過是平常的一天,但對于是之和喜愛他的觀眾而言,這是意義非凡的一天。
這一天過后,于是之版的《茶館》王利發就此成為絕唱了。《茶館》歷來是一票難求,更何況這是于是之的謝幕演出。
觀眾們拿著干糧和板凳等在售票口,從白天排到凌晨甚至一整夜,就為了和于是之告個別。
大幕還沒有拉開,劇場鈴聲還沒有響起,觀眾席不像從前那樣嘈雜,人們盡量壓低聲音小聲交談,等待那個神圣時刻的到來。
影像資料中,于是之穿著普通的白襯衫,很平靜地坐在鏡子前上妝,和之前每一次演《茶館》上臺前的表現沒什么區別。
化好妝后,于是之來到舞臺上后場,用手摸過每一個道具,和他的這些老伙計道別,始終面上神色坦然,直到他撥弄起桌上的算盤,那些七上八下珠子才把他心中的忐忑、不舍、五味雜陳公之于眾。
劇場鈴聲響起,大幕隨之拉開,觀眾們都屏息以待,王老板站在柜臺前手腳麻利地擦著桌子,然后他給顧客添茶加水,給店小二訓話……
哪怕是抱著"我要來看于是之"這樣想法來的觀眾,在那兒,也只看得見茶館老板王利發,而忘了于是之。這是觀眾的視角,那么臺上呢?
于是之行云流水地演過一段后,忽然心中一怵,到了嘴邊的臺詞瞬間蒸發得一干二凈,此時藍天野巧妙地接過了。
有一會兒,望著鄭榕,他的嘴開始蠕動,卻始終叫不出那聲"常四爺"來,霎時汗如雨下,之后他就開始慌神了,但憑著他的舞臺經驗,只有細心的觀眾發現了他的手腳都在顫栗。
這可是在舞臺上最為驕傲、自信的于是之,這可是他謝幕演出,曾經在舞臺上過滿癮的于是之這一次感到了深深的害怕。
一把紙錢撒向天,王利發拿著腰帶轉過身去,大幕徐徐拉上。
于是之踽踽走向后臺,那個背影蒼涼悲情,不僅是《茶館》的悲劇帶來的的蕭瑟,更是于是之心里那份無法抹去的悲苦,他沮喪于自己的笨拙和無力,他痛苦于和觀眾的這個告別不能盡善盡美,他真正的意識到,自己再也不能演《茶館》了。
二、謝幕
觀眾席中忽然有人高呼"于是之老師再見啦!",然后一個人、兩個人、十五個人……全場都在呼喊著"于是之老師再見啦!"、"是之你好!是之再見!"
于是之的臉上兩行熱淚劃過,他向前走了幾步,深深地鞠了一躬,掌聲經久不息,直到于是之的身影在舞臺上消失。
有些恍惚的他下到后臺,嘴里念著"觀眾太寬容了、太寬容了",眼淚還在不停地流,腿一軟向一扇木門撞去,幸好被人扶住。
車載著精疲力盡的于是之離開劇院,仍有觀眾站在劇院門口送別,人群漸漸變成了模糊的小點,于是之輕聲地說:"我感到有點兒對不起觀眾了。"
他在為自己沒有下車與觀眾再見一面而后悔和遺憾,為此,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向觀眾致歉。
多年之后,于是之已經故去,觀眾們還對那場演出中他的表演念念不忘。其實,很多觀眾已經看了數不清多少次《茶館》,其中臺詞更是倒背如流,于是之的失誤他們早看出來了。
如果這是40歲的于是之、或這是65歲沒有患病的于是之,那些愛他的觀眾一定會狠狠地批評他,但于是之40歲和于是之沒有患病前,觀眾是一丁點兒錯也挑不出的。
他病了,他病得再也不能上臺了,他病得對他很嚴格的觀眾也不忍責備他了,于是之與觀眾的這份情誼,怎能不令人動容?
三、演員與觀眾
演員與觀眾是彼此成就的。演員表演的目的不是為了孤芳自賞,觀眾想要看文藝作品來豐富自己的生活,也離不開演員的演繹。
于是之很幸運地遇到了老舍和《茶館》,這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于是之也很幸運地遇到了一群懂他、愛他、包容他的觀眾,于是之400多場的表演才能被銘記、被流傳。
能邂逅于是之的觀眾也是幸運的,這是一個無愧于舞臺、無愧于表演、無愧于人和藝的表演者,通過他的演繹為觀眾留下了中國話劇桂冠上最閃耀的那顆鉆石——《茶館》,他始終真心地在為觀眾演出。
演員心中有觀眾,但不能"跪舔"觀眾,不能諂媚觀眾;觀眾喜歡演員,也不能溺愛演員,這是如今很難做到的,但于是之和那些喜愛他的觀眾做到了。
何冰說,剛進人藝的時候,他看不懂于是之演得哪里好,只是不敢說他不好,觀眾也沒有笑聲,掌聲更像是給名譽的。
等經過了許多年、自己演了無數場戲,才發現于是之的偉大在于,從不在舞臺上迎合討好觀眾。
他從不為觀眾的笑與不笑、鼓掌與不鼓掌而對自己的表演產生懷疑,不會為了一些虛名而去改變最好的表演方式,這是于是之對于表演的良心,這是于是之對于觀眾的責任。
觀眾也不會把于是之演得不好的,說成好,于是之自己也感覺到,觀眾對自己有愛、也有很嚴格的一面。
好的觀眾成就了好演員于是之,好演員于是之也給好觀眾帶來了好作品。如今的觀眾懷念于是之,不僅是因再也看不到這樣好的表演而惋惜,更是觀眾對如今的演員和自己都不滿意。
從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觀眾通過懷念于是之,在呼吁的是:如今的演員不要再敷衍觀眾了,摳圖、不背臺詞、擠眉瞪眼這樣的行業亂象能不能少一些。
演員能不能對自己要求更高一些;觀眾不要再指鹿為馬,不要再把拙劣的演技硬夸成"演技炸裂",把最客觀、真實的反饋提供給演員,這樣他們才能真的進步。
好的觀眾還是在期待,還會有像于是之這樣好的演員出現,還會有像《茶館》這樣好的作品誕生。
文/文史旺旺
關鍵詞: 北京人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