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喜歡草根成名的故事,因為這代表了一種公平,也給了很多人奮斗的勇氣。
在娛樂圈草根明星也受人追捧,當年旭日陽剛火遍全國,大衣哥如今還時不時上熱搜,黃渤王寶強更是當下的頂流,如今有一個草根明星火上加火,大火了一把,她就是賈玲。
賈玲的小品《你好,李煥英》那是幾年前的作品了,今年大年初一賈玲把《你好,李煥英》的電影放到了電影院。對于一個熟悉的故事大家會選擇去影院觀看嗎,觀眾手里的影票就是投票器,截至4月18日18時《你好,李煥英》票房已達到30.94億,超越《我不是藥神》,成為中國內(nèi)點電影票房的第九名。照此速度再有幾日它將會超越《流浪地球》,進入中國電影票房的前三甲,而超越第二甚至成為內(nèi)地票房冠軍都是極有可能的。
電影上映前有人說不會去電影院看一個熟悉的故事,更不會選擇在過年時跑影院哭哭啼啼。電影上映后第一時間豆瓣出現(xiàn)了很多一星二星的差評。而現(xiàn)在大家討論的是去看電影時該帶幾包紙,豆瓣評分也一直穩(wěn)定在八分以上,這也是春節(jié)檔誕生以來第二高分電影,僅次于8.3分的《紅海行動》。
票房大賣,口碑很好,成為中國電影票房最高的女導演,也許將來還會成為首次做導演票房最高的導演,這一切除了自身的才華,影片的質(zhì)量和團隊的協(xié)作外,更主要是因為年輕觀眾喜歡她,愿意為她花錢看電影。
年輕觀眾喜歡她是因為她代表了年輕人一種精神,她更給了我們一種希望,更主要是她身上有我們共同的成長烙印。
第一。出身普通
賈玲出生在湖北宜城,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母親就是李煥英
賈玲還有一個比她大5歲的姐姐賈丹。
兩個孩子從小愛好文藝,經(jīng)常參加各種演出。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才能,條件一般的家庭還是讓賈玲上了興趣班,學了好多年。
這樣的成長經(jīng)歷跟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成長經(jīng)歷是一樣的,我們出身農(nóng)村或者小鎮(zhèn)小縣城,家庭普通但父母不愿意我們將來也普通,家庭不富裕依然愿意花費“巨資”培養(yǎng)我們讀書或者某種愛好。而父母則選擇了節(jié)衣縮食,全力供養(yǎng)我們。
第二。讀了大學依然普通
2001年,經(jīng)歷了一些波折以后賈玲終于被中央戲劇學院錄取。同時在襄陽電視臺做主持人的姐姐賈丹也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普通的家庭無法承擔兩個孩子的大學費用,最終姐姐賈丹放棄讀大學的機會,全力供賈玲讀大學。
大學第一年母親不幸去世,而父親因為自責變得郁郁寡歡,姐姐賈丹承擔起家庭重擔,一直供她讀完了大學。
但即便大學畢業(yè)賈玲也沒有迎來曙光。雖然師從馮鞏,但身為女性無法在相聲舞臺打開局面,生活拮據(jù),住地下室,吃泡面,餓肚子都是家常便飯,無奈之下她選擇成為北漂的一員。
曾經(jīng)我們以為讀了大學就會改變命運,但現(xiàn)實總是抽我們嘴巴,自以為優(yōu)秀的我們依然無法在大城市立足,吃過多少苦,搬過多少家,自己能賺錢了卻依然需要父母幫助,而還有很多人要面臨家庭的變故和父母的生病甚至死亡。最后我們只能承認我們只是人潮洶涌中的普通一員,賈玲也是這樣。
第三。沒有放棄
對于賈玲的處境,賈丹是心疼的,她給妹妹打電話,說在老家給她找了個收費站收費的工作,讓她趕緊回去。
如果賈玲回去了,也許現(xiàn)在的一切都跟她扯不上關(guān)系了,但她沒有放棄,選擇在北京堅持下去。
無奈之下,賈丹只好給馮鞏打電話,希望他能勸勸賈玲,讓她回老家上班,不要在北京受白眼了。沒想到,馮鞏竟然支持賈玲在北京堅持,還表示“有我一口吃的,就餓不著她”。隨后,馮鞏帶著賈玲四處跑場子,最終將她推到了春晚的舞臺上。
此后賈玲的故事我們就都知曉了,上春晚,上綜藝,成立公司當老總,帶兄弟姐妹們闖蕩各個喜劇舞臺,直到如今拍了大電影,成全了自己的夢想,也成就了兄弟姐妹們的事業(yè),下回我們講講她的幾員大將。
多少次我們也想放棄夢想,只是我們不甘,也許到最后我們依然無法像賈玲一樣圓夢,但起碼我們嘗試了,而不是早早就向命運低頭
賈玲的故事只是一個個體,努力過吃過苦就會成功那是心靈雞湯,但是賈玲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命運如何,起碼我們不要立馬妥協(xié),我們總要去試試有沒有讓生活變好的可能性。同時告訴我們珍惜身邊人,不要留下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