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覺得這部電影內容的敘事風格過于平淡及碎片化,但我卻從中看出了導演通過簡化情節,更多聚焦人物表演及情感,所體現出的獨特魅力。@薛定諤的猹
《迷失東京》是由索菲亞·科波拉執導,斯嘉麗·約翰遜、比爾·默瑞等主演的電影。該片講述了過氣的好萊塢明星鮑勃與女大學生夏洛特,因為機緣巧合下東京這座陌生的城市相遇,他們在酒店邂逅,在孤獨中被對方所吸引,生活一方面仿佛變的繽紛起來,另一面卻逐漸走向迷失。
該片于2004年獲第7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并且全球票房突破了一億美元,這對于一部文藝愛情電影實屬不易。
對于這部電影敘事風格,很多人認為過于碎片化以及平淡。但是,對于索菲亞·科波拉這種個人風格及其強烈的導演,單純從故事情節本身分析顯然無法完全展現其作品魅力。而且相對于導演的其他作品,已經盡可能地通過各種喜劇元素地運用增加其看點。
所以,在這篇文章我也會從碎片化敘事風格、黑色喜劇元素的運用兩個層面,結合索菲亞科波拉其他作品的例子來談談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最后,我也會來具體談談如何更好的欣賞這種導演個人風格強烈的電影。
01碎片式生活化的敘事手法來展現人物孤獨迷失狀態,推進人物感情
①簡化場景和敘事,降低外在戲劇性沖突,聚焦于人物表演本身來展現人物的孤獨迷失狀態,情感表達更為含蓄內斂。
可以說,影片從開場男女主角出場的氛圍營造便奠定了全片基調。首先是男主鮑勃,作為一個過氣的好萊塢明星,來到日本拍攝廣告,在去酒店的出租車上,睡眼朦朧中審視著這座異國陌生城市的迷離夜景,若有所思,而這時鏡頭也通過虛焦與大光圈強化了這種孤獨疏離感。
女主夏洛特一出場也因為失眠獨自坐在床邊,百無聊賴的望著窗外迷離的夜景。作為一名沒有工作的哲學系高材生,跟隨攝影師丈夫來到異國他鄉,但是丈夫卻忙于事業無暇顧及自己,這種心理的落差感增加了其內心的孤獨。
這樣情緒化的場景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影片,導演放棄了外部的沖突以及復雜的配樂,最大程度地采用了自然光,許多場景都采用了固定鏡頭,以讓觀眾把注意力更多聚焦于演員的表演本身。在這種敘事風格下,我們仿佛正在偷窺著男女主的日常生活一般,體驗主角暗潮涌動的情感。
我們經??梢钥吹较穆逄?,在房間內,她穿著內衣,不是慵懶的躺在床上,就是望著窗外四處延伸的城市,這種孤獨感似乎讓她有些喘不過氣來。而當她一個人走上街頭時,導演卻用商場的喧囂、酒吧的刺耳音樂、以及東京交通的雜音干擾我們,用熱鬧的環境來反襯出夏洛特內心的孤獨,而她也通過學習插花、逛神社等方式去尋找內心短暫的安寧與寄托。
無獨有偶,男主鮑勃同樣也通過一個人去健身房健身、去游泳,呆在房間百無聊賴的看著電視,去酒吧一個人呆坐著,被人認出后,卻撒謊說自己此行的目的只是去見一個朋友。
正是在這種孤獨疏離的氛圍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男女主角就此相遇。
而這樣別具匠心的場景設計在片中還有很多。通過簡化故事情節和鏡頭語言,把矛盾聚焦于男女主角在陌生孤獨的環境下展現出的細膩情感,正是導演所要表達的核心主題。
②男女主之間的情感推進,理性又克制,弱化情欲的外化體現,聚焦于人物內心的暗潮涌動。
對于男女主來說,他們都迷失在了這座陌生的城市中。同樣要面對他們各自態度敷衍、聊天不在一個頻道的配偶。對于鮑勃來說,妻子關心地毯的顏色款式甚于關心丈夫。而夏洛特的丈夫也更專注于自己的攝影事業,忽視了妻子的感受。甚至當著她的面和在酒店偶遇的女性老友相談甚歡,完全把妻子當成了局外人。
在這種生活及事業雙重的孤獨與失意下,兩人相遇了。
而當兩人終于開始有所交互時,也只是小心翼翼地試探:電梯里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隔著休息室人群的相互對視,接下來,才在酒吧當中閑聊了幾句。
而當夏洛特的丈夫因為工作要離開東京幾天時,兩人的關系才進一步有了進展。盡管年齡差距巨大,但是兩人此刻孤寂的靈魂是相同的,意外的達到了一種精神上的融洽。
兩人之所以能產生聯系,是源于精神上的空虛,他們在尋找生活的意義,填補那種空虛感,他們主動去尋找各種樂趣,他們在熙攘車流間奔跑,唱卡拉OK時放肆的跑調,試圖抒發自己被壓抑的情感。
但是,在導演的敘事風格下,兩人的情感又是內收和克制的,到了影片最后,也沒有出現觀眾所期待的情欲外化的場面。盡管他們互相安慰、吐露心聲,事實上早已經互生情愫,但卻始終保持著理智。即使兩人同床共枕,卻也只是像知己一般互訴衷腸,始終沒有越過雷池。對于他們來說,更糾結的,是怎么處理對彼此的情感需求,而不是那些更深層的性的欲望。
而影片最后一場戲,鮑勃在去機場的路上看到了夏洛特,他沖下車,兩人擁抱在了一起。鮑勃伏在夏洛特耳畔似乎在話別著什么。而當鮑勃回到車上,夏洛特繼續走在街上時,兩人同樣都是一副滿意的神情,像是如釋重負一般。而故事也在這種理智和克制的情感表達中畫上了句號,也給予觀眾意猶未盡之感。
運用喜劇手法營造反差和荒誕感,來突出迷失于孤獨的心境。
索菲亞科波拉的作品中往往會將科波拉家族特有的黑色喜劇風格和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相融合。而這部《迷失東京》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情感表達晦澀的文藝愛情片,導演有意識的通過黑色喜劇元素的運用,為影片增添了更多由于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輕松幽默的風格,來緩解影片的壓抑感,在商業和藝術中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①通過不同語言文化的戲劇性沖突來制造"荒誕疏離感“
在電影中,導演和編劇有意識讓男主鮑勃和日本當地人因為語言不通導致的“雞同鴨講”制造了一些笑料:無論是尷尬低俗的電視節目,業務能力不過關的女翻譯,急躁浮夸的導演,還是醫院里聊天不在一個次元的老太太,又或是發音奇怪,躺在地上賴著不起來哭著喊著讓鮑勃撕開自己絲襪的妓女,都在看似幽默的背后反襯出了一種荒誕疏離感。
導演特意沒有給片中的日語配上字幕,讓不懂日語的觀眾仿佛也跟隨主角有一起迷失在了語言不通、文化隔閡的異國他鄉之中。
除了語言上制造這種反差,導演同樣跟隨主角,以一種旁觀者視角審視當地人的生活。比如女主夏洛特百無聊賴的穿行于城市之間。無論是有著傳統日本特色的神社中的花道、傳統日式婚禮,還是具有現代感的漫畫、游戲廳,卡拉OK,都讓主角感到一種文化上的隔閡,感覺到自己的精神一直游離在這座城市之外,從側面表現出一種孤獨迷失之感。
②運用喜劇片常用的鏡頭語言來制造”落差疏離感”
在影片中,導演經常會運用鏡頭來體現出主角在環境當中的格格不入之感,營造出一種心理上的落差和疏離狀態。
以影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場景為例:用固定對稱鏡頭展現出身材高大的男主目光呆滯,鶴立雞群般的和一幫日本人站在電梯中;酒店中,不管是不夠長的床,還是夠不著的花灑,又或者是聽不懂的電視節目,配合男主迷茫無奈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此外,半夜男主忽然被傳真機給吵醒,在跑步機上跑步因為不懂日語使得跑步機停不下來等場景都營造出了別樣的喜劇效果。
另一方面,導演也通過獨具匠心的構圖與運鏡來表達了男主在陌生環境下的“迷失狀態”。
以這段男主在拍攝廣告片時的鏡頭設計為例,索菲亞科波拉有意識的讓日本導演在給男主講戲時,用了切頭構圖,讓他站在前景遮擋住了一部分畫面,給予男主壓迫感。而女翻譯則在旁邊進入畫面,進一步給予男主壓迫,詞不達意地將導演喋喋不休的指令僅僅用簡單的一兩句話翻譯。
原本嚴肅沉穩的男主,在這種不情愿地壓迫狀態下,不明就里地裝出賣萌、浮夸式的表情,說出廣告語??此苹哺械谋澈?,表現出了一種男主仿佛被抽離出環境般的荒誕感。
再以這一場女主夏洛特和男主第一次在酒吧正式有了互動的場景為例。畫面左邊是夏洛特丈夫和女性朋友相談甚歡,而夏洛特和丈夫之間卻隔著另外一位男性朋友,寓意著夏洛特和丈夫之間情感關系上的疏遠。而這時,游離于談話之外的夏洛特注意到了位于畫面右側前景的鮑勃,在電光火石間,兩個孤獨的靈魂在此刻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連接,隨后夏洛特離開丈夫身邊,走到鮑勃的桌旁坐下。
類似這樣的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而索菲亞科波拉正是擅長通過對于畫面構圖、景深、前后景的設計,來展現人物情感關系的遠近。
03、以《迷失東京》為例,談談如何更好欣賞類似索菲亞科波拉這樣個人風格強烈的導演的作品。
①從導演的個人經歷入手,更好的感受其所想表達的內心情感。
索菲亞科波拉出身大名鼎鼎的科波拉電影世家。年輕時的她試圖遠離好萊塢,遠離家族的光環。但在嘗試過很多不同的工作和職業后,孤獨和迷失一直伴隨著她。最終,兜兜轉轉,又通過回來執導電影找到了歸屬感。
從索菲亞科波拉的作品中,關于年輕女性的迷失于成長都是相通的內核,而這部《迷失東京》也融入了她在第一段婚姻中跟隨丈夫來到東京工作的真實經歷。體現出了美國人在日本這個東方國家的不適應感與文化沖擊感。影片中,西方人視角下的東京或許存在很多刻板印象。但作為背景環境,本質上還是在為角色服務,襯托出了主角心中的漂泊與無所適從之感。
對于這種個人風格強烈的導演來說,根據其成長及創作經歷入手,顯然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導演的內心情感。而這些隱藏在電影里的情感,其實就是導演自身隱藏在內心深處情感的呈現。
②抓住鏡頭語言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主題
作為一位少有的在世界影壇聞名的女性導演。索菲亞科波拉在電影中一直很注意從女性視角出發來表達更深層細膩的情感。
以影片的第一個固定鏡頭為例,夏洛特身著背心和內褲背對著觀眾,隨后出現”迷失東京“的片頭字幕,這一鏡頭足足持續了36秒,甚至長得有些尷尬。體現出了索菲拉科波拉對于傳統男性視角物化女性的反諷。
影片中多次出現夏洛特沒有穿好衣服就出現在鏡頭前,但卻并不顯得低俗,反而顯得生活化、唯美化,讓我們跟隨夏洛特的視角,從女性更深層細膩的角度去感受其孤獨的心境。
③隱藏在故事背后的社會文化內涵
有影評人認為,迷失東京其實隱喻了商業資本社會對人的異化。不管是電梯里身著統一制服,表情呆滯的公司職員,還是街道上面無表情的匆匆行人,都展現出了現代商業社會的壓抑氛圍。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在娛樂活動上又極盡中二浮夸之能事。不管是賣萌搞怪的廣告、綜藝節目,還是游戲廳里沉浸于機械游戲的成年人,又或是在狹小包廂內放聲高歌的日本當地朋友。在矛盾與反差中展現出了一種荒誕和諷刺效果。
本片看上去是在講西方人迷失在了東方城市的燈紅酒綠之中。但當他們返回美國之后孤獨迷失就會就此消失么?本片只是借由文化差異將這種情感給戲劇化表現了。而如何在鋼筋叢林中尋找心靈的安寧和寄托,其實是現代都市人的共同議題。
總結一下:
以《迷失東京》為例,我認為欣賞這類導演個人風格強烈的電影,除了為電影本身的情節有所感悟之外。通過更深入地了解電影背后的故事,了解導演的創作意圖和隱藏在背后的情感,會有助于我們對一部電影產生更進一步思考。而我在文章的最后也具體的分析了如何更好的欣賞一部導演個人風格強烈的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