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創作的核心是角色形象的塑造。
判斷一部電視劇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視劇人物刻畫是否令人印象深刻、是否飽滿,特別是主角醫生的形象,是衡量國產醫療劇質量和藝術水平的重要標準。
審視國產醫療劇中的3種醫生角色,各有何特征?
主流及正面價值觀的承載者——德高望重的楷模醫生形象
醫生形象的塑造是醫療劇創作的關鍵。
縱觀近十年國產醫療劇,主角醫生都體現了人們對醫生的期待,他們大都有智慧有醫術有品德,擁有淵博的學識,胸懷懸壺濟世的仁心。
既通過醫術治療患者身體上的疾病,更通過激烈的矛盾沖突,治療病人心靈上的疾病,真正做到了愛崗敬業。
是《心術》中塑造的正面醫生形象。他的故事集中體現了“醫者仁心、拯救他人”的英雄品質。
作為神經外科主任,他醫術精湛、德高望重,在一次次救治患者的過程中,以高超的專業技術、精益求精的態度、勇于負責的擔當精神,深受患者和同事敬重。
劇中有一個情節是這樣的,醫院來了一個腦袋中插入幾十公分鋼絲的患者,在場的所有醫生都認為這是一個沒有“成功率”的手術,也沒有人敢做手術,但劉晨曦卻愿意賭上自己的前途,承擔手術后果,義無反顧要為患者實施手術。
這既是他對自身專業能力的自信,更體現了他救死扶傷的擔當精神。在病人家屬無法簽字、患者又急需手術保命的情況下。
在到底是遵守醫院規則還是先治病救人的抉擇面前,劉晨曦毅然選擇了后者,“先救人、出了問題我擔著”。這是冒著極大風險的擔當,體現了人道主義的情懷、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敬重。
在治療疑難雜癥、處理高難度復雜外科手術中,劉晨曦憑借實力獲得了應有的社會聲譽、成為行業的權威。
如果說他治病救人是在做本職工作的話,那么劉晨曦為了患者犧牲自我、犧牲家庭的奉獻,則集中體現了他光輝的人格魅力。
他的女兒飽受病痛折磨,作為主任醫師,他完全可以憑借職權、行業地位為女兒換腎,但他始終堅守作為一名醫生的底線,不以犧牲其他患者的生命換取女兒的生命。
為了患者,差一點失去醫生最珍貴的品質和當醫生的資格,在女朋友建議勸說下,經過激烈的內心斗爭,他最終鼓足勇氣承認了錯誤。在不斷試錯糾錯中克服了自身的弱點、實現了快速成長、堅定了做一名好醫生的信念。
蘇儷、汪曉寒、雷劍鋒是《急診室故事》中塑造的精英人才。蘇儷具備良好的醫療素養和技術,主動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沒有把手術的成功率放在首要考慮的問題,而是尊重病人自己的想法,并教育家屬要充分考慮患者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僅僅為了自己心里好過而增加病人的痛苦。
汪曉寒醫生把患者的生命看得比任何事都要重要,她不懼流言搶下主任醫師的手術刀,冒險爬腳手架救助討債農民工,承受巨大風險而保全患者雙腿,體現了正直無私的優秀品質。
然而真相終究大白,當大家知道那是他為妻子手術準備的時候,不禁潸然淚下,一個高尚的醫生形象躍然紙上。
迷茫與成長的代表——快速成長的實習醫生形象
實習醫生是醫療體系內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實習過程也是一部個人成長史和蛻變史。
醫療劇講述了實習醫生從邁出校門到走上工作崗位、成長為合格醫生的故事,展示了他們的成長過程和心路歷程,展示了他們所經歷的挫折和迷茫,描繪了他們克服性格缺陷、堅持理想信念、遵從職業道德、不斷超越自我的奮斗動人故事。
到醫院實習鍛煉,是實習醫生走向社會的關鍵一步,也是人生成長的關鍵一環。長期的校園生活,實習醫生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涵養了胸懷天下的壯志。
但進入社會后,面對社會實踐,面對理論與實踐的差異、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工作與生活的矛盾、個性與情感的沖突,他們勢必產生巨大的焦慮感、無助感、挫敗感,這些都導致他們對自己所堅守的道路產生懷疑。
但是,在經受挫折考驗和磨練之后,他們才能夠成熟,才能夠堅定前進的方向,更加樹牢理想信念,并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骨干醫生,這也是近幾年國產醫療劇實習醫生形象刻畫的邏輯和敘事方式。
《急診室故事》中的姜浩然家庭條件優越、資質平平,畢業后進入醫院實習也沒有過多的追求,缺乏年輕人的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斗志,家庭及職業的一系列打擊,一度讓他失去了繼續作為一名醫生的信心和動力。
然而同事的勸解,病人的感謝,使他獲得了成就感,堅定了當一名好醫生的信心和決心,重燃生活和工作斗志,最終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技術的住院醫生。
左洛是同輩實習醫生中技術最為出色的,但她性格冷淡、不擅交際,很難融入急診科的環境中,與同事的協調配合也很不到位,造成工作難以開展。
在同事的幫助下,特別是經歷搶救患者的緊張工作后,她意識到在急診科,只有大家戮力同心,才能取得成功,最終,她敞開心扉、掙脫內心束縛、克服性格缺陷,與同事、患者的關系也逐漸改善。
《急診科醫生》中劉凱家庭貧困,妹妹早早輟學打工供他上學,他是家人的驕傲和全村的希望。
但家人過高的期望使他內心產生了負罪感,面對消逝的生命、面對猖獗的黑市器官交易,他感到了自身的無奈,產生了放棄做醫生的念頭,但在同事的幫助下,他最終懸崖勒馬,堅定了做一名好醫生的決心。
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車禍,他毅然投入了對患者的急救中,看似掙脫醫生職業牢籠的他,血液中早已融入了醫生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
在冷靜思考后,他最終還是選擇與醫生為伴,在同事的引導下自愿到社區醫院工作,最終找到了夢想與現實的平衡點。
失戀的艾小天將希望寄托在實習分科上,萬分期望進入婦產科,然而陰差陽錯地分到了急診科。
理想破滅的她實習期間小錯連連,經常被罰值班、抄寫病歷,面對挫折,她認真反思、深刻汲取教訓,主動改變工作態度,堅守醫德,通過治病救人、妥善處理復雜的醫患關系,實現了自身的脫變成長。
經過實踐錘煉和挫折磨礪的實習醫生的快速成長,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思想更加成熟、性格更加從容,具備了當一名合格醫生的良好素質。
但醫療劇在青年醫生的塑造上存在模式化的傾向,敘事內容雷同、過多渲染醫護人員的情感歷程,缺乏對年輕醫生技術專業性和醫德品質的應有關照,現實意義和可行度一定程度受到削弱。
反面形象——官僚醫生形象
對反面醫生和醫務官僚人員形象的塑造,是近年來國產醫療劇著墨較多的部分,體現了批判現實主義的特點,也是對正面醫生形象的襯托。
《外科風云》中修敏齊院長是反面醫生的典型。30年前,他的一次意外,導致一名女性患者過敏死亡,但他當時正在研究一個肺移植項目,為了保證項目能夠順利通過,為了自己的遠大前程,他泯滅良知將事故責任推卸給同事。
30年后,他自己已經患上帕金森綜合癥,當女兒肺移植需要立刻手術、自己卻無法操刀手術時,才坦白了當年的真相、承認了自己的過錯,并請求當年同事的兒子為女兒手術。
楊帆主任是該劇塑造的另一反面典型,當初他也是懷著當一名優秀外科醫生的志向開始醫生生涯的,他醫術精湛。
《柳葉刀》中塑造了一個毫無職業道德、枉顧患者性命的心臟外科主任形象。
不顧自己的技術能力貿然為罕見病患者進行手術、導致患者死亡,無恥地剽竊同事的學術成果,不懷好意私自勸導蘇教授外出就醫導致其死亡,他是醫療系統的敗類,也是醫療劇大家討伐的對象。
《心術》中的陳副主任是一個精致的現實主義者,在他的心目中,病患的生命并不是第一位的,他所重視的是醫院的利益和領導的指示。
在關于醫保超標問題的討論會上,他認為十年前定的醫保上限,對于現在的標準來說,收治的患者越多,醫院虧損就越大,所以他提倡醫院收治病人時應該進行篩選,優先收治一些花費少的病人。
這些觀點充分說明,他缺乏醫生應有的人道主義關懷,缺乏醫者仁心的大愛精神,他把救死扶傷的投入與房價、豬肉價格相提并論,關心的是社保局提供的資金、強調的是醫院不能虧損,要求盡量選擇花費少的病人,是把患者當成了醫院牟利的工具。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