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熊出沒》《姜子牙》等7部影片因疫情接連在1月23日宣布撤檔之后,今年的大年初一,只有《囧媽》一部電影與觀眾見面,且過程坎坷。
當電影業遭遇黑天鵝,今年的內地賀歲檔勢必不能像往年那樣紅紅火火了。
作為內地電影市場發展歷程中資歷最老、含金量最高的電影檔期,無數改寫記錄的高光時刻在賀歲檔今年也算是再一次改變了歷史。
當我們見證了2020開年的沉浮劇變,雖然少了些告別的熱鬧,但這個春節,我們依然有電影可看。
“字節跳動”可以說真正做到請全國人民免費看電影!
還記得去年春節,電影院號稱迎來了“史上最強賀歲檔”,光是大年初一(2月5日)這一天上映的電影就有12部,而且強者如云,大家可以感受下這個畫風!
這是網上根據“想看”人數排的春節檔榜單,已經有21萬人開始期待《瘋狂的外星人》!
而這部由黃渤、沈騰主演的,在2019年春節檔斬獲超20億票房的電影《瘋狂的外星人》現已開啟全網免費獨播。
這部改變自劉慈欣的小說,再加上黃渤和沈騰兩位“票房靈藥”的主演,《瘋狂的外星人》絕對去年賀歲檔的一號種子選手。
2006年,一部低成本喜劇《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讓無數人記住了一個名字:寧浩,也因此掀起了中國低成本喜劇狂潮。
這次,寧浩帶著“瘋狂三部曲”的第三部——《瘋狂的外星人》,走向了春節檔老百姓的視野。
作為瘋狂系列的又一部著作,寧浩導演的作品總是充滿黑色幽默,影片中黃渤和沈騰的表演不禁讓人捧腹大笑。
黃渤飾演的耿浩原本是游樂園中的一名訓猴師,猴子歡歡是他的寶貝,祖上曾有“西南猴王”的美譽,對于自己的工作,耿浩認為是國粹,雖然游樂園老板已打算將他的訓練表演場地改造為火鍋城,可耿浩心中依舊充滿了對這份事業的傳承與熱愛。
沈騰飾演的大飛是耿浩的好朋友,總想著做一些生意帶領耿浩發家致富,兩個劇中主角一個憨厚本分,一個腦洞大開,一正一邪使得整部影片笑聲不斷。
當外星人因意外情況墜落時,恰巧砸傷了耿浩的猴子歡歡,而與此同時,外星人也被當做非洲剛果猴替代歡歡進行訓練表演。
整部影片中,外星人的技能高超,掌控著絕對的破壞殺傷力,在地球人眼中,它是瘋狂的外星人,而在外星人眼中,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寧浩的故事總是聚焦于小人物的市井與心酸。
這部片雖然披著科幻喜劇的外衣,但也不例外。
然而,發笑的背后,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殘酷的故事——
它似乎在說,在這個世界上,誰都阻止不了被耍的命運:不管你是人是猴、還是外星人。
誰都只是生活的囚徒。
所以,當我們看到耿浩把外星人當猴訓的搞笑畫面時,會覺得心情復雜。
用一句說爛了的話:“好的喜劇,其內核皆是悲劇。”
這就是寧浩喜劇的高明之處「生活是如此的糟糕,而這太好笑了。」
這種好笑,就叫蓋·里奇的黑色幽默。
如果你想在春節找個樂子笑一笑,它足夠合家歡。
如果你想看一部作者電影,它也有值得挖掘和解讀的空間。
總之,是一部值得大家重溫在重溫的好電影。
當然,多年來賀歲檔出的精品不在少數。
每年十余部影片將展開角逐,其中不乏總體量破億、大牌明星扎堆的大制作,也不乏精致又具有內涵的小成本黑馬,多家神仙打架可以說令春節賦予了整個行業無窮的想象,也使其正式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說起賀歲檔的起源,最早源自于香港。
上世紀80年代,每到“賀歲”之時,香港演藝圈的大佬、明星們就會匯集起來,不計片酬地拍幾部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賀歲影片獻給觀眾。
1981年1月30日,賀歲片《摩登保鏢》在春節前夕上映,在當時人口只有500萬的香港地區取得了1715萬港元的票房,刷新了香港電影的票房紀錄,也讓很多片商開始關注到這個時期的市場。
《摩登保鏢》
隨后三年,香港電影的年度票房冠軍都屬于賀歲片:
由許冠杰、麥嘉和張艾嘉主演的《最佳拍檔》、《最佳拍檔2:大顯神通》和《最佳拍檔3:女皇密令》都選擇在春節前上映,并收獲了2604萬、2327萬和2928萬的票房成績。
《最佳拍檔》
這些影片將香港電影單片票房成績拉過了兩千萬大關的同時,也進一步彰顯了“賀歲”時節的市場潛力,并逐步將觀眾在新年前后觀看電影的需求培養了起來。
于是乎,一個針對賀歲片的檔期——“賀歲檔”便應運而生。
80年代的賀歲檔屬于許氏兄弟(許冠文、許冠杰和許冠英)、成龍和周潤發等老牌港星。
成龍的《師弟出馬》、《福星高照》和周潤發的《八星報喜》和《賭神》,都曾在賀歲時節大受歡迎。
《賭神》
到了90年代,曾經默默無聞跑龍套的周星馳則開始登上賀歲檔的舞臺,成為了絕對的主角。
1991年《整蠱專家》、
1992年《家有喜事》、
1994年《破壞之王》、
1995年《大話西游》、
1996年《大內密探零零發》、
1997年《97家有喜事》、
1998年《行運一條龍》、
1999年《喜劇之王》。
整個 90年代,周星馳都幾乎未曾缺席過賀歲檔,并且多次取得過香港年度票房冠軍。
就在香港賀歲片市場越發紅火的同時,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開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賀歲片也獲得了進入內地的機會。
1995年1月,成龍主演的賀歲片《紅番區》登陸內地,在票價只有幾塊錢的時代就豪取3500萬的內地票房,引發巨大轟動,也讓內地觀眾第一次通過看賀歲片的方式,迎接了新年的到來。
《紅番區》
當年《紅番區》的成功,讓一些從業者感受到了賀歲片市場的巨大潛力。
不過,彼時的中國電影市場還可以說是“百廢待興”,進口片分賬大片的進入和原有制片體系與市場間的不兼容,讓國產影片節節敗退。
而改變這一局面的人,正是馮小剛。
1997年之前的馮小剛,可謂事事不順,參與制作的三部影片都被總局“斃掉”,導致數千萬投資打水漂,被很多人視為是“投資黑洞”。
后來時任北影廠廠長韓三平見他可憐,便幫他找來一個拍商業片的機會,讓他試試手。
沒曾想,這一試,便改變了馮小剛乃至中國電影產業的命運。
1997年12月24日,由其執導的賀歲電影《甲方乙方》上映,斬獲3600萬票房,位列當年內地票房榜第九。
比起票房成績,這部電影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是內地首部為賀歲檔這一特定檔期拍攝的賀歲片,也正是因為它的出現,內地才真正有了國產片“賀歲檔”這一概念。
《甲方乙方》
嘗到甜頭的馮小剛一發不可收拾,在隨后十年間拍攝了《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手機》《天下無賊》等高票房賀歲片,穩穩地守著“內地賀歲片第一導演”的寶座。
馮小剛的成功,讓越來越多影視公司、導演開始重視起這一檔期。
2002年中國正式開啟商業大片時代后,往后的十余年里,元旦前后的賀歲檔都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檔期之一,許多大體量的國產影片都選擇扎堆于此,賀歲檔順勢成為了大片角逐的舞臺。
當然市場的回報也極為可觀。
馮小剛的賀歲片之外,2004年的《功夫》、2005年的《無極》、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都是能奪取國產片年度票房冠軍的賀歲片。
而2012年12月12日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以4000萬的小投資博得了12.67億的票房,將中國電影帶入了10億元時代,同時也把賀歲檔的熱度推向了巔峰。
到了2013年,春節檔再一次釋放其巨大能量,而激活它的人,正是曾經在香港賀歲檔叱咤風云的“喜劇之王”——周星馳。
2013年大年初一(2月10日),周星馳在五年前《長江七號》失意后卷土重來,其新片《西游降魔篇》在春節檔七天內攬下5.3億票房,一舉打破20多項國內華語片的票房紀錄,其中大年初五(2月14日)票房1.22億,成為影史首部單日票房過億的華語電影。
《西游降魔篇》的成功,將整個檔期的總票房拔高至7.8億元,同比增幅達到了89.7%。觀眾春節期間觀影的熱情被調動起來后,春節檔的勢頭便顯得不可阻擋!
后來,2014年春節檔總票房14.5億,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2015年至2017年三年間,春節檔票房從18.1億漲至34.2億,《尋龍訣》《唐人街探案》《老炮兒》等國產大片接連上映,光是這幾部影片就累計貢獻了近35億票房;
其中周星馳的《美人魚》還成為了華語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30億+的電影。
春節檔的火爆,徹底激活了整個賀歲檔。
而不久之后的春節檔,除了《美人魚》,《澳門風云》《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功夫熊貓3》等最終都取得了10億元以上的佳績。
可惜的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流量電影扎堆兒,綜藝電影占據市場,讓春節檔一下子從質量到票房斷崖式下跌。
放眼望去,自從2018年12月的賀歲檔,只剩一幫“蝦兵蟹將”。
最具賣相的商業大片,是華納的壓軸大作《海王》,又或是從國慶逃檔而來的《云南蟲谷》?
最有看點的喜劇電影,是肖央自編自導自演的《天氣預爆》,還是葛優帶著岳云鵬的《斷片之險途奪寶》?
最高口碑的暖心之作,是已經上映了30年的《龍貓》,還是5年前出品的《狗十三》?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傳統賀歲檔的前線戰役:沒人玩了。
大導演們紛紛“馬失前蹄”,眾人避之不及的態度,讓這個傳統的熱門檔期漸漸淪為雞肋。
賀歲檔的票房產出越少,就越難以吸引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影片,但越是沒有強片定檔,賀歲檔的票房就會變得越少。
20年,中國電影由寡漸盛,由弱變強,在電影對現實的光影鏡像下,何嘗不是20年間中國社會與人情的滄桑變遷。
競逐風流的電影人,一代風起,一代潮落。
當我們回首20年賀歲檔的歷程時,有無限的喜悅,也有唏噓的感傷。
當我們翻開有關賀歲檔的歡笑紛擾,尋找的到,或許就是自己逝去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