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貝的新片《亡命救護車》上映了,去電影院看片之前,我先是瀏覽了一下豆瓣主頁,得知它翻拍自一部丹麥電影,大意是功勛退伍士兵威爾因妻子急需手術,貧病交加,去找幼時兄弟丹尼借錢,卻誤上賊船,卷入洛杉磯史上最大銀行搶劫案。
兄弟倆脫身時劫持了一輛救護車,救護車上有一名生命垂危急需救治的病人,兄弟倆一邊逃亡,一邊在如何對待人質問題上,陷入了各種矛盾和分歧。
這似乎是一個充滿人性張力的故事,尤其是威爾這個人物,該如何抉擇?走上不歸路之后結局又會如何呢?
看片前我估摸著,這或許是一部可以做到既熱鬧,又有點藝術范兒的電影吧。
但事實證明,我還是不夠了解麥克·貝。片子熱鬧也真是熱鬧,無聊也真是無聊。
麥克·貝還是那個麥克·貝,他對人性挖掘等看起來沒啥興趣,而對他獨特風格的那種影像表現有著瘋狂的迷戀和強迫癥。
首先影片一開頭,他就開始自我致敬,人物對白回顧《勇闖奪命島》,角色也要學一把《絕地戰警》耍耍酷。
那些“爆炸貝”的標志性場面也很快向觀眾撲面而來。
他用鏡頭的升降旋轉、角度變換、廣角、長焦、慢鏡頭,人物的軸線運動、鏡頭內部各個主體之間的夸張對比等等,以及各種槍林彈雨、沖撞、爆炸,營造出一種地球毀滅般的大片氛圍。
他仍然不喜歡過多的特效畫面,把他所鐘愛的洛杉磯作為了自己的片場,觀眾只見一輛救護車引領著洛杉磯所有的警力,從市區到郊野,從繁華到荒僻,風馳電掣,披荊斬棘。
要說技術層面,這也都挺出色的,邁克爾·貝自有一套,也曾為此吃過很多紅利,引來眾多人競相模仿。
但問題是,人物和劇情實在叫人游離。
就拿威爾這個人物來說,他是電影著力塑造的角色,是一位好公民、好父親、好丈夫,因為妻子病重又沒法得到醫保支持,才不得已去找丹尼。
我猶記得丹尼向威爾提出“大干一場”時,他們一邊對話,鏡頭一邊繞著兩人轉轉轉。花哨是花哨,過癮是過癮,聊個天都能出大片氛圍,不愧是名不虛傳的“賣拷貝”。
但說老實話,這樣的影像語言,對塑造人物的情緒、境遇等,怎么看都沒啥助益,只是轉得人云里霧里。
威爾這個人物內心是善良的,他對救護車上瀕危的生命充滿了同情,和電影著力塑造的女救護員一起通力合作好幾回。
但是這個人物很雙標。由他作為車手而主導的這起洛杉磯大逃亡,已經造成多少公共安全的損害了。
難道只有車里的人命是人命,外面鬧得人仰馬翻、死了不知道多少個,就完全無動于衷嗎?
杰克·吉倫哈爾飾演的丹尼是一名虎父無犬子的慣犯,但片中他也并沒有表現出多么高智商的犯罪手段來。因為罪犯不怎么高明,所以烘托出洛杉磯警方也特別愚蠢,對待一輛小小的救護車束手無策。
畫面上方時不時地有一些警方的直升機掠過,除了成全邁克·貝式的大片之大,愈加顯得警方的投鼠忌器。一些警方主要人物的出場大張旗鼓,但也沒起到什么肉眼可見的作用。
電影的情節也是漏洞百出。我就不大相信在飛馳的汽車上做高難度手術的場面,這個從沒做過手術的急救員女孩,在遠程教授下,做完了連專業醫生都沒操控過的手術。
另外,這個九死一生剛經歷過逆天手術的警員,過了不多一會兒,就唇紅齒白地醒過來了。好萊塢也簡直太兒戲了吧!
可能我太較真了,本來動作片里違反地心引力等等的事情就屢見不鮮。但喜歡實拍的邁克·貝在一個真實外觀的洛杉背景之下,處處地如此不嚴謹,就難免讓人出戲了。
還有電影最后,兩個劫匪中槍倒地。
丹尼沒得救了也就算了,但威爾并非身中要害,還在地上掙扎著呢,一大幫人在醫院門前眼巴巴地圍觀,卻不加以施救,這是號稱地球上最發達文明的國度干的事情嗎?
女救護員還遵循威爾的囑托,把劫來的錢塞進了威爾孩子的救護車,威爾的老婆看到趕緊把錢遮住了。
哇,不應該拾金不昧的嗎,怎么那么三觀不正沒原則呢?……好吧,是我太陳腐了,但那個錢剛從銀行劫出來,是帶編號,很好追蹤的呀,這不要出事的嗎?
另外,我也不知道電影的主題想要表達啥,講兄弟情?抨擊美國醫療問題?還是退伍軍人的待遇不公問題?贊揚女性救護員的救死扶傷?表現一個多元族裔大融合的洛杉磯?
似乎一鍋端,似乎也都不是重點。
講三觀,講主題,于電影好像都是太low的事情。黑澤明就說,如果能夠說明白主題,那還用拍電影干嘛?胡金銓也說,好看就是了唄,干嘛非要主題。
但問題就在于,問問我的直覺,就覺得這不很好看。
猶記看那幾句簡介時,我內心的印象是,可以用低調的影像,不多的追車戲,封閉空間的人物交鋒,等等,來表現的一個展現命運不可控的電影,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荒誕的,凌厲的,B級片也可以。
當然這只是我的想象。對于邁克·貝來說,拍一輛小小的救護車,同樣也是拿出了拍世界大戰的勁頭來。
我們批評一個演員的演技,通常會說,這個人演什么都像是在演自己。我覺得邁克·貝就是那種導什么都在導自己的導演。有的導演把自己融入不同的故事,根據故事的氣質來調整敘事風格,而邁克·貝能讓不同的故事統統都來適應自己。
拍電影為了拍爆炸?我覺得那還是行不通的吧,不是爆炸就能換得影片效果的炸裂。
或許,邁克·貝的執念是多多少少有點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