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有注意到,我們上一次在電影院看邁克爾·貝的電影——《變形金剛5:最后的騎士》已經是五年前的事情了。
其實在此期間,邁克爾·貝還拍了一部電影——Netflix原創電影《鬼影特攻:以暴制暴》,這部令人期待卻也讓人失望的電影讓很多人幡然醒悟——邁克爾·貝的電影還是更適合在大銀幕上觀賞。
今年,邁克爾·貝終于攜最新作品《亡命救護車》重返電影院,這部翻拍自2005年丹麥同名驚悚片的犯罪動作片無疑是一部非常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
當然,《亡命救護車》不會為邁克爾·貝贏得任何新的粉絲,而且基本上你也知道能從這部電影里得到什么,但是當你通過大銀幕觀影時,還是會不禁感慨邁克爾·貝這種癲狂過火風格的難能可貴,這種體驗是非影院觀影無法體會的。
《亡命救護車》的劇情可能談不上高明巧妙,但確實讓邁克爾·貝充分彰顯了他標志性的火爆炸裂風格,甚至還展現了一些酷炫的新潮攝影技巧。
如果你是導演或相關演員的粉絲,那么這是一部絕對值得一看的動作片。但即使如此,你也必須承認有些地方邁克爾·貝做得太過火了……
4. 時長太長
《亡命救護車》據以改編的原版電影時長只有80分鐘,而邁克爾·貝的翻拍版本多出了整整一個小時,達到了136分鐘。
雖然這并不是邁克爾·貝最長的電影,但很明顯,精簡的原版故事已經被擴展延伸到了近乎崩潰的邊緣。
第一幕的填充擴展最為明顯,在2005年的原版影片中,兩個銀行劫匪只用了幾分鐘就劫持了救護車,而在這部電影中,幾乎直到第一幕結束,兩兄弟才終于上車。
邁克爾·貝大手筆地加入了大量夸張的戲劇化場景,但最終并沒有為故事添加足夠多的內容來證明這些填充情節的合理性。
簡單來說,那些瘋狂動作戲之間的周期性間歇片段完全可以精簡一點。把時長壓縮到兩個小時,感覺會更像是一部一氣呵成、刻不容緩的動作大片。
3.剪輯混亂
盡管邁克爾·貝在新片中給觀眾帶來了視覺盛宴,但不得不說的是,過于花哨、匆忙的剪輯嚴重削弱了大部分鏡頭的視覺魅力。
雖然《亡命救護車》的剪輯不像《鬼影特攻:以暴制暴》那樣雜亂無章,但在單個鏡頭中停留的時間很少超過一秒,這對于影片中一些華麗的歌劇式宏大場面來說無疑是一種破壞。
《亡命救護車》儼然是一部過度剪輯的電影的教科書式范例,邁克爾·貝似乎有非常豐富的鏡頭可以選擇,而且顯然不希望浪費任何一個。
鑒于這部電影的剪輯師是兩屆奧斯卡獎得主彼得羅·斯卡利亞(《刺殺肯尼迪》、《黑鷹墜落》),所以,這顯然是邁克爾·貝為了滿足自己的獨特偏好,不惜以損害觀眾的沉浸感為代價,不斷拋出新奇鏡頭制造視覺轟炸所導致的結果。
2. 人物單薄
盡管《亡命救護車》的時長相當長,但并沒有留出太多的時間來刻畫三位主角,盡管他們的表演令人信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感覺非常臉譜化。
杰克·吉倫哈爾和葉海亞·阿?杜勒-邁丁飾演的銀行劫匪兩兄弟作為主角,人物形象相當籠統,除了他們搶劫銀行的基本動機,我們對他們并沒有多少了解。
同樣地,他們挾持的急救員卡姆(艾莎·岡薩雷斯飾)的角色性格則主要由她的工作和職業背景來定義,雖然岡薩雷斯的表演討人喜歡,但給人的印象也不過是又一個貝女郎而已。
簡單來說,這三個主角都非常“功能化”——他們就相當于串聯起一連串瘋狂動作場面的道具,這樣來看,他們基本上確實合格了。
1. 鏡頭太晃
雖然流暢漂亮的攝影是《亡命救護車》的一大亮點,但太多的搖晃鏡頭卻往往會過猶不及地破壞觀影的沉浸感。
既然這部電影絕大部分內容都圍繞著一輛行駛中的救護車展開,出現一定程度的鏡頭抖動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救護車內的對話場景中,邁克爾·貝把鏡頭緊貼在主角臉上,以至于畫面劇烈晃動嚴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甚至讓人犯惡心。
再加上狂亂的剪輯,在觀影過程中,《亡命救護車》總會讓人不時感受到一種明顯的感官超載,繼而疲憊地從所看到的畫面中暫時抽離出來。
當然,對于喜歡邁克爾·貝電影的觀眾來說,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