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入獄記》可以說是伍迪艾倫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電影,這里就不提《風流紳士》中他主筆的劇本被資方改成了什么鬼樣子,用伍迪艾倫的話說:“如果讓我來拍《風流紳士》,那這部電影將會比現在有趣幾萬倍,也會比現在少賺幾萬倍的錢”。
《風流紳士》宣傳照
電影圈子里最有表達欲的人,除了伍迪似乎沒有第二個人,他連續四十年孜孜不倦在創作的一線,時至今日年近 90 的伍迪依舊絮絮叨叨那些有關人生和愛情的定義。
“有些人就是天生會說俏皮話,就像有些人拿出紙筆就能畫出一只馬似的,都是與生俱來的。”
1961 年起,在格林尼治村(20 世紀 60 年代紐約反主流文化運動的中心)的酒館、夜總會和小劇場里總能看到伍迪艾倫表演的身影,他在舞臺上帶著點羞澀的演出深受歡迎,他逗趣的語言顯露出驚人的創作才華。電影商們紛紛向他拋出橄欖枝,在 1969 年時伍迪奉上了《傻瓜入獄記》。
喜劇,是我喜歡伍迪艾倫的原動力,也是他所有電影的基調,本片也不例外。《傻瓜入獄記》采用了一種偽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傻乎乎的罪犯維吉爾入獄的故事。
主人公維吉爾
敘述主角維吉爾出生在貧民區,身材矮小弱不禁風的他從小就是被欺負的對象。父母對他成長的漠視,街區中風行的暴力風氣都使他逐漸變成了一個品行低劣,扭捏支吾的小丑。
不知是不是伍迪本人在成長中對那副黑框眼鏡的痛恨,影片中幾次霸凌維吉爾的場景,都出現了將他眼鏡一把搶過扔在地上踩碎的畫面。
維吉爾嘗試找到人生的意義,他去學習了大提琴,可惜的是在音樂方面他并沒有任何天分,好不容易混進了樂團,唯一的演出機會竟然是“阻礙軍樂隊行進的大提琴樂手”。
演奏生涯的報銷讓他將目光轉到了貧民區人們的唯一出路:犯罪。但更可惜的是維吉爾也不具備一個罪犯的頭腦,他不斷地出丑,幾進幾出監獄。
這種生活持續到他遇見一個美麗的女孩路易斯。
路易斯
最初為了討好路易斯,維吉爾可謂是費盡心機打扮了一番,他住的小房間看得到基頓《稻草人》里那間的影子,一切家居都不再是看上去的用途,最后他打開冰箱拿出西裝和皮鞋,站在鏡子前搔首弄姿一番后準備赴約,剛出門又垂頭喪氣地回來,因為他忘記穿褲子了。
日子并不容易,盡管他們互相深愛對方,可愛畢竟不能當飯吃。維吉爾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干起了老本行,路易斯全心全意地愛著這個壞事做盡的蠢蛋。
隨著維吉爾不斷地犯罪,出丑,被捕,犯罪,出丑,被捕。觀眾一路笑著陪著他走進監獄。當他最后一次被捕后,記者問他是否后悔走上這條路,他回答道:“我想,犯罪是很明確的付出,是偉大的工作,時間過得很快,你是自己的老板,還能經常旅行認識有趣的人,總的來說這是一份很好的工作”。
相比伍迪后期的作品,《傻瓜入獄記》明顯呈現出稚嫩的狀態,無論是在技巧還是內涵的角度本片都是缺少層次平鋪直敘的,他只是單純地給觀眾展示了他的文學功底以及各種舞臺表演技巧,畢竟伍迪在導演這部電影時翻看的書叫做《如何做導演》。
你可能無法想象一個不再討論人生與意義的伍迪是什么樣子,但如果回歸到喜劇本身,這部電影完美地詮釋了一個喜劇人最基本的功底,即便沒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藝術手法,電影中一個接著一個的包袱一樣優秀到讓人過目不忘。
片中的維吉爾也是伍迪艾倫日后影片主角的縮影,矮小瘦弱,神經兮兮,凌亂的頭發和黑色的眼鏡框,言語行為既詼諧又夾雜著刻薄。雖然不夠成熟,但在《傻瓜入獄記》中,你也能看到他的批判精神,他創造笨賊的行為與一切傳統意義上的“罪犯行為”都反其道而行之。
在監獄中服用治療藥物的副作用是變成猶太學者。
也許現實正如伍迪筆下的世界,本就是充滿了不公與悲慘。每個人都深陷其中又看不清方向,宇宙一直在膨脹,終有一天會爆炸,但在此之前沒人會停止向前的步伐。伍迪用自己的方式嘲笑著規則,就像電影結尾,被判處監禁 800 年的維吉爾拿著用肥皂雕刻的手槍詢問著記者,“外面現在下雨嗎”?
原創 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