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港劇迷來說,《使徒行者》絕對算是近年來最提氣的一部。相比其他港劇收視的低迷,2014年這部劇播出時不僅拿到年度收視冠軍,還出人意料地在內地取得了網絡播放量過20億的成績,豆瓣評分也達到了8.1的高分。
時隔三年,《使徒行者2》回歸,上線僅14小時播放量破億。這部前傳性質的作品走了圈粉無數的“爆seed”(林峯飾)、“釘姐”(佘詩曼飾),帶回了港劇迷們喜歡的“歡喜哥”(許紹雄飾)、“卓sir”(苗僑偉飾);少了“煮碗面給你吃”和茶餐廳的市井氣,增添了跨國取景和追車槍戰的國際味兒。
(相關資料圖)
既要保持港味又要開拓創新
《使徒行者2》是騰訊視頻拓展港劇市場三年戰略布局中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監制蘇萬聰重回TVB后的第一部作品,對雙方而言都意義重大。所以在最初選擇項目時,雙方都慎之又慎。眾所周知,TVB最擅長三類作品:刑偵劇、行業劇和港味濃厚的家庭劇,最終選擇做《使徒行者2》主要源于刑偵類有互聯網受眾的良好基礎。
之前的TVB劇,無論什么類型,茶餐廳聊天、吃碗面等情節都會占據大量篇幅,以便把體量撐大。本次《使徒行者2》在他的操刀下,呈現出與第一部截然不同的面貌,不僅砍掉了一些拖沓注水的劇情,把重點放在緊張刺激的警匪博弈中,節奏更緊湊,而且在故事上,格局更大,從第一部中的底層視角上升到了社團高層的斗爭,并加入了跨國犯罪的劇情。此外,雖然劇中也有情感線的存在,但沒有被過度放大,而是作為開胃小菜淺嘗輒止。
“第一部還是用情感來推進劇情的,第二部的節奏就快了很多。我看完粗剪時就說,這部戲沒有一個廢鏡頭,所有鏡頭都是為了推進劇情而服務的”,總制片人方芳表示。
創新和原港原味并不矛盾
的確,注水的劇情少了,故事格局變大了,這些變化,都讓我們看到了港劇的發展。然而,沒有了茶餐廳、關二爺、吃面,總讓人覺得不像一部正宗香港警匪劇。很多觀眾開始對這部劇的港味產生質疑。
對于一個土生土長并做了十幾年港劇的香港人蘇萬聰來說,“港味不港味,不重要,也是不存在的。”因為那種味道已經深入骨髓,無論怎么變化,都抹不去的,并不需要靠某個場景、橋段、套路等來彰顯。拿《使徒行者2》來舉例,沒有茶餐廳吹水、吃面,但從臥底無間道、警匪斗法的內容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港劇氛圍。港味是香港文化、香港精神,卻又不止這些。保持它的精髓,怎么變化,都不會失了原味。
而求變的新港劇和原港原味也并非是矛盾的。
在劇中我們首先可以看到,港式警匪片的精髓都被完好保留了下來,如快節奏、不停反轉的情節、故事線的穿插等。而港劇中那些溫暖人心的部分也依然存在,如聯絡員與臥底之間的義氣、兄弟情,泰國臥底們念念不忘的糯米雞。而在這些港劇精髓的基礎之上,剔除拖沓的部分,加入新鮮的元素,整部劇看起來不但沒有違和感,反而令人眼前一亮。
“一開始會有人不適應,說‘畫面太清楚了,場面太大了,不像TVB拍的劇’等等,慢慢看下來,我相信可能看三、五集之后,會被一種新的感覺所代替”,制片人張萌補充說。而且,據他通過TVB的調研發現,香港本土觀眾并沒有港味不在的感覺。他認為,不論香港還是內地,甚至美劇、韓劇也好,都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
演員為角色服務,以角色魅力帶動演員
《使徒行者2》的“新”,上線時給觀眾的第一感覺可能就體現在演員方面,方芳在項目籌備之初看到新人演員名單時也感覺壓力倍增,因為這些演員在內地的觀眾基礎并不大。方芳坦言,一開始的想法是,無論如何都要延續《使徒行者》的演員,因為“爆seed”和“釘姐”形象的深入人心,林峰和佘詩曼在內地擁有良好的觀眾基礎,他們的加入勢必帶來很多便利,最早TVB也這么承諾了。但后期由于各種原因最終確定啟用新人。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