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灣區·香江風華——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香港電影展映”活動現場圖,12部香港佳片陸續展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香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 江志強
香港導演 高志森
香港導演 文雋
內地導演 魏君子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 香港電影展映
入行至今,導演陳嘉上已在電影行業待了近四十年的時間,《逃學威龍》《武狀元蘇乞兒》《飛虎雄心》《野獸刑警》……除了這些家喻戶曉的港產片外,從很早開始陳嘉上便嘗試與內地合拍電影,《畫皮》《畫壁》等電影都曾掀起一番熱議。
陳嘉上屬于最早看到大灣區電影發展前景的一批導演,早在“大灣區電影”概念未出現前,他便看到了華南電影市場,并不斷嘗試在粵港融合的電影市場中找尋合作的可能。近期,南都記者專訪了導演陳嘉上,他分享了自己在汕頭拍攝電影《暴風》的趣事,同時談到了自己對粵港電影融合發展、粵港電影人交流的看法。
在汕頭拍《暴風》:我想拍一部“大灣區電影”
南都:我們關注到你和珠影正在合作電影《暴風》,你是一個特別怕重復的導演,這次在《暴風》里會有哪些創新點?
陳嘉上:其實很簡單,我是第一次拍這個年代的作品,然后還有槍戰!20世紀30年代的槍戰是我沒有拍過的。30年代的槍戰有30年代槍戰的特點。然后是這幾個人的關系,帶著種諜戰的感覺,我也沒拍過。
這次是用我的方法去接觸、去寫,對我來說很刺激。雖然這次我們沒有特別大的投資,但我堅持一定要在汕頭拍攝。本來大家想這樣的制作一定要在橫店、要在影棚里,因為在這些地方會比較方便。但是我堅持要質感,我真的是在拍汕頭,我要將一些特色拍出來,所以我就帶隊去了汕頭,雖然相對辛苦,但是整個拍攝過程很滿足!當群眾演員說的是潮汕話,就會很不同。
南都:你在以往接受的采訪里,曾提到一個詞叫“華南電影”,你覺得華南電影市場對香港電影而言是一個好機會,你也實踐了十幾年,那時候遇到了哪些困難?
陳嘉上:這個困難其實就是投資者不信任。投資者總會覺得這到底行不行。所以后來,我可以這樣說,《暴風》可以算是我為了“華南電影”或者現在叫“大灣區電影”做的。我在大家還沒有啟動(這些概念)的時候,就已經想方設法。因為我看到了廣東這個大市場。香港電影都可以全國發行,為什么“華南電影”不行呢?所以當時我就一直在嘗試。這次《暴風》可以說是我出手(實踐)的第一部,所以整部電影大部分用廣東話來拍攝,小部分普通話,這部電影里你可以看到不同的方言,很真實。
南都:你也曾觀察到許多香港電影人在合拍片中“水土不服”,那些“水土不服”主要在哪些方面?
陳嘉上:在那時候有些人喜歡用一個詞,“不接地氣”。但我覺得“不接地氣”只是一個可能性,但絕對不是失敗的原因,因為有些電影就很成功,但是一點也“不接地氣”,比如好萊塢電影,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很成功,但他們什么時候接過我們的“地氣”呢?
但是為什么會“水土不服”呢?我會說是文化上的“水土不服”。香港電影從來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通俗,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其實成分是中低下階層。在香港,大部分時間里中產階層不太經常看香港電影,他們看好萊塢電影加一些優質香港電影,(當時)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觀眾在夜晚下班后他們才有時間去看電影。
你去想象一下那些導演,本來面對的觀眾是那樣的,突然來到內地電影市場,內地電影市場的觀眾主要是知識分子與中產階級。觀眾其實很多都是大學生,他們不是“咬蔗幫”(香港電影午夜檔觀眾),你還用一些純粹的娛樂、靚麗的橋段、娛樂打斗或各式各樣的笑料?這其實是不夠吸引觀眾的,因為觀眾是有文化的。
其實沒有辦法,以前香港電影導演大部分集中在娛樂上,有一些香港導演不是很適應需要有點內容的電影。所謂有內容,就是要有價值觀念,這樣觀眾看完這部戲,就會覺得言之有物,覺得沒有浪費時間。不過隨著現在三四線城市的發展,這些東西也有些改變,現在內地電影觀眾去電影院就看好萊塢電影。所以,一部分香港電影導演又適應了,他們現在倒是可以發揮了。
但我會說這是一個危機,我們必須要擁有一些有文化有內涵的東西,令我們的電影在社會上產生影響,不然電影就會淪為消費品。當年香港電影幸運的是,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導演在持平,整個生態是比較健康的,比如說王家衛、王晶還有我和其他導演,種類繁多,層次不同。
粵港電影融合:廣東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出來
南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公布三年了,你也一直在大灣區的電影前線工作,你覺得綱要帶來了哪些變化?
陳嘉上:我們可以看到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在積極發展,電影人都在活躍,這代表了大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期待。現在還欠缺的是讓香港的電影走進來更融入整個文化里。而電影制作這個產業鏈,沒有比投資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會先拍《暴風》。先把一個作品拍出來(讓大家看看)。投資是看市場的。所以引進香港創作者、投資人,讓他們和廣東的產業鏈相結合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有5部戲在廣東開拍,香港電影人就會穿梭在廣東,在這個過程中,廣東的電影工作者通過他們的合作就能很快地學到他們想要學的事情。產業鏈就會很自然地形成。
南都:你參加了不少培養青年電影人的工作,如今香港青年電影人發展如何?他們面臨哪些問題?
陳嘉上:我為什么說大灣區是一個答案、大灣區電影是一個答案,因為作為一個香港創作人,你必須要了解整個國家的市場。之前也有香港年輕人在討論拍點港產片,我就說“什么時候開始港產片被封在維多利亞港口里、只有香港人才會看”,這不叫港產片。真正讓香港電影發光的是因為它能走向全世界這一點,這才叫香港電影。所謂的“香港精神”并不是要綁在香港本土上。我覺得這種精神,他們需要重新建立起來,其實香港的創作人過去最大的弱點就是地域主義,不夠廣闊、不夠宏觀。所以我經常會說我們香港導演缺的就是氣魄。為什么我搬到北京住,在祖國各個地方跑,就是想要保留我對整個國家的感覺。我也希望他們在這方面能夠多下點功夫。
南都:粵港電影的融合發展一直是廣東電影發展的重要議題。近日“光影灣區·香江風華——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香港電影展映”活動開始,你怎樣看待粵港電影的融合發展?
陳嘉上:所謂粵港電影或者說大灣區電影,是可以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個放大。而香港電影可以利用廣東的力量成為中國電影的一支強棒,所以我覺得是雙方結合的事情。現在廣東還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出來,比如人才、臺前幕后,我很期待。
粵港電影交流大咖說
香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江志強提出香港電影中常展示著香港人對祖國的情懷;香港導演高志森提出香港電影最獨特的地方在于常將不同元素重新組合來創新;香港導演文雋提出香港電影的根屬于中國電影的一部分;內地導演魏君子分享了他的觀察,香港電影人怎樣借電影表達愛和情懷。
香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 江志強
香港電影在六十年代開始,成功地讓中國電影沖出中國、推向全世界,(那時候是)香港電影將中國文化第一次推向全世界各地。(在)很多香港電影的題材(里),你可以看得出香港人對國家的感情,例如五六十年代有很多抗日題材,后來是功夫題材、動作喜劇題材,你可以看到它們(反映了)對國家的感情、對自己文化的感情。
香港導演 高志森
香港電影最獨特的地方,我相信是在其對元素重新組合這一方面。創意是元素的重新組合,這句話是黃霑先生的名句。比如你說成龍的功夫片,或者洪金寶的諧趣功夫(片),它有嶺南的文化,不同的功夫又結合了喜劇,香港電影在這方面是特別不一樣的,那就是它將不同元素重新組合放在一個戲里面。
香港導演 文雋
香港電影的根是屬于中國電影的一部分。二三十年來,香港電影很多都是以香港為背景,(但也)不乏以我們祖國情懷的內容和題材。比如嚴浩導演的《似水流年》,另外張婉婷導演也曾經回內地拍過《八兩金》。近年來,(有)林超賢的《湄公河行動》、劉偉強的《中國醫生》《中國機長》,這些都能體現我們香港電影人對祖國的情懷。
內地導演 魏君子
香港電影人從來都視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在他們的電影里展示得淋漓盡致。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拍攝的《精武門》是李小龍的一部代表作。他一句“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激起了當時多少香港觀眾以及東南亞華人觀眾的熱烈掌聲。《刀馬旦》是徐克導演的另外一部代表作,他把軍閥時代背景加上間諜諜戰(情節)、加上動作,和我們非常熟悉的國粹京劇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一部既富有娛樂性又有家國情懷的非常好的類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