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對于普通觀眾來說,確實沒有太多可挑剔的地方,很罕見的國產殯葬題材,溫情家庭劇情片。
【資料圖】
提到人生大事大多想到的是考學工作結婚等,確很少提及死亡,死亡是人生大事,卻也是平常事,這部電影在這方面的角度倒是挺特別的。
用民間殯葬行業的現狀,并通過這一線索串聯起眾生百態,也在此過程中表現三妹從一個“長不大的小流氓”到“靠譜的父親與殯葬師”的成長和轉變。
生老病死俱是人生大事,可在這個向死而生的故事里,親情羈絆的結被濃腔的方言、最細微的柔情解開,釋放一地雞毛,亦解構東方人骨子里被牢牢綁縛起來的精神束帶。另:朱一龍真的亮了,那種電影感爆棚的表演,憤怒而勁道。
編劇使用了一種“單元劇”的形式去推進這個故事《人生大事》并不是漸進的對主題進行闡述,而是一段一段的分開在講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有不同的重心。
這種講法的優點是不用考慮怎么把所有人物都融入主線,有頭有尾。但缺點是故事中心就會從就會從三妹和小文身上移開,讓之前積攢的情緒被打斷。
在這種煽情向的故事里,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延續性,只有中心始終圍繞著三妹和小文,才能讓觀眾也一直處在這個父女情境當中,并被這段感情帶領著接受主角的成長和這段父女情的加深。
所以有的觀眾會覺得,雖然故事很感人,但是好像總是和徹底被感動到哭出來差了一步,就是因為多次被打斷,情感有點接不上來的緣故。
而導演很明顯要讓重心最終回歸這段父女情,而且還得把大家伙兒煽動哭了才算完成任務,所以到了結尾,他突然插進來一個親媽,而這個親媽沒有任何理由的,就因為她扇了自己幾個耳光,就讓三妹突然仿佛失了智一樣毅然決然把他剛才還讓人家背家庭住址的孩子抱上了別人的車。
可能是考慮市場的原因,沉重的題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娛樂的元素,導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勁乏力。看得出導演平時沒少攢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電影注定在情感層面缺乏延續性,所謂的笑中帶淚是需要劇情或人物去推動的,而不是單靠段子。
說實話,這個結尾,兩個主角的人設都有點ooc了,原本性如烈火的小文就這樣平靜的接受了父親把她送走,然后平靜的跑回來,平靜的和好,原本同樣不是善茬且深愛小文的三妹毫無理由的就相信了突然冒出來的親媽,把孩子送走,又若無其事的接受了跑回來的小文,最后把她媽也順手收了。
要知道,這可不是什么輕輕松松的給孩子換個養父母,而是非常嚴重和殘酷的拋棄行為,尤其考慮到這個孩子之前已經被拋棄過一次,三妹這樣完全不征求她意見,突然就把她丟給所謂的親媽,無論從邏輯上還是情感上都是完全不合乎常理的,更別提后來這親媽還跟他們住到了一起。如果這么輕易就能住到一起,那為什么之前不住?為什么非要把孩子拋棄,給她又留下這么大一個心理陰影?
那么這么不知所云的結尾,他為什么非要這樣安排呢?就是因為編劇的筆力實在不夠了,他知道最后必須得回歸父女情,但他不知道要怎么自然的回歸,不知道怎么把這個原本已經講完的故事再延伸出一個高潮來,于是只能這樣強行制造矛盾,再強行解決,可是狗尾續的這塊貂,簡直成了一鍋粥里的那顆老鼠屎,讓人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劇情前松后緊,情感濃度卻相當高,如何在短時間內支撐起落魄男主和孤兒女孩的羈絆是個不小的考驗,被傲嬌朱一龍和哪吒小女孩萌哭了前半部分笑料自然巧妙,以一種浪漫且邏輯的方式對女孩完成了死亡教育,打開了她的心結,又為下一部份的離別鋪墊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