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在《藝術的慰藉》一書中說:“我們長期生活在一個強調光鮮亮麗的世界里,于是經常對平凡單調的人生感到不滿,總是擔憂自己錯過了真正的人生。藝術能夠剝開我們的外殼,把我們從習以為常的泥沼中拉出來,不再對自己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
這一季剛播完的高人氣海外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以下簡稱《藍調》),就將鏡頭聚焦在那些容易被視而不見的平凡小人物身上。20集的篇幅,以“誰和誰”作為分集標題進行切分,用戀人、姐妹、閨蜜、母子、祖孫等多組人物關系串起了一個個發生在濟州島上的人生故事。這些故事里,有童年創傷,有老來孤獨,有愛而不得,有生離死別,然而全劇敘事風格溫暖明媚,生活化的幽默與喜趣點綴其中,沖淡了原本憂傷的底色,群像劇的敘事結構,展示出多樣紛呈的人物角色,也探討了更加多元也更為深刻的人生寓意。觀眾從中看到了平凡人的局限,也看到了平凡人的耀眼。
《藍調》開場第一幕,就向人們呈現了濟州島上一個平凡而忙碌的清晨景象,而劇中的主要人物,就在快節奏變換的場景中依次出場——
海鮮集市上,有刀工嫻熟的海鮮店主人,推著冰塊車穿梭于人群的商販,衣著鄙陋、說話粗俗的血腸店老板,推著小車靜靜站在角落里賣咖啡的聽障姑娘……集市外,穿著西裝革履的銀行職員正在向路人發傳單,年邁的老人坐在門前洗菜,喂小動物,也會隨手撿起田間小路上的垃圾;海女們穿著潛海裝正準備登上漁船;還有海邊的晨曦,路邊的野花,路上來往的車輛,舊影斑駁的老房屋……
編劇特意把故事背景設置在濟州島,色彩明亮、清新自然的風景從感官層面帶給觀眾一種愜意和舒適的享受。于是,這些人們太過熟悉,以至于毫無令人驚喜之處的畫面,在精心安排下煥發出勃勃生機。沒有光鮮亮麗或劇烈起伏的特質,反而給身處反復無常世道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可靠、平實的樂趣”,彰顯了樸實時刻的價值。
在《藍調》之前,編劇羅熙京的代表作包括《那年冬天,風在吹》《沒關系,是愛情啊》《我親愛的朋友們》《世上最美麗的離別》等。通過這些作品熟悉她的觀眾,都知道她對講述痛苦有著近乎執念般的喜好。在她創作的世界里,是一幅眾生皆苦的景象,有養育家庭的辛苦,身患疾病的悲苦,老而無依的孤苦,得不到母愛的凄苦……
《藍調》同樣如此。每一個角色都如同一顆蓮子,剝開是苦澀的內芯。比如英希和英玉這一對雙胞胎姐妹,12歲時父母雙雙在一場意外中喪生,更雪上加霜的是,姐姐英希患有唐氏綜合癥,她的存在時時刻刻提醒著妹妹英玉,一輩子都不能過正常的生活。為了逃離這樣的提醒,英玉成年之后,以賺錢供養英希為借口,將英希留在福利機構,自己則從大城市輾轉奔波,最終來到了這個海島上,成為一名靠捕撈為生的海女。這一路上,她遇到過愛情,但也因為英希而一次次失去愛情。那一邊,英希知道自己是妹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她原諒了英玉在年少時曾經想把自己拋棄在地鐵上的舉動。在等待英玉來看望自己的那些孤單的日子里,她學會了畫畫,畫下記憶中的妹妹:12歲、14歲、18歲、19歲……一直到38歲,每一幅畫都是無聲的傾訴:英希愛英玉。
羅熙京本人經歷過悲慘的童年,也曾對充滿痛苦的過往耿耿于懷,所以當有人問她為什么要把角色寫得那么“苦”?她會回答說,這就是她所見過的人生。但她寫這些并不是對于傷痛記憶的一種反芻,因為隨著人生閱歷漸長,她發現痛苦也并非毫無益處,“唯有自己痛過,才能了解他人的苦楚,唯有自己失敗過,才能撫慰失敗者的心靈”。
所以,我們看到,在《藍調》里,身懷各自傷痛的人們相互撫慰,彼此治愈,跌跌撞撞著爬出命運的泥坑。而最具淚點的和解,來自玉冬和東昔這一對母子。
在父親和姐姐相繼葬身海底之后,東昔跟著母親玉冬進入了新的家庭,卻從此如同孤兒。母親對于東昔在新家里遭遇的來自“兄長”的欺凌視而不見,甚至不允許他以“媽媽”稱呼自己,而要代之以“阿姨”。東昔成年之后去了首爾,后來又因為種種原因回到家鄉,往返于陸地與海島間做著雜貨生意,終日以三明治和拉面果腹,也不給自己找個固定住處。他打定主意與母親老死不相往來,沒想到突生變故,母親被查出患了癌癥,生命進入倒計時。臨終前,母親提出,希望兒子能開車送自己回鄉做一次祭拜。兩天的行程里,纏繞東昔心頭幾十年的問題終于有了答案:“你是不是從來沒有對我感到過抱歉?”“我是瘋女人,不僅害死女兒,還以為兒子只要有吃有住,不用出去冒著危險賺錢就好。”夜班的渡輪上,他幫不識字的母親在玻璃窗上一個個寫下刻在心底的名字:父母的,丈夫的,兒女的,還有那些貓貓狗狗的。回到家里,玉冬在拼盡力氣為兒子做了他最愛的大醬湯之后安然離世,抱著母親無聲慟哭的東昔終于看清了自己:我以為我恨她,但其實我始終想要的,不過是這樣抱著她。
每個人在劇終時都得到了生命的饋贈:英玉遇到了全家都愿意真心接納英希的愛人;接連失去了丈夫和三個兒子的春熙奶奶,終于等來小兒子車禍后蘇醒的消息;宣亞走出了抑郁癥的陰霾,走進了一直深愛她的東昔的生活。與其說這是編劇的善意,不如說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期待的結局。“如果人無法給予人安慰,該如何在這艱難的世道生存?”
曲終人散,這首由平凡生命交織譜寫的藍調,留下濃濃余味,雋永而深刻。
(劉靜 作者為文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