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相關資料圖)
前幾天,十點君剛跟大家聊了聊國產爛劇對中年女性的“殘害”!
這么美的好演員,被國產劇這么糟踐,憑啥呀?
沒想到,轉眼就發現一部神片,也是聚焦一位單身母親的困境。
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導演不費一兵一卒,不用一槍一彈。
單用視聽調度,就把觀眾數度逼到休克崩潰的邊緣。
這里不是戰場、不是急診室、不是搶險救災,卻有著頂級動作片的緊張刺激!
今天就帶大家看看這部大獎拿到手軟的——
片名《全職》來自英文“ Full Time”直譯,全職的是什么?主創并不急著馬上給我們答案。
開篇第一個鏡頭,巨幅特寫懟臉直拍。
昏暗的燈光、緊閉的雙眼、舒緩的呼吸。
觀眾開始跟著女主 全方位沉浸式的睡覺。
請珍惜這片刻的寧靜,這短短幾秒是全片僅有的輕松段落。
隨著鬧鐘的聲音猝然劃破寧靜。
沖鋒的號角,吹響了!
茱莉聞聲迅速從床上起身,她叫醒一雙兒女。
導演用細碎的剪輯和高頻電子樂烘托出這位媽媽的緊迫、不安和焦慮。
茱莉一邊催促孩子吃飯,一邊應付著女兒想去游樂園的提議,手上給自己準備著午餐,耳朵聽著今天的路況信息。
很多事情同時發生。
但 茱莉多線并行,有序推進。
母子三人出門時,外面還黑得伸手不見五指。
將孩子們送給鄰居太太照看后,茱莉開始一路狂奔。
踩著最后一秒在關門前登上城際高鐵。
她從天黑坐到天亮,然后換成擺渡車繼續趕路。
到站后,茱莉再換乘市內輕軌。
翻山跨海的朱莉,終于趕在最后一刻,壓線打卡。
一般人到這已經燃成灰燼,這時觀眾才驚訝的發現,
茱莉的職業,是一家五星級酒店的保潔員領班。
不像能摸魚劃水抽空充電的白領,這可是一份實打實的勞動密集型重體力活。
要知道多少弱雞已經死在這“兩萬五千里”通勤路上了,而我們的朱莉已經精神抖擻地投入到工作中。
于她,漫長的一天才剛剛開始!
給手下分配完工作后,茱莉立馬開始收拾偌大的套房,應付難纏的客人,處理棘手事件。
房客扔出竄稀炸彈,她拿出高壓水槍英勇救場。
同時,她還得帶新入職的菜鳥、四處求同事幫自己帶班,抽時間交付上司需要的報表……
不僅如此,茱莉還要忍受銀行經理的催債。
催促失蹤的前夫付贍養費;
為孩子籌辦周末的生日會。
苦不堪言的朱莉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來應對這一切。
雪上加霜的是,罷工導致市內交通停擺,能否蹭到順風車全靠運氣。
趕回郊外的家已經是深夜,幫忙照看孩子的鄰居老太已是怨聲載道。
回到家后,熱水器又壞了,兒子亢奮不睡覺,女兒不聽話偏要洗泡泡浴。
好不容易哄他們睡下后,女主還要抽空準備第二天的面試。
是的,她竟然還有時間想著跳槽。
茱莉累得昏昏欲睡,接著噩夢般的新一輪重復,又開始了。
《全職》沒有反派角色、沒有戲劇化的家庭沖突,更沒有無法和解的隔代人矛盾,但仍然扣人心弦、毫無冷場。
為了達到持續給觀眾施壓的目的,導演神乎其技的運營各種視聽手段。
畫幅通篇卡在脖子以上,各種直懟五官的超大特寫反映出女主沉重壓迫的情緒。
這種臉部大特寫對表演要求很高。
女主勞爾·卡拉米憑借精湛的演技獲得威尼斯地平線單元最佳女主角和凱薩獎影后。
同時,鏡頭切得非常碎,剪輯節奏大大超過一般影片。
再配合機械、緊湊、不斷重復的電子音樂,烘托出緊張急促的節奏,音符宛如跳針一般,隨時能引爆定時炸彈。
鏡頭更是采用了大量的手持跟隨機位。
馬不停蹄、寸步不離、步步緊逼——
從中景跑到近景,再推到特寫——
跟著腳踩高跟鞋的女主,每天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一路狂奔。
導演更是憑借出色的技法拿下獲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導演獎。
除了劇作,本片在文本內容上也甩很多同類型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國產劇一大截。
導演全片從女性的視角出發,反映出現代職業婦女所面臨的困境。
女性在社會結構里無疑經常淪為弱勢一方,背負經濟壓力的單親全職母親更是承擔著超乎尋常的壓力。
雖然社會高喊男女平權,但職場環境的不友善始終無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解決,畢竟沒傘的孩子跑得快。
片中女上司的不理解,女同事的背后捅刀等 “雌竟”行為更是讓她們的境況雪上加霜。
但是,更嚴重的問題還是 “男性的缺席”,前夫完全不履行撫養義務,成為疲于奔命的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導演還不忘將結構性社會問題納入故事中。
片中讓茱莉飽受折磨的交通危機,源于巴黎工會大罷工導致的公共交通停擺。
罷工一般都源于對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抗議,但深受其害的往往是同為底層的工薪階級,
而擁有私家車、叫得起出租車的資產階級根本不痛不癢。
因為交通問題經常遲到,茱莉被酒店辭退。
面試結果石沉大海、前夫杳無音信,撫養費毛都沒有,催債電話此起彼伏,孩子們吵著要出去玩。
在去往游樂園的月臺上,這位母親迎來了一生中的至暗時刻。
雖然導演沒有正面交代,但是從細枝末節中,你能夠感覺到茱莉的強勢、果敢、野心勃勃。
為了新工作的面試,她敢在沒人帶班的情況下偷偷溜走;
明明八字沒一撇,但她還是為面試刷爆信用卡買了貴價職業套裝,即使家里已經揭不開鍋了;
面試時,HR挑明新工作需要爆肝加班,女主明知自己帶娃分身乏術,但她還是先一口答應了再說。
她學歷不低,卻因家庭變故離職后,只能屈居酒店女工。
她堅決不住公司附近的老破小“狗窩”,而是為了孩子的居住品質而堅持住在巴黎遠郊。
直接導致了她每天跋山涉水的通勤之路。
通勤的疲累其實不在于時間,而在于能量消耗,更在于生活與社交圈的脫離。
從蛋黃區住到蛋白區,又挪到蛋殼區,生命似乎也在徒勞的反復移動中被消耗殆盡……
但朱莉斬釘截鐵地拒絕了鄰居“在家附近找個工作”的提議,
因為她骨子里拒絕平庸。
這樣看來,造成朱莉每日疲于奔命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源于 個體被消費主義規訓。
個人欲望跟自身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換言之,拿著工薪階層的錢,想過中產階級的命。
提線之上是這只看不見的大手,讓木偶般的朱莉閃轉騰挪上下翻飛。
影片的最后,當觀眾經歷了喘不過氣的一個半小時,朱莉終于迎來希望。
在游樂園里,接到了新公司offer的她,喜極而泣。
諷刺的是,拯救全職主婦人生的稻草,竟然是另一個更難的全職。
雖然暫時解除了失業的窘境,但如何解決加班與育兒的矛盾?如何找到接替照顧的保姆?如何在日益擴大的罷工潮中保證出勤?
電影結束了,但危機還在延續。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全職》脫離了近些年社會議題管用的宏大敘事,卻更接近屬于個體的真實。
本片用細膩的筆觸,呈現了全職母親在工作中所面臨的的困境,讓每一個女性都能頭皮發麻,感同身受。
好的作品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在這些別人的困境中,看見自己的困境……
理解別人的同時,變得更柔和,也更堅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