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3億的韓國科幻,血撲了
時光撰稿人 | 縣豪
在電影院養生的大齡青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投資3億,血本無歸。
在韓國,有一部科幻片,最近也遭遇了票房慘案。
此前,時光君盤點韓國科幻片時,已經表示對它的擔憂——
《外星+人》
影片于7月在韓國上映,8月下旬上線流媒體。
周末觀完成片后,時光君認為它還是無法以簡單的優劣來評價。
缺憾肯定是有的。
于我們是否能提供些足以借鑒的意義呢?
史詩級撲街
《外星+人》的豪華陣容,之前已介紹過,這里再簡單勾勒一下。
導演、編劇崔東勛,代表作《老千》《奪寶聯盟》《暗殺》。
主演柳俊烈(《請回答1988》)、金宇彬(《繼承者們》)、金泰梨(《小姐》)、蘇志燮(《主君的太陽》)。
配角趙祐鎮(百想、青龍最佳男配)、廉晶雅(百想視后+影后)等,就連片中零臺詞的路人,都是韓國“國民媽媽”金海淑這種咖位。
與頂配陣容對應的,是影片高昂的成本。
《外星+人》有兩部,屬于同時套拍(目前已推出的是第一部)。
據網上數據顯示, 其總成本600億韓元左右(約人民幣3億),比兩部《與神同行》(共350億)、兩部《釜山行》(共280億)都高。
單部300億的平均成本,也高于宋仲基《勝利號》(240億)、河正宇《白頭山》(260億)等特效大片。
《勝利號》
300億成本, 觀影人次需達到700萬左右(韓國總人口約5200萬),影片才能突破損益點,即收回成本,但在上映整整40天后, 其觀影人次尚未超過200萬。
這不僅引發發行方韓國CJ ENM公司高層震怒,也成為不敗導演崔東勛職業生涯首次滑鐵盧。
作為韓國商業片旗手之一,崔東勛曾憑借《奪寶聯盟》《暗殺》分別攬到1298萬和1270萬的觀影人次。
2000年以來,韓國本土電影票房撲到這種程度的,僅有10余部。
相比票房的血撲,《外星+人》的口碑則相對溫和。
韓國NAVER網上,影片觀眾評分6.88,專家評分6.00。
影評人認為 影片的構成要素并不新鮮,但想象力奇特而具獨創性,經過前期的各種說明后,影片能夠形成集中的力量。
韓國之外,影片 IMDb評分6.9,metacritic網站評分稍微慘一點,只有50分。
(以下內容有劇透!)
到底講了啥
影片的設定是,某星球的外星人會將囚犯送往地球,并將這些囚犯囚禁在人類的大腦中。
囚犯領袖“ 設計者”(蘇志燮 飾),試圖將 母星空氣“哈巴”在地球引爆,從而釋放所有囚犯。
當然,地球人將因此滅絕。
而在地球上看守囚犯的 外星人衛士(金宇彬 飾),擁有一把可以進行時空穿越的 “神劍”。
于是,片中一口氣搞了 四個時間點。
古代——1380年、1391年,現代——2012年、2022年。
接下來依據設定,將人物代入時間線中介紹——
1380年,衛士和同伴雷霆在古代抓捕囚犯時,救下嬰兒李顏,并將她帶回2012年撫養。
2022年,李顏10歲,外星又送來一批囚犯到地球,其中,設計者囚入某警察體內。
不久后,一艘反派飛船來到地球,試圖幫助設計者越獄。
過程中,一顆哈巴爆炸,爆炸范圍內人類尸橫遍野。
為阻止更多哈巴爆炸,衛士、雷霆帶著李顏,引誘設計者及其兩名手下穿越至古代。
每一次穿越,都必須利用神劍,由此,神劍也流落到了古代。
穿越的10年后,也就是1391年,神劍再現江湖。
眾人群起而動, 成年后的李顏(金泰梨 飾)和 道士無畏(柳俊烈 飾),都想奪得神劍。
一場古代大混戰開始……
不得不說,故事確實很復雜,而且因為架構太大,敘事在時間線上來回跳躍, 邏輯問題已經開始出現混亂。
包括李顏的年齡對不上,穿越后衛士和雷霆兩位重要角色,也突然在影片后段下線。
或許這些問題都會在第二部中得到解答,但觀眾很難對后續感興趣了。
就連韓國業內人士都說, 《外星+人》最大的失敗就是分了上、下兩部。畢竟任何系列電影中的單集,其首要任務都是完成一個相對閉環的故事。
究竟好不好
基于上述劇情,《外星+人》的確呈現出一種很獨特的效果。
它不僅僅是一個 現代人聯合古代人大戰外星人的故事。
而是將科幻、奇幻、武俠、喜劇、古裝等通通冶于一爐,試圖做出集所有類型之大成的 超級混搭神片。
將片中設定拆開來看,有想象力十足的地方。
比如“ 道士大戰外星人”。
秋千手、不動符、多鈕細紋鏡、扇中鬼劍等道術或法寶對陣外星人的觸須殺器,視覺效果和心理刺激都不錯。
又如本片認為 時間并非流動的,而是平行的,所以古代和現代并非前后關系,而是并列關系。
因此時間如牢籠,可以囚禁外星囚犯。
也就是說,影片創造了“ 將外星人囚禁在時間中”的獨特概念。
此外,影片的科幻特效也可圈可點。
囚犯進入人體、機器人電梯井打斗、飛船開入地下停車場等場景,對韓國電影工業水準進行了相當清晰的展現。
實際上,《外星+人》 特效成本只占到25%,這一占比低于《與神同行》《釜山行》《勝利號》等片。
但本片的特效畫面不算少,也算物盡其用了。
盡管如此,《外星+人》依舊難以被定義為佳作。
這是因為片中所有混搭元素都浮于淺表,元素與元素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
整部電影看下來,流暢有余,但情節拖沓、枝節橫生。
比如哈巴爆炸時,10歲的李顏在車流人群中邊回頭邊逃命,這種“小女孩末日逃災”的場景,純粹屬于雞肋情節。
在過往的北美科幻片、災難片中,類似情節已經太多,實在無法為觀眾提供新鮮體驗。
此前的推文中,時光君也分析過,韓國的科幻片之所以不如犯罪片、劇情片,是因為它既在表面上 缺故事、缺工業,又在深層的文化上 一味模仿好萊塢,本土化缺失。
市場容量有限之外,還因為韓國科幻文化、小說文本等發展不足,往往流于“小家碧玉”,稍微宏大一點,就容易滑入意淫的漩渦。
韓國作家柳光秀曾寫過一部 《秦始皇計劃》,講述韓國某神秘勢力依托秦始皇求不死仙藥的傳說,勾勒出東亞地區的權力版圖。
故事帶點“歷史科幻”的味道,卻最終沉溺于毫無邏輯根基的無妄狂想。
張東健曾計劃出演同名改編電影,最終也不了了之。
這次的《外星+人》絕對不能算得上爛片,但多少又有點過往港片與好萊塢電影的觀感混雜。
初衷想要做類型混搭的野心很大,但科幻這一單一的類型都還沒拍好,何必如此“拔苗助長”?
先找到韓國科幻自己的道路,或許才是最要緊的任務。
接下來,韓國還將推出 《混凝土烏托邦》(李秉憲)、 《月球》(薛景求)、 《Hi.5》(劉亞仁)等多部科幻電影。
但愿這些只看 片名就很好萊塢的作品,能為觀眾提供一些真正屬于韓國本土的東西吧。
-END-
「宮崎駿接班人」新片,本周必看
今年暑期檔,誰在賣慘誰在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