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博客天下大文娛報道組
作者 | 里昂
編輯 | 孤鴿
(相關資料圖)
“愛的遼闊,跨越山海”,今年的中秋節,一部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感動了無數觀眾,讓真善美再次照亮了現實。
片名也極具詩意——《海的盡頭是草原》。導演爾冬升身上流淌著四分之一蒙族血液,他的姥姥就是蒙古族,執導這部電影,多少有些家族情結。
更重要的是,他在片中大膽啟用了很多新人演員,王鏘、曹駿、丁程鑫等,兌現了兩年前他在真人秀節目《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上的承諾。
整個劇組克服高原嚴寒、氣候多變的艱難環境,將一個美好的故事呈現在銀幕上,并準確展現出內蒙古不同時期的風土民情。有觀眾評價:“看完好想去草原啊?!?/p>
用簡單方法拍出善良
上世紀50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糧食緊缺困擾著全國各地,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不足的危機。在這個關頭,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動請纓,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近3000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
這就是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
導演爾冬升從博納影業老板于冬手中接過這個項目時,對這段歷史其實是陌生的。他在很短的時間里,把能找到的文字、影像資料都看了,又請教了一些當地牧民、民族專家、歷史顧問,深入了解民俗與歷史。為此,去草原之前,他還特意學了幾天蒙語,比如“你好”“我不喝了”“我快醉了”等簡單詞語來應對日常交流。
導演爾冬升
在走訪幾位當年被牧民收養的孤兒時,爾冬升發現他們和自己年紀相仿,被收養時才三四歲,對于當年的記憶只剩下一些模糊的片段。這給了他一些創作上的靈感:影片開頭,小女孩被媽媽送到上海保育院的回憶戲份采用了虛焦鏡頭。
在整個故事上,爾冬升發現,他沒有辦法將3000名孤兒的故事都搬到銀幕上,只能聚焦到一個孩子身上,便設計了兩條敘事時空。
一條是陳寶國飾演的哥哥杜思瀚去內蒙古尋找妹妹的當下現實時空;另一條則是半個多世紀前妹妹杜思珩從上海被送到內蒙古,被牧民家庭收養,慢慢融入新環境的回憶時空。影片通過“尋找”這一線索,將兩個時空交織起來,傳遞出一種超越血緣關系的民族大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劇照
其實,影片的劇本一直在不停地做微調,故事的結構骨架有了,附著在骨架上的血肉細節在不斷豐富,于是邊拍邊改,直到殺青。
比如,片中草原媽媽用珍貴的奶豆腐給杜思珩補充營養,小女孩卻因為吃不慣給吐掉了;草原阿爸給家人帶回來幾個煮雞蛋,兒子阿木汗吃了一口后卻露出痛苦的表情。其實,現在很多牧民也吃不慣雞蛋,因為牧民經常轉草場,不方便養雞,再者像老鷹這樣的天敵太多。
這些細節都是導演在和牧民的采訪過程中得到的素材,不斷加入到劇本中,為影片增加了不少生活質感。
片尾出現的那位老額吉,也是爾冬升在走訪牧民家庭時,加到劇本中去的。導演的姥姥是蒙古族,這位老額吉長得和自己的姥姥有幾分相似。拍攝時,飾演老年杜思珩的巴德瑪給老人做翻譯,說了下劇情,老人真的相信了,完全投入在里面。兩場戲,都只拍了一條就過了。
對于爾冬升來說,《海的盡頭是草原》不像他之前的《門徒》一樣,需要精確嚴密的劇本,拍攝過程不能有太多變化,相反,這個的故事彈性比較大,創作上比較靈活一些,可以不斷做一些調整。爾冬升不想把故事做得太復雜,用最簡單的方法,拍出人性中的善良就可以了。
新人演員的成長
或許是演員出身,做了導演之后的爾冬升更能發掘出演員的潛力,他很擅長使用新人或者素人演員。2015年上映的《我就是路人甲》中,他選用了21位“橫漂”,提前訓練了幾個月,讓他們在片中自己演自己。
《海的盡頭是草原》里,爾冬升也大膽啟用了很多新人演員,阿云嘎、王鏘、王楚然、丁程鑫等,這也是“時代少年團”成員丁程鑫首次出演大銀幕作品。
將時針撥回兩年前。2020年9月,爾冬升在導演選角真人秀節目《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中擔任導師,而丁程鑫以演員身份參與演技比拼,錄制了5期節目,留下了5部短片。兩人由此產生交集。
節目中,丁程鑫首次亮相是與王鏘、董思怡共同出演《以家人之名》片段,飾演二哥賀梓秋。表演結束之后,作為導師的爾冬升給出很客觀的建議:這種家庭生活戲不太需要化妝,不然會有點脂粉氣。
丁程鑫在《演員請就位》中的表演
在之后的一期作品《我的星星》中,丁程鑫飾演失去一條腿的弟弟余子辰,完全放下了偶像包袱,穿著破爛的衣服,頭發上掛滿粉塵,臉上臟兮兮的,出色的表現獲得了導演們的一致好評。
節目中,觀眾能夠肉眼可見地看到丁程鑫作為演員的成長,家庭戲、校園戲、古裝戲,嘗試了不同類型和角色。爾冬升在節目中也給了很高評價:“小鑫很有天分”。
雖然在節目中丁程鑫是郭敬明組的學員,但在節目外,并不妨礙爾冬升向他發出S卡,邀約出演《海的盡頭是草原》。同樣獲得S卡邀約的,還有馬蘇、王鏘、王楚然、曹駿,他們也都是和爾冬升在節目上結緣。
爾冬升說,他喜歡認識年輕演員,在節目中看到每個演員的特點之后,選角的時候,他們就自然地在腦海里冒出來了,完全沒有從市場方面考慮過。
爾冬升之前老覺得,年輕人紅了之后可能就會有點飄,但他卻發現丁程鑫非常有禮貌,很單純。導演為影片定的方向就是故事、表演等不要太復雜,演員的表演要自然淳樸一些,不適合演得“冒出來”。丁程鑫身上的單純氣質,其實正適合這部戲。
丁程鑫飾演馬正元
片中,丁程鑫飾演馬正元,一個從小被父母拋棄在上海孤兒院的孩子,之后被送到內蒙古,學會了騎馬射箭,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小伙。丁程鑫在片中臺詞不多,但有句臺詞他印象深刻,“你好,我是寶力德其木格的兒子”。這句話在他看來表示一種身份的轉換,代表馬正元獲得了新生。
為了接近角色,讓自己看起來像草原漢子,丁程鑫提前學習了蒙語、騎馬射箭這些基本技能,切切實實地體驗當地牧民的生活習性。在外觀上,他把自己涂黑一點,讓自己相信是在這里生活過很久的人。他還專門去了解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事件,讀到一篇文章時,“心里有一些酸酸的感覺”。
丁程鑫進組的第一天就是陷入流沙的戲,這是片中的重場戲。當時他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會有一些抽離,需要靠對手給予一些刺激,直到最后真正進入到逼真的流沙環境里,心里恐慌的那種真實感才流露出來。有趣的是,拍完那場戲之后,他還蠻喜歡呆在泥坑里不愿出來,因為相比外面天氣的寒冷,里面卻很溫暖。
片中,馬正元和杜思珩有一場久別重逢的戲,中間有個情節頗具喜感:在蒙古包里,馬正元去瞄杜思珩,被她哥哥擋住視線不讓看,馬正元就左右來回瞄。導演希望這場戲隨性自然就好,讓演員先自己演演看,幾位演員就放下包袱去演,很有喜感。
丁程鑫說,出演這部戲最大的收獲,是讓自己的表演更加真實,更加生活化。拍這部戲時,丁程鑫剛剛結束高考。演員王鏘說,丁程鑫是在劇組放飯的時候,拿到了高考分數,非常激動。最終,丁程鑫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2021級表演實驗班。
爾冬升導演年輕時也是個英俊小生,他或許很能理解丁程鑫這些年輕人面臨的處境。他覺得,每個演員隨著閱歷的增長,和不同導演合作,都會慢慢成長。
難拍的小孩與動物
《海的盡頭是草原》最開始籌備時,找到制片人李錦文幫忙,說這是一部很輕松的文藝片,沒有飛車、爆破,還會去很美的草原拍攝。李錦文欣然答應,沒想到接下來的制片經歷讓她感到“被騙”——惡劣的草原天氣、大量的動物演員及小孩戲都備受挑戰。
在片場身經百戰的爾冬升,也表示這可能是他拍的戲里面,制作最復雜、最困難的一部。
業內流傳著一種說法,拍電影最怕遇到的是:小孩、動物和水?!逗5谋M頭是草原》占了兩個。
《海的盡頭是草原》劇照
影片開頭,內蒙古的領導去上海保育院接孩子的戲,是在橫店拍的。當時現場大概有兩三百個小孩,拍攝那幾天都是在孩子的吵鬧中度過的。有一位內蒙古演員說,拍完晚上回去睡覺的時候,耳朵里還能聽見孩子的哭鬧聲。
作為導演的爾冬升,不僅要拍攝,還有維持現場秩序。有時候,準備開拍了,副導演拿個大喇叭喊“別吵!靜一點!”,大概10秒鐘左右,聲音又開始了。導演拍小孩戲的時候,經常被吵得精神崩潰。拍完這部戲之后,爾冬升對幼稚園老師產生了由衷的敬佩。
片中的演員,除了人,還有那些動物們——狗、馬、牛、羊、狼。電影中的那幾只狼,是電影《狼圖騰》中狼的后代。當年《狼圖騰》拍完之后,劇組就留了兩只狼給當地養狼的人,養狼人又買了其它的狼,慢慢擴大。
爾冬升之前沒拍過狼,參考了其它影片的一些拍攝方法,并在現場靈活運用。片中,狼第一次出現時,試圖襲擊羊圈,啃羊圈上的木頭。爾冬升說,這不是設計的,而是狼臨時突然就開始咬木頭,就抓拍到了。
《海的盡頭是草原》劇照
讓爾冬升沒想到的是,片中最難拍的動物是牛。他也見識到了什么是“牛脾氣”,不肯拍就不拍,想往哪走就往哪走,讓劇組沒轍。并且,牛角很尖,如果撞到人的話,非常危險。
有趣的是,這些牛本就是景區里面的演員,跟橫店的“橫漂”一樣。當地人不會用牛來耕地或者拉車,也不給它們打鼻環(這樣會比較容易控制),只是在牛角上綁根繩子,很“人道主義”。
而片中的馬是從北京運過去的,馬剛到草原就特別開心,在草原上撒歡兒打滾兒,盡情奔跑——它們在北京可沒見過那么大的草原。
正是在這種雖艱難又充滿趣味的拍攝氛圍中,《海的盡頭是草原》展現出了艱辛歷史上的浪漫情義,景是美的,人性也是美的。而這些參與創作的年輕演員,通過不斷的錘煉積累,未來的道路也會像草原一樣廣闊。
關鍵詞: 是什么讓他徹底放下了偶像包袱 海的盡頭是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