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8日晚間,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病故。
(資料圖)
9月19日,舉行國葬。
這給Netflix劇集《王冠》(The Crown)帶來諸多意外。
第一個意外是,相隔6年后,首季再度登上Netflix英語節目觀看榜TOP10。
9月9日之后,《王冠》在英國點擊率增加了800%以上,美國點擊率升了兩倍多,法國升逾3倍,在全球點擊率則升近4倍。
第二個意外,《王冠》系列將停拍。
在女王過世當天,制作人皮特·摩根(Peter Morgan)就發聲明說:
“《王冠》是給她的一封情書,我現在沒有什么要補充的,只有沉默和尊重,我希望我們也會出于尊重而停止拍攝。”
而第六季其實也是原定的最終季。
此前,Netflix也表示,如果在《王冠》拍攝期間女王病逝,本劇將會停拍。
大概率會無疾而終。這可能是唯一一部口碑、流量都好卻被“腰斬”的劇。
《王冠》目前已推出4季,第5季于今年11月上線(但不知會否受到女王駕崩的影響而延期播出)。第5季內容將涉及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的過程,劇組特意在倫敦西區搭建了殖民時期香港的場景,重現90年代街景。
這無疑會在中國掀起觀劇熱潮。
目前為止,《王冠》是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描摹最為細致和深入的影視作品。如果想要了解女王,看這部劇就夠了。
1
2021年的第78屆金球獎上。
《王冠》第四季獲得包括最佳劇情類劇集等六項大獎的提名,表現最為出色。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飾演英女王與戴安娜王妃的演員雙雙入圍最佳女主角。
“婆媳之爭”的故事從戲里延伸至戲外。
最終,由扮演戴安娜王妃的艾瑪·科林(Emma Corrin)奪得金球獎“視后”桂冠。
許多人談到《王冠》這部作品特色時,往往會贊許它堅實的演員陣容與高度的歷史重現。
不過畢竟英國王室諱莫如深,本來便不可能將王室成員茶余飯后的對話向外公開,外界頂多只能透過“非正式”管道(如狗仔隊偷拍、真實性存疑的內部爆料等)去推敲王室內幕。
王室之所以非得要保持神秘感,主要是因為必須堅守中立的原則,一旦傳出任何涉及干政的傳聞,便可能動搖皇室存續。
保留一定的距離感供民眾仰望,才能成為國家象征,是英國王室長期以來遵循的不二法則。
但因為存在神秘感,才會激起民眾窺私欲望。
大家想知道: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平時是不是也會跟菲利普親王打情罵俏,是不是真的曾經存心刁難戴安娜王妃,以及有沒有私心最愛的孩子……
最后一題,女王當然不可能公開說,但答案卻是舉世皆知,而這也出現在了第四季的情節當中。
2
然而,若真以嚴格的歷史標準看待,本作的“歷史重現”有許多描繪未必符合史實,想象成分其實占上很大比例。
而這樣對歷史的“再創造”也時常引發爭議。
在第二季第八集,女王與加納領導人克瓦米·恩克魯瑪共舞,成功制衡蘇聯,實際上純屬虛構,是添油加醋的產物。
而在第三季第四集中,菲利普親王被描繪成對母親愛麗絲公主極其冷酷,不過事實卻是截然相反。
然而,這些刻意的編造都有其原因,基本傳達了英國社會、政壇、王室在當時的現實處境。
舉例來說,在第四季第五集的之中,一名無業男子邁克·費根兩度闖入白金漢宮,第二次甚至闖進女王寢室,這部分確是事實。
而在劇中,女王起先驚嚇,但仍耐心與之對談,費根向她埋怨了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的經濟政策如何撕裂國家,最后他們甚至得以握手道別。
不過依據史實,費根當時拉開窗簾后,驚醒的女王只說了一句:“你在這里做什么?”當費根坐在床沿試圖與之對話時,女王便驚慌失措地喊道“我馬上回來”,便消失無蹤。
后來迎向費根的已是警衛人員。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邁克·費根事后也曾坦承自己對時任首相撒切爾確實有所不滿,皮特·摩根也許并不清楚他的具體想法,但卻在作品之中巧妙地將費根作為當時被忽略的失業勞工的象征者,安排他來向女王當面勸諫。
而這個劇情設計也貫穿前后,強化了對撒切爾夫人威權作風的質疑。
可以說這個系列作品的可觀之處在于,皮特·摩根寫出了英國不同時代之下、不同階層的人的集體潛意識。
固然為了戲劇化,內容多有夸大之處,但對時代氣息的捕捉、對人物欲望的描繪都頗為精確。
不過《王冠》第四季播出后,不出意料地,還是掀起了非議。
原因不難理解,故事所闡述的時代越近,的確越容易引人不安。
Netflix不用擔心前三季引發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或者邱吉爾首相跑出來批評指教,畢竟這些人早已作古,而大多數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也早已凋零。
但是戴安娜王妃與王儲查爾斯王子的世紀之戀與悲劇結局,世人卻仍歷歷在目。
可是,查爾斯王子與情婦卡米拉偷情場面卻描繪的巨細靡遺,反觀同樣有偷情戲份的戴安娜王妃卻被輕輕帶過。
足見主創的立場。
3
英國王室相關成員怎么看這部劇呢?
戴安娜的弟弟斯賓塞爵士(Earl Spencer)此前向英國獨立電視臺(ITV)表示,他擔心一些觀眾會把《王冠》中的情節當做“絕對事實”。
“我認為如果在每集開頭聲明:‘此劇并非真實,但以一些真實事件為背景’,這絕對會對《王冠》起到極大幫助。”他說。
前王室事務記者詹妮·邦德(Jennie Bond)也有同樣的擔心,這部劇可能會被“當成一部紀錄片”來對待。
前白金漢宮新聞秘書迪基·阿比特(Dickie Arbiter)指出,《王冠》第四季“把戲劇性拉扯到了極致”。
“這是對查爾斯王子的詆毀,也是對戴安娜的一些詆毀,”阿比特稱,他認為諸多情節都不準確:
·威爾士親王私人秘書詢問戴安娜,她的心理狀況是否足夠穩定可以保證她獨自前往紐約訪問。阿比特稱這場會面“從未發生過”,“我當時在那里。查爾斯當時的私人秘書約翰·里德爾(John Riddell)絕對不會說出這種話。”
·劇中對查爾斯王子與卡米拉·帕克-鮑爾斯(Camilla Parker Bowles)的刻畫太負面,“只是想要聳人聽聞,讓查爾斯和卡米拉變成惡人。查爾斯被刻畫為邪惡的人。他不邪惡,”他說。
·演員喬什·奧康納對威爾士親王的“駝背”刻畫:“查爾斯從不駝背。你看他現在70多歲了,還是直挺的。”
·女王私人秘書馬丁·查特里斯(Martin Charteris)貫穿第四季始終。第四季描繪的年份為1977至1990年,而查特里斯實際上在1977年便離開這一位置了。
在第四季中扮演查爾斯王子的演員喬什·奧康納(Josh O"Connor)則表示:“皮特·摩根做得很出色的一點是,他用史實……然后把它們刻畫到那些‘重點時刻’之間。”
喬什扮演的查爾斯王子
“有時人們希望相信,這就是發生過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要記住我們是演員,我們并不是真人。”喬什說。
4
當然,如果有完整看完每一季的劇迷,便知皮特·摩根其實早有暗示戴安娜王妃的悲劇根本源自于王室制度面的僵化,以及沉重的王室職責何以造就成員的扭曲性格。
但無論如何,比起僵硬的傳統王室成員,魅力獨具、更富人性化的戴安娜王妃所展現的非典型性格,確實更受世人所擁戴。
皮特·摩根不出意料地描寫了戴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之間的婚姻嫌隙,喚起了老一代英國人對這段塵封歷史的記憶。
要知道,卡米拉早在2005年扶正成為查爾斯王子之妻,多年下來她可是不停遭受揶揄與媒體嘲諷,近年好不容易聲望終于有所提升,現在卻又因為一出電視劇,讓她聲名再毀。
對她感到陌生的年輕一輩英國人,從此對她的印象,恐怕也只會是“最強小三”。
整體而言,《王冠》雖然存在不少虛構成分,但至少反映了這些王室人物的思想輪廓。
例如,許多人總是好奇高齡九旬的女王為何不盡早退位,讓待位將近70年的兒子查爾斯繼位?不過在第一季時,便能察知女王接下王位之后遭受到的種種壓力與磨難。
使之必須承擔這一切的,便是她那史上第一個退位的國王叔叔間接造成的。
從此之后,堅守傳統與規范,重振王室聲譽的責任,全落在她頭上,再次打破王室慣例選擇退位大概從來不在女王的考量之中。
女王年輕時
更何況,查爾斯王子在戴安娜死后,負心漢形象使之民調經常探底,還有迷信被主流醫界視為偽科學的“順勢療法”等爭議,使得近年民間頻頻出現呼吁,要他屆時應該直接讓位給兒子威廉王子。
顯而易見的,目前大英國協(英聯邦)得以鞏固,并且尚有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仍尊女王為國家元首,無非是因為各國對女王本人的尊重,恐怕與查爾斯無關。
現在,女王去世了,查爾斯王子順利繼任。但所謂象征英國榮耀與道統的王室,恐怕將不再神圣。
深受愛戴的女王駕崩之后,日不落帝國的徹底解體也有可能出現。
因為英國脫歐而擁獨人口大增的蘇格蘭,其分離運動或將更無后顧之憂。英國屆時將面臨分崩離析的處境。
當政者顯然知道影視文化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而他們認為這樣的影響力,很可能已經傷害了王室形象。
而這只是多慮嗎?
回顧漫長影視史,大銀幕與小熒屏,塑造了多少平民的意識形態。
在皮特·摩根的呈現之下,王室與民眾的距離顯然更近了,卻也讓人看見這群王族的蒼白與可悲,使人有星星一一落入塵世之感。
固然看得見同情意識,但也同時能被人解讀成對特權的批判。
此時,英國人若再想到自己還要付納稅錢去支持這群特權階級的生活,大概也是百感交集。
許多觀眾很期待能夠看到哈里和妻子梅根大搞顛覆的情節。但皮特·摩根此前就坦言,一件事情如果距離太近,至少是十年之內的事,他不會愿意去觸碰。
即便拍了,難免也只可能觸碰表象。
如今女王已逝,《王冠》也便定格于此。
無論如何,這部劇集顯然已經不只是關乎大眾娛樂文化問題了。
本文部分援引自影評人翁煌德文章
及BBC等外媒報道整合而成
編輯整理 | 文娛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