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劇”再添精品弘揚地域民俗彰顯文化自信
胡同是老北京的名片,更是其深遠文化底蘊的載體。《胡同》作為典型的“京派”劇代表,地域特質濃烈,文化氣息鮮明。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脫胎于煙火氣十足的市井生活。劇中對頗具老北京地域特色的飲食文化予以全面、生動、細致地描摹:一壺豆汁,一碟爆肚,一碗炸醬面,一盤蘸著蒜汁香氣撲鼻的炸灌腸……老北京名吃成為貫穿胡同70余年發展歷程的標識,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創作者更借由普通百姓餐桌的變化,定格了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蒸蒸日上的瞬間。另外,劇中對天橋一帶盛行的傳統曲藝也有鮮活的展現:抖空竹的、拉洋片兒的、變戲法的、玩空翻、撂跤、說相聲、耍雜技的、演雙簧的等等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剖面,盡展瑰麗多姿的文化傳承和蓬勃生命力。
行業內素來有以“流派”為電視劇分類的傳統,“京派”、“魯派”、“陜派”、“滬派”承載中華文明,彰顯各地風土人情和文化風貌,蓬勃發展,佳作頻出。《胡同》以京腔京韻書寫生活煙火,以個體和家庭的變化映襯火紅的時代生活,更讓獨具特色的“京派”劇以全新的面貌、緊貼時代發展的步伐呈現在熒屏上,可見創作者十足的社會責任感、為一地一城鼓與呼的使命感,同時也是高度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從生活中來,“講好中國故事”,開掘地域特質的文藝作品創作仍具磅礴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