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宋仲基主演的懸疑犯罪劇《財閥家的小兒子》在韓國JTBC電視臺播出。連播3天,國內熱搜上了5個,“重生爽文”“宋仲基演技”等詞條討論度頗高。
這部劇改編自韓國人氣網文,順洋集團的秘書尹炫優(宋仲基 飾)忠心耿耿為陳家效力,卻反惹殺身之禍,醒來發現自己意外魂穿到1987年,變成了陳家11歲的小孫子陳導俊。于是,他決定開始復仇,從內部瓦解這個仇家。
經典重生爽文,濃濃起點風味,改名《重生之我是仇人家的兒子》也毫不違和。“重生”梗也早已在中文互聯網流行了十多年,但《財閥家的小兒子》卻在豆瓣輕松賺得8.5分的口碑。
(相關資料圖)
這不是韓劇第一次在中文互聯網上“速戰速勝”。豆瓣雖不是絕對理想的口碑風向標,但已是國內評價影視作品相對客觀公正的平臺。然而,“公正”的豆瓣為何會給一部這樣古早味的韓劇如此高分?亦或者說,為什么韓劇會在中文互聯網上受到偏愛?
原因很簡單,用外松內緊四個字足以概括。看劇是一項審美活動。葉朗在《美學原理》中指出,人們用功利的心態對待日常生活是常態,因此面對日常生活時會有“審美冷淡”。
推及看劇,本國人看本國劇,是帶著“功利性”的眼光看的: 劇本身立意是否有深度,價值觀是否正確,故事是否貼近日常生活,演員表演是否流暢不出戲……這些判斷,都會先于作品本身的“美感”對觀眾造成影響。
因此,常常可以在豆瓣上看到這樣維度的評價:行業劇是否真實,愛情劇是否懸浮,校園劇是否接地氣,歷史劇是否符合史實。演員拉低作品評分的現象也十分常見,原聲臺詞不及格、個人有污點,都會影響作品觀感。
而當戲中人說著不同語言,劇中展現著日常生活所不常見的事,這種“審美冷淡”就消失了。
我們很少聽到有人詬病韓劇演員臺詞功底不過關。一是中國人本就不熟悉韓國人的正常講話方式,二是中國觀眾接收信息不是通過聽,而是通過字幕。
《雪滴花》是個鮮明的例子。這部劇的導演趙賢卓曾在2018年執導過爆款韓劇《天空之城》,男主丁海寅因《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為中國觀眾熟知,女主金智秀則是當紅女團BLACKPINK成員。劇情高能,制作精良,主演盤亮條順,去年12月播出后幾乎每周都上熱搜。
但這部劇在韓國本土卻因歷史原因陷入輿情危機,金智秀含糊不清的臺詞發音被詬病,收視率僅維持在1%,激進的韓國網友甚至向電視臺要求停播。那段時間的韓流新聞微博的評論區,都是中國網友在替《雪滴花》鳴不平。
這反映出一個事實: 大多數人看海外劇,多是欣賞美的心態。
技術的不斷進步,也是韓劇得到推崇的原因。長期關注韓劇的劇迷們都知道,近年來韓劇非但沒有沒落,反而在技術工藝上不斷精進,向電影級的視聽水準不斷靠攏。
以《財閥家的小兒子》為例。這部劇的敘事節奏干凈利落,鏡頭語言巧妙深刻。第1集借尹炫優回答新人問題,展現出順洋集團陳家的親屬關系,財閥世家不容侵犯的權威,和不近人情的規則。一鏡到底的紅毯鏡頭,陳家人道貌岸然的嘴臉,一覽無余。
尹炫優查獲一筆流通到海外的秘密巨款,如實上報,奉集團繼承人陳星俊之命前往海外帶回,卻在回程路上被追殺。倉皇逃跑時撞倒一個小孩,逃命都來不及,他依然停下把小孩扶起并道歉。誰料這卻是仇家的陰謀,小孩在混亂中扎了他一針。良善之人遭厄運,警察近在咫尺卻并未發現,鏡頭焦點平移,觀眾的惋惜油然而生。
重生為陳家不受寵四兒子的幼子陳導俊后,男主憑借對未來政治、經濟事件的了解,獲得了爺爺、順洋集團初代會長陳養喆的賞識。陳養喆向全家宣布重新認可四兒子一家,導俊跟著爺爺站在落地窗的陽光下睥睨眾人,頗有王位繼承人的氣勢;導俊拾級而下,環視心懷鬼胎的“家人”們,復仇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豆瓣一條評論說,“很多傳統套路,但用視聽語言一渲染,加上各路大牌演員大雜燴,還挺像回事兒。”同理,包裝到位了,內里再脆弱,開頭也賣得上價。
當然,制作水準和視聽語言并不是韓劇高分的唯一原因。在豆瓣,評分最高、打分人數最多的韓劇制作水準參差不齊、藝術風格迥然。
影藝獨舌統計,豆瓣高分韓劇TOP20中,懸疑犯罪題材6部,喜劇題材3部,其余愛情、青春、職場等類型幾乎都包含明顯的喜劇元素。在豆瓣韓劇打分人數TOP20的統計中,愛情題材猛增到11部,懸疑驚悚類7部,金秀賢、玄彬、李鐘碩、李敏鎬等高顏值主演占比大幅提升。
然而,這些上榜劇卻與韓國觀眾的喜好有些割裂。《我的大叔》《我的解放日志》,都以又喪又治愈的風格在中國打出名號,但韓國本土最高收視率僅為7.4%、6.7%;喜劇題材《我親愛的朋友》《心里的聲音》也僅有5%的收視——要知道,在韓國,只有收視率超過10%的劇,才能稱得上“熱播”。相反,在韓國創造收視奇跡的《天空之城》《非常律師禹英隅》等劇,在中文互聯網有口碑無市場。
不難看出, 與其說豆瓣韓劇TOP20反映的是作品品質,不如說反映的是豆瓣用戶對于韓國這個國度的他者想象:社會問題揭露、純美愛情、奇幻、時尚、財閥特權、帥氣歐巴、嗑CP……回到《財閥家的小兒子》——這是顏值和特權吸引力的勝利。
豆瓣的評分系統,培育的是中文互聯網對于流行文化的想象力,表現出的是國人對于不同譜系流行文化的美譽度。
在這種動力下,豆瓣用戶對韓劇的濾鏡,何嘗不是對國產劇期望的投射。
【文/時一】
The End
往期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