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相關資料圖)
《流浪地球2》爆出正式預告了,這個預告這里就不分析了,因為接下來肯定是鋪天蓋地的逐幀黨,而對于普通觀眾來講,我相信這個預告最大的感受就是場面更大,更黑暗,特效更好了,可以說已經達到好萊塢科幻一流水平。
現在看的就是《流浪地球2》故事劇情水平了,如果劇情水平遠超第一部,那么中國科幻整體水平又上升了一截,中國科幻和美國科幻比較還有多遠的差距?這個影視,游戲,動漫畫的差距真的太遠了。
其實還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看黃金時代的科幻作家,因為你比游戲,影視,動漫畫這些工業衍生文化產品,中國科幻和美國的差距是沒法比的。
哪怕我們拿科幻作家和西方科幻作家比較,這個差距同樣非常巨大。
很多人談到中國科幻作品意見很多。這可以理解,但是你不做,那這個領域永遠都是外國人的。中國人不做,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外國人給中國青少年搞文化輸出,我們卻不能文化輸出。
國內的大環境充斥著“雖然我做不出來,但我覺得你做的不好,我就一口咬定你是賣國”。
雖然我賺不到外國人的錢,但看到你賺錢比我虧錢還難受?!稇鹄恰烦晒ξ艺f你軍事素養不專業,《流浪地球》票房高,我說有吳京就不看,網上帶節奏罵吳京,中國價值觀輸出必須扼殺在搖籃。
這種現象是真的不好,當前中國科幻最需要的就是建立成熟,完善的文化工業產業鏈,也就是像《流浪地球》后之于中國科幻電影,這個《靈籠》《三體》動畫版之于國產動畫,現在中國游戲(有《戴森球計劃》但還遠遠不足),電視劇則根本還沒有。
中國科幻和美國科幻有多遠的差距?我們看《三體》就知道了
中國科幻和美國科幻有多遠差距之前寫過,其實還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用科幻作家來比較。劉慈欣算是中國正兒八經的第二批科幻作家,也很可能會成為未來中國黃金時代科幻作家。
也就是所謂的中國科幻四大天王,分別是劉慈欣,王晉康,何夕和韓松。而他們上一代科幻作家是葉永烈,,鄭文光、童恩正、劉興詩等,時間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背景是社會變革相信大家都懂。
但是因為后來收緊,科幻雜志《科幻世界》差點辦不下去。但在90年代好歹有王晉康在堅持創作,90年代中后期劉慈欣等科幻作家才開始出現,后面就不再敘述了,創造了中國科幻的巔峰。
西方尤其是美國科幻作家也是一樣的,更早什么《海底兩萬里》之類的就不提了。20世紀40到60年代,西方科幻作家也進入了黃金年代,出現了阿瑟·克拉克、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世界科幻的“三巨頭”。
這個文學可以說是游戲,影視和動漫畫創作的根基,文學創作的巔峰出現往往在影視工業爆發之前。同樣的例子還有港臺武俠小說,金古梁是中國武俠小說的巔峰,但他們創作巔峰都在50年代到70年代,70年代后香港武俠片才爆發。
西方科幻到底強在哪里呢?我們先不講人家近現代科學誕生于西方人家幾百年的底子積累。再到1968年《2001太空漫游》,再到1977年《星球大戰》掀起的影視,動畫和游戲等等科幻文化發展(人家科幻作家也在發展)。
這當中有一個最關鍵的點,西方黃金時代科幻作家除了阿瑟·克拉克、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三巨頭。
同時期,還有比他們稍晚半代的《沙丘》的弗蘭克·赫伯特,《神經漫游者》《舊金山》三部曲 《蔓生都會》三部曲的威廉·吉布森,《高堡奇人》《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等的菲利普·K·迪克等等。
后兩位作家開創的“賽博朋克”的科幻文化,已經是著名的世界科幻文化一支。
當前的中國科幻四大天王劉慈欣成為世界級科幻作家,《三體》是世界頂級科幻巨著我相信是連外國人也認可,但是王晉康,何夕和韓松有創造或者別開生面打造什么聞名世界的科幻概念嗎?
答案是真的沒有,劉慈欣的《三體》在世界科幻史的影響力也要看,因為時間還太短了點,同時影視劇,游戲和其它衍生文化的加持還沒有出現,這點就比較遺憾。另外,可能很多《三體》云粉絲不知道的一件事情是,中國科幻成就最劉慈欣學習的是西方的克拉克。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所有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這個大佬嘛都是比較謙虛的,但劉慈欣的創作受到克拉克影響是事實,畢竟這個作家寫出了《2001太空漫游》《與拉瑪相會》等等作品。未來劉慈欣的小說都能改編成《流浪地球》那樣的系列電影,并且質量,工業水準不錯的話,那應該也會帶領中國科幻上升一個臺階(像劉慈欣的小說之于世界科幻小說一樣),但還不是現在。
和《阿凡達2》相比,《流浪地球2》面臨的挑戰,比你想象的多
西方科幻文學也好,還是后來的科幻片也罷,都是是伴隨著西方工業革命一路見證科學改造自然的偉力,他自然會產生這種表現和想象這種偉力極限的欲望,中國之前沒有科幻片,因為以前我們沒有經歷過工業革命,甚至在很長時間內極為缺少工業,沒有接觸,沒有想象,自然也拍不出科學幻想的故事。
甚至因為歷史原因發展有不同的港臺地區,早早就進入了商業化社會了吧。
但港臺沒有工業,國防,航天和大規?;A科學的崛起進步,最終也只誕生了像倪匡那種不管發生什么,最終都是外星人干的軟科幻。
我們有了這些東西過后才開始有了這種表達欲望,但初期的很多意向,很多造型,很多思維也仍然會起源于西方,這個是自然規律,沒什么可質疑的,蓋高樓不能沒地基,我們的科幻還缺乏基礎,需要一點一點添磚加瓦。
《阿凡達2》對于美國科幻更多的影響在于技術上,科幻概念和故事的影響可能要看整個系列結束過后再看了。至于美國工業技術這個說起來歷史就很長了,這里就不展開講了。
《流浪地球》對于中國科幻大片,還有對于中國電影的影響力之前也寫過。就是不單單是國產科幻片,它對于整個中國影視工業化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是這幾年國產電影里no1的存在。
這里說個例子,這團隊當時宣傳培養中國電影工業人才有7000人左右。
特效公司后來交出的國產特效大片有《刺殺小說家》《獨行月球》,參與古天樂的《明日戰記》的部分制作,同個團隊參與的國產大片是國慶檔的《萬里歸途》,這種影響力是不是實打實的。
還有一個很多網友忽略的地方。《流浪地球》是近年唯一一部全面帶領影視工業進步的國產特效大片。之前不是沒有,像吳京的《戰狼2》,林超賢的《紅海行動》,哪怕管虎的《八佰》都算得上,但是沒有那么全面。
要知道,科幻大片不如愛情電影和喜劇賺錢的,甚至之前不如流量電影賺錢。
科幻電影面向的是男性、和小孩,小孩多數還要靠大人以及街邊宣傳才知道這些電影,所以消費有限。男性多數更愿意通過簡便的方式看電影,男性找女朋友去看不太現實,比如《星際穿越》多數女觀眾欣賞不來,女性受眾太少了。
愛情電影,喜劇電影和流量電影。這些電影理論上投資的成本低。劇本成熟,套路成熟,角色形象相對容易可以通過人群畫像找到,投資成本同比科幻、懸疑類電影低很多很多,拍攝氛圍融洽。流量電影參演演員不必選實力派,找個剛出道的形象好、人氣高,所謂人設好的明星主演。
這些電影投放到電影院時,一次就會吸引至少2人購買,基本類型就是2名女觀眾,1男1女觀眾、最后是家庭等組隊買票觀看。你換成科幻電影,要么就只是男的,1大人1小孩,偶爾1男1女,更少的是家庭。
這些電影比科幻電影賺多了,后續回報也非常豐厚。比如《李煥英》投資才多少錢?周冬雨主演的愛情片投資又是多少錢?
《流浪地球》就是全面帶領中國科幻大片,影視工業提升的一部片子。本來后續效應都非常清楚了,可惜遇到疫情到來搞得一塌糊涂。
《阿凡達2》壓力大,《流浪地球2》壓力只有更大?
上面寫了那么多意思就是目前中國科幻很差,哪怕就科幻作家這條就比西方科幻差遠了,但是作家這個東西是急不來的,文學是流行文化的基礎。科幻明著說是體現一國電影工業實力和科學水平,暗的說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的自信心。
現在的中國發展已經夠強大了,但是明顯還沒有西方科幻黃金時代的強大。這就沒有辦法導致誕生在現實基礎上科學幻想的作家,你看等到中國成功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再到登錄火星——
我敢肯定那時中國科幻文學絕對會爆發一波(如果放開限制更好),但當前中國科幻更需要的還是先建立成熟,完善的不同文化領域的工業產業鏈,也就是要拍更多像《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大片,《靈籠》《三體》動畫版這樣的科幻動畫。
再到科幻劇,科幻游戲,其它衍生的科幻作品都一樣。
沒有強大的工業能力拍不了硬核科幻作品,培養不了更多的科幻人才,最多也就是像寶萊塢那樣搞搞歌舞加上不著調的cg冒充,或者像照抄西方日本的韓國科幻一樣,完全沒有自己的科幻文化,這樣肯定是不行的。
現在《阿凡達2》就要上映了,票房定價高的原因是卡梅隆說要賣140億票房才能回本。
這電影好就好在它能在全球上映,票房回本和賺錢希望很大。但《流浪地球2》以目前中國國力市場只是在國內。國內現在什么情況都清楚,“疫情”放開但徹底未過,距離春節檔只有一個多月時間,觀眾的信心受到多大影響很難說。
所以同樣都是壓力,《阿凡達2》和《流浪地球2》都不是來自影視工業上的壓力。
而且《流浪地球2》要更難得多,《阿凡達2》技術不用擔心,故事也還可以,就是看能否賺錢而已。《流浪地球2》承載的是帶領中國科幻大片,中國電影,甚至是“疫情”后中國電影信心等等多重因素。
最后,希望兩部電影質量都過關,都能大賣吧。
關鍵詞: 同樣是救市 把流浪地球2和阿凡達2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