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來了。
13年磨一劍,全球票房總榜冠軍的續(xù)作,《阿凡達:水之道》(又名“阿凡達:膀胱之道”)。
(相關(guān)資料圖)
即便是三個小時的膀胱折磨版長度,該看還是得看。
閑話少說,讓我們進入正題——
「阿凡達:水之道」
Avatar: The Way of Water
2022.12.16.中國大陸
硝煙再起
第二部的故事接在第一部十余年后。
在將人類從潘多拉星趕走之后,杰克和奈蒂莉喜結(jié)連理。
隨著時間流逝,兩人的孩子也漸漸長大,一家人生活得無憂無慮,其樂融融。
然而這幸福并沒有持續(xù)多久。
人類的第二波援軍終于襲來。
第一部的大反派,邁爾斯上校,也通過意識存取科技,以阿凡達的形態(tài)“活”了過來。
這次參與行動,上校多少有些公報私仇的意思,滿腦子只想著追殺杰克。
為了躲避追殺,杰克帶著家人們離開了森林,尋找新的落腳點。
經(jīng)過一路長途跋涉,他們最終來到了便于隱藏的海上群島,向生活在這里的島礁族尋求庇護。
幾經(jīng)波折之后,杰克一家總算慢慢適應(yīng)并融入了海島生活。
然而與此同時,上校也終于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蹤跡......
視覺盛宴
如果你要問我推不推薦去電影院看,那我一定是推薦的。
這是一部專為大銀幕而生的電影,幾乎每一幀都堪稱視覺盛宴。
作為一直走在電影工業(yè)最前沿的卡梅隆,這一次在視效方面依然沒有讓人失望。
千奇百怪的海底動植物,遮天蔽日的巨型圖鯤,星星點點的浮游生物,反射在臉上的水波......
搭配上3D和口罩自帶的屏息效果,身臨其境的效果直接拉滿。
只能說,不得不佩服卡梅隆的想象力。
13年前,他憑空創(chuàng)造出了一片美輪美奐,異彩紛呈的潘多拉森林。
13年后,他又將之延伸到了他最喜歡的海洋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得更加豐富,生動,鮮活。
第二幕的海洋場景,逼真得完全就像是潘多拉版海洋紀錄片。
最關(guān)鍵的是,這并非僅僅只是為了炫技。
別忘了,潘多拉星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被認為是“活”的,這是阿凡達系列的重要母題。
而開發(fā)和使用最尖端的視效技術(shù),也正是為了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潘多拉星球的生命感。卡梅隆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讓技術(shù)服務(wù)于主題。
遺憾之處
遺憾的是,在故事和人物塑造方面,《阿凡達2》實在是讓人難以夸得出口。
我們不妨拿《阿凡達1》來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故事方面,《阿凡達1》分為明暗兩條線,前者負責(zé)情節(jié),后者負責(zé)主題。
明線清晰明了,基本上就是杰克漸漸由人類陣營倒向納威人陣營的過程。
隱含著的暗線,則是批判人類理念,迎合納威人理念的過程。
人類認為掠奪自然資源天經(jīng)地義,納威人則認為自然神圣不可侵犯。
明暗兩線,互為表里,聯(lián)系得十分緊密,呈螺旋式推進著劇情,直至影片結(jié)束。
而隨著劇情的推進,人物的塑造也在循序漸進地完善和豐滿。
從一開始的擺爛,到中間的糾結(jié),再到最后的認同,影片給足了觀眾共情于杰克的時間和理由。
此外,外星殖民與反殖民的科幻設(shè)定,還給電影添了一層史詩的氣質(zhì)。
到了第二部,故事的史詩氣質(zhì)首先被放棄了。
雖然殖民與反殖民的背景還在,實操上卻將主線簡化成了上校對于杰克的私人復(fù)仇行動。
主題也不如原來那么宏大,而是變成了范迪塞爾的口頭禪——family。
其次,影片主題也沒有能很好地配合著主線徐徐展開。
導(dǎo)演直接借角色之口說出過影片的中心思想:
家人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堡壘。
兩句話分別對應(yīng)著第一幕的逃避和第三幕的正面硬剛,均由主線,即上校的追殺推動。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整個第二幕近1個小時中,上校和杰克卻仿佛忘了追殺行動一般,各自歲月靜好起來。
雙方唯一的聯(lián)系,是都帶著娃,算是一種family的鏡像式對照。
換句話說,第二幕對于主題的闡釋方式其實和另外兩幕是不同的。
但這種聯(lián)系,在另外兩幕的強沖突對比下,還是顯得太薄弱了些。
最終導(dǎo)致上校和兒子的戲份像是怕被觀眾忘了才強行插入進來,觀感十分割裂。
至于第二幕本身,對于family的主題也并沒有做更進一步的展開。
無非是在重復(fù)第一幕就已經(jīng)拍過的“小兒子不聽話惹事,回來挨批”的套路。
等到海洋世界展示得差不多了,幾位主角都大體帶到了,大女兒便不知為何立馬出了事,來救人的飛機信號被捕捉到,閑逛許久的上校這才終于又回到了主線。
第三點,也是最讓人可惜的——
全片出場的角色一大堆,然而或許也正是因為想拍群像戲的緣故,導(dǎo)致所有人物塑造幾乎都十分單薄扁平,實在很難讓人產(chǎn)生共情。
作為主角的杰克,人設(shè)的轉(zhuǎn)變在一開始就顯得非常突兀。
因為其實在第一部中,他已經(jīng)完成了由逃避到反抗的轉(zhuǎn)變。
只不過那時是站在抵抗侵略和殖民的角度上。
第二部說白了,就是讓他從家庭的角度又重新轉(zhuǎn)變了一遍。
且不說這個過程會讓看過第一部的人覺得有些重復(fù)。
單就他是如何從第一部結(jié)束時的反抗姿態(tài)重新跌回逃避,甚至變得有些自私自利的,本片中沒有給出任何鋪墊。
別問,問就是“為父則弱,人的天性”。
而在《阿凡達2》中,杰克也是從開始一直到第二幕結(jié)束都沒有發(fā)生任何改變。
直到最后實在沒辦法了,讓大兒子來了個劇情殺,強行將杰克重新由逃避又突然轉(zhuǎn)向了反抗。
生硬得讓人對他完全提不起共情的興趣。
至于家庭里的其他幾位,就更不用說了。
奈蒂莉,徹底淪為了工具人,一哭二吼三射箭。
大兒子,工具人2號,唯一的作用是完成劇情殺,好讓杰克人設(shè)突然發(fā)生轉(zhuǎn)變。
大女兒,工具人3號,通靈之力交代得沒頭沒尾,大概率是為了下一部做鋪墊。
小女兒,工具人4號,可能是過來湊數(shù)賣萌的。
小兒子倒不算是工具人,甚至在戲份上似乎比杰克還多。
但這哥們基本就是從頭莽到了尾,實在也很難讓人對他產(chǎn)生共情。
他唯一的高光,大概就是引出了斷鰭圖鯤帕亞坎。
而真要論人物塑造,比起這些所謂的主角,我倒覺得單騎救友的帕亞坎,被塑造得要豐滿完整得多。
此外,蒼白的人物塑造,也讓本就沒有多少時間用來描繪的family主題更加雪上加霜,基本上全程都是靠杰克的臺詞金句輸出觀點。
到后面時間不夠了,甚至還直接犧牲掉了最后海戰(zhàn)戲的基本邏輯。
本來是杰克以及島礁族一起攻打人類。
在所有鏡頭里,也都是人類單方面被毆打。
可既然鏡頭里是人類節(jié)節(jié)敗退,怎么到最后島礁族的人全沒了?
從結(jié)尾島礁族集合給杰克大兒子送葬的場面來看,他們也不是沒人了啊?
唯一的解釋,只能是為了讓劇情快速回歸到family的妥協(xié)之舉。
而如果一部電影的主題需要犧牲高潮動作戲來勻時間,其最終完成度也可想而知。
有些人可能會說:
就當看一部好萊塢動作特效爽片來看,不也挺好嗎?
然而事實是,即便以動作爽片的標準來看,《阿凡達2》也稱不上有多優(yōu)秀。
第一部因為是首創(chuàng),以弓箭對抗槍炮等戰(zhàn)斗方式顯得很有新意。
但到了第二部再這么拍,就很難讓人感到驚艷了。
而影片在動作戲上的設(shè)計雖然也有,比如森林槍戰(zhàn)改成下雨天,海戰(zhàn)時會從海里沖出來突襲等等,但總體而言,并沒有出現(xiàn)讓人印象深刻的動作設(shè)計。
無非就是反派永遠在展示描邊槍法,正派則一射一個準,無聊又無趣。
偏偏第二部又增加了太多的戰(zhàn)斗戲份,一直突突得多少讓人有些頭疼。
最后,雖然吐槽了這么多,但這也并不妨礙我對《阿凡達3》的期待。
畢竟,一個真實可感,生動鮮活的潘多拉世界已經(jīng)被卡梅隆創(chuàng)造了出來。
發(fā)生在這個世界里面的故事可以有千千萬萬。
只不過是這次,他選擇了一個太簡單的罷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推薦看,但不建議抱太大期望。
當然,更重要的是,帶好口罩,做好防護,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