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縣委大院》已經收官。但該劇中的許多人物和劇情細節,卻值得我們再三品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家在追劇過程中,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落后的光明縣,各項工作都是老大難,愁得前任縣委書記呂青山頭發都白了,整天一張苦哈哈的臉。
但為何梅曉歌擔任縣委書記以后,光明縣就逐漸由落后縣躍升為富裕文明縣呢?
梅曉歌比呂青山強在哪兒?
換句話說,梅曉歌這個人物身上,有哪些難能可貴的品質?
01 梅曉歌一身正氣,不怕得罪人;一心為民,有長遠眼光。
呂青山是個“老好人”書記,干工作勤勤懇懇,每天為了縣里的大小事情,皺著個眉頭,心事重重。
但他做事沒有魄力,不敢得罪人。
例如,光明縣為開發湖濱旅游項目,拆遷工作早就提上日程了。
但因為以前任縣委書記周良順為代表的一批老干部或新干部,都在湖濱有房子,所以,呂青山就畏縮了,導致拆遷工作半途停頓。
所謂“上行下效”,縣委書記作為一把手,他的所作所為,全縣干部和群眾都看著呢。
李來有、李保平、曹建林和劉亞軍那次聚在一起喝酒,就說到了這個問題。
他們的言語中,對呂青山的膽子和魄力,都頗不以為然。
有“民間紀檢委”之稱的退休中醫老邱,為什么一直拒絕拆遷,做釘子戶?
是他不講理嗎?
并不是。
不知大家看劇時,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前任縣委書記周良順,主動搬出了湖濱的住處,支持拆遷。縣媒體報道過這件事后,老邱立即對老伴說,咱們搬家!
呂青山是因為自己反正要調走了,也不怕得罪光明縣的人了,這才主動去找周良順談心,說動他主動搬遷。
可以說是臨到最后,才勇敢了一次。
像呂青山這樣的官,雖然看似很勤政,潔身自好,但他是個沒有作為的庸才,這樣的官,能讓大家贊頌的,也就只剩下“人品”二字了。
但梅曉歌則不然。
就拿整治光明縣的工業和農業污染問題來說。
梅曉歌上不怕得罪市長馬廣群,中不怕得罪縣長艾鮮枝,下不怕得罪那些工廠工人和老板,頂住方方面面的壓力,狠抓環保,力求還光明縣的百姓一片沒有污染的藍天碧水。
曉歌書記抓環保的態度是不容置疑、斬釘截鐵的。
這一點,光明縣的鄉干部和老百姓不理解。
老百姓首先考慮的是穿衣吃飯問題,至于污染的嚴重性,只有他們自己深受其害,健康和生命受到了損害,才會去想一想。
鄉干部也不理解。因為以往整治環保,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嚴查的風頭一過,那些企業就該開業還是開業,該不上環保設備還是不上,即使勉強購入了環保設備,他們也會只在上面檢查時再打開。
因為鄉干部首先要保證自己鄉里的百姓有活干,有錢花,他們也顧不上考慮污染的嚴重性。
不僅鄉干部不理解,就連艾鮮枝這樣能干的縣長,也不理解梅曉歌的做法。認為他做事有些激進和嚴厲了。
一味追求效益和數字的馬市長,更是對梅曉歌為了整治環保,徹底關停一大批廠子的做法頗有微詞。
馬市長對艾鮮枝說,曉歌做事太急躁了,環保要抓,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嘛。
梅曉歌的大學學長,九原縣的縣委書記曹立新,更是不認同曉歌的做法。
在曹立新的眼里,政績是第一位的,環保可以靠后。
這么多人都不理解梅書記,他為什么能夠一直堅持呢?
一是他具有長遠眼光,不像某些干部群眾那樣短視,知道整治污染,可能會導致一時之痛,但對于百姓的未來和下一代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利國利民。
二是他能充分領會和把握上面的精神,知道中央重拳出擊抓環保的決心和力度,這個大方向是正確的。
遠的不說,我現居的城市,是一個重工業城市,記得我剛來這個城市時,空氣污染很厲害,空氣里粉塵和化工異味很大。
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但近幾年關停或搬遷、整改了一大批工業企業,尤其是化工企業以后,空氣質量好多了,也能見到藍天白云了。
所以,梅曉歌不惜得罪上下級和同僚,堅持做正確的事,是有魄力和眼光的表現。
02 梅曉歌為政不擺花架子,干實事,真干事,切實幫光明縣百姓找到了新的致富路子。
梅曉歌一到任,就開始配合呂青山,解決拆遷釘子戶的問題,還大力推進遷墳工作。
自從呂青山調走,梅曉歌就任縣委書記后,他更是大刀闊斧地開干了。
先是和艾縣長一起,通力合作,拿下了省農業廳的專項撥款五千萬,將位于光明縣原平鄉的奶牛場發展壯大。
而且還及時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解決了奶牛場面臨的輿情危機。
聽了原平鄉黨委書記李保平的酒后吐槽,梅曉歌當即在下一次會議上宣布,以后,能不開的會就不開,能電話下達指示的就不讓鄉鎮的人跑到縣里,精工簡政,提升效率,節約人力和物力。
梅曉歌還親自調研,深入一線,與羊湯店父子交談,詢問開店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并且與商戶代表們一起探討,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吐槽,有力改善了光明縣的營商環境。
發現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梅曉歌也開始著手整治。
整治工業污染、河流污染,梅曉歌更是斬釘截鐵,沒有絲毫商量和回旋的余地。
同時,梅書記也知道,民以食為天。
老百姓不能不吃飯。
他關停了那些有污染的廠子,必然會導致大批工人失業,丟了飯碗。
所以梅曉歌一方面整治環保,另一方面馬不停蹄地幫助農民和失業工人另謀出路。
為發展現代化和規模化農業,梅曉歌主動上門,邀請犯了錯誤的前任縣長蔣新民出山,幫助農民發展農業。
蔣新民是農業大學畢業的,他當官不行,但搞農業是他的老本行,是一把好手。
《縣委大院》最后4集進度很快,許多劇情和人物交待得比較匆忙,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大結局中,不多的一些畫面展示里,看出光明縣的可喜變化。
光明縣不僅重新擁有了綠水青山,而且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農業種植的集團化和機械化。
農民們都有了事情做,有了錢賺,就連懶漢劉喜,也開始當起了送菜員。
03 導演孔笙為什么選中胡歌飾演“梅曉歌”?
《縣委大院》開播后,有一些觀眾說,胡歌的形象氣質太干凈、太文氣了,就不像是個縣委書記。
大家都知道孔笙導演選演員,眼光一向是很準的,也從來是只重演員與角色的適配度,而不去在意演員是否有名氣。
我覺得,導演選中胡歌來飾演“梅曉歌”,可能恰恰是看中了胡歌身上的“文氣”和“純凈”。
一個人在一個圈子里待久了,不可避免就會被這個圈子的氣息所同化。
而體制內這個圈子,更是有其特殊性,在體制內當領導當久了,身上就會有一種獨特氣質,就是老百姓俗稱的“官氣”。
但梅曉歌身上沒有。
劇中通過梅曉歌的上級、下級和曹立新等人之口,也多次提到過梅曉歌像個書生,不像是個“官”。
正所謂“相由心生”。
正是因為梅曉歌做事情一直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客觀理性,心底無私,一心為民,所以,他的形象氣質看上去才像個書生,而不像縣級領導。
演員胡歌,基本把握住了“梅曉歌”這個人物的特質和精髓,為我們奉獻了一個力行改革、不懼困難、謙遜克己、親民愛民的縣委書記形象。
而且劇情也沒有一直停留在梅曉歌的工作上。
還描繪了梅曉歌的家庭。母親的病,姐夫嫌棄他膽子小不幫忙攬業務,妻子和他長期分居兩地導致沒有孩子,等等。
讓我們認識到,梅曉歌不僅僅是一縣之書記,同時,他也是一個丈夫、兒子和弟弟。
這樣,就讓梅曉歌這個角色形象更加真實生動和豐滿多面。
梅曉歌這樣的縣委書記,是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縣級干部的代表。是老百姓盼望和呼喚的好書記。
希望現實中,像“梅曉歌”這樣文氣、干凈、不像書記的縣委書記,能多一些,再多一些!
(文/第一滴露珠)
關鍵詞: 縣委大院讓呂青山滿頭包的光明縣 為何梅曉歌就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