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元旦檔(2022年12月31日到2023年1月2日),我國電影市場迎來關鍵性的強勁復蘇。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1月2日晚上7點,2023年元旦檔電影總票房突破5億,達到 5.38億元。
元旦檔期票房表現成績如何?
《阿凡達:水之道》憑借突出的視覺效果 走出逆轉曲線,《想見你》依靠熱門IP帶來情懷和浪漫,《絕望主夫》負責營造新年伊始的喜慶氛圍感……這三部影片合計貢獻了近95%的元旦檔票房,頭部效應明顯。
(資料圖)
元旦假期三天,全國影院恢復運營水平達到新高,為市場復蘇提供了基礎。數據顯示,元旦假期三天 全國影業影院 營業總數 都達到 1萬家以上,并且每天的數量都在增多。其中昨天,全國營業影院總數為1萬0657家,是去年2月27號以來 近10個月的新高,營業率高達85%。
北京、西安、天津、鄭州、沈陽、大連等城市《阿凡達:水之道》的元旦檔票房反超了影片首周票房。由于影片已經上映一段時間,出現這種逆轉,一定程度上說明北方、中部、西部等地區恢復速度較快,觀眾在逐步回歸影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介紹,在我國的電影市場當中,元旦檔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檔期。過去,元旦檔有另一個名稱叫賀歲檔,從馮小剛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2012年上映的《泰囧》等等,賀歲檔在中國電影產業化市場化改革的初期,有著非常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但是中國電影票房過百億之后,廣大院線向三四線城市和縣級市不斷下沉,賀歲檔在市場化的檔期意義上就逐漸退出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后來的春節檔。元旦檔這幾年受到關注,也是因為它和清明檔、中秋檔、五一檔有相似性,有三天完整的假期。今年元旦檔的表現和往年、尤其是和疫情之前相比,只是正常的常態。
當然,能有這樣的表現,也說明我們的電影市場開始回歸正常,我們開始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元旦檔相對2022年全年來看相對較好的表現,也為2023年的春節檔起到非常好的熱身效果,提振了市場信心,也讓大家逐漸恢復走進影院看電影的日常習慣。
今年春節檔“神仙打架”?
元旦檔市場表現可喜,讓業內對還有不到三周就將到來的春節檔充滿期待。截至目前,2023年春節檔已有《流浪地球2》、《無名》、《滿江紅》、《熊出沒·伴我“熊芯”》、《深海》等新片確定檔期。
為什么眾多大片扎堆春節檔呢?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解釋說,春節檔是我們整個電影市場檔期當中全年最有保障的一個,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來形容毫不為過,每年最重頭的影片都想擠進春節檔。因為春節假期比較長,觀眾的觀影的周期至少會有半個月,一些頭部影片有可能密鑰還會再延長,所以春節檔也是在市場化意義上最被看重的檔期。
今年已經公布的春節檔影片,相比歷年春節檔陣容也是非常不錯的。《流浪地球2》備受期待。2019年春節檔,孫佳山當時也被邀請去看了《流浪地球》的點映,他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巧妙的呼應,《流浪地球2》接續上了2019年疫情之前正常狀態下的市場環境。
《無名》是一部諜戰影片,主演有梁朝偉,孫佳山對這部電影也非常期待。
至于《滿江紅》,張藝謀這三個字對于中國電影乃至于中國文化意味著什么,已經不言而喻。所以作為頂配出現的前三部影片,就已經足夠了,往年春節檔可能也就有兩部影片能夠算是頂配。
另外,像已經公布的《熊出沒·伴我“熊芯”》、《深海》這兩部動畫電影在春季檔出現也不是偶然,因為動畫電影具有合家歡屬性,經常是一家人帶著孩子去看電影,進去看一場那可能就是5張票。盡管《熊出沒》有一定的爭議,但是“熊出沒”的IP已經徹徹底底的在我國電影當中站穩了自己的位置,甚至在中國電影“走出去”之中也扮演著一定角色。
而《深海》接上了暑期檔的《山海經之再見怪獸》、《新神話·楊戩》等我國動畫電影的接力棒。盡管在故事劇本的編排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但是我們動畫電影的特效制作水平,也就是文化工業的硬實力,在目前這一周期相比疫情之前的《哪咤之魔童降世》又上了一個臺階。
過去三年疫情,中國電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影視行業都一度被列為“特困行業”,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電影這三年在靜默,在原地踏步。這三年,中國電影在文化工業的硬實力、在特效上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
2023年中國電影還會帶來哪些驚喜?
孫佳山表示,2023年在起步階段、至少是第一季度,還會受疫情的影響,很多人還剛剛處于“陽康”的狀態,需要休養身體,所以短時間之內不會恢復高頻次的觀影習慣。但是春節后,經過三四月份,過了五一之后,相信整個電影市場會活躍起來,基本上能夠恢復正常。
另外,今年從目前已有的電影局備案信息當中,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趨勢,在疫情前也逐漸顯現:強化中小成本的現實題材電影,這也是國家大力支持的。
中小成本就意味著不用像過去給大明星天價片酬。比如這次“金雞獎”朱一龍主演的《人生大事》,這種電影的成本不高,但是給像朱一龍、易烊千璽這樣的青年演員鍛煉的機會,讓他們錘煉自己的演技。現實題材就是要實打實,不是擠眉弄眼、搖頭晃腦就能糊弄過去的。
這個趨勢對于調整我們電影行業結構也能起到作用,大家就不用再去追捧大明星天價片酬、虛頭巴腦的特效制作,不如踏踏實實的通過中小成本現實題材來完善我們電影行業的基礎,包括人才隊伍。
第三,我們的文化工業能力,視覺特效的制作水平會越來越高,而且背后是新的電影形態的出現。
去年春節檔的《刺殺小說家》,這部片子其實有2/3以上的鏡頭都是“虛擬拍攝”和“預拍攝”,不是我們過去所熟悉的綠幕前拍攝,而是通過LED巨屏一次拍攝成片,不像過去還要后期剪輯。因此在視覺效果更好的同時,制作成本也大大降低,制作周期大大降低。
這種新形態影片的背后,反映出我國影視領域的硬實力在逐漸提升,這也是今年電影市場的一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