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影視圈,50歲“老阿姨”恨不得接拍青春偶像劇,演傻白甜角色,
而如今,這個現象反了過來!
曾經的四小花旦,趙麗穎開始起了現實題材年代劇,
(資料圖片)
《幸福到萬家》中的何幸福出生農村,當保潔,打拼事業。
《風吹半夏》的故事發生在90年代,女主許半夏經營一家廢鋼回收站,角色和時尚女星格格不入。
楊冪在《謝謝你醫生》中飾演海歸醫生肖硯,
角色人設是一名醫術精湛的女醫生,終日以白大褂示人。
就連熱衷于古裝奇幻、現代愛情偶像劇的迪麗熱巴,也開始拍起了當代、檢察劇《公訴精英》。
可以看出,這些影視資源頂天的一線女星,都在甩開角色的壁壘,嘗試轉型,
這意味著,曾經的那套思路現在已經行不通了,
影視圈寒冬的這幾年,她們已經深刻意識到炒流量、立單身年輕人設成為了圈里最低級的玩兒法。
究其原因,還不是近幾年流量演員嘗盡了影視寒冬的苦頭,而那些不講究流量、只追求實力的戲骨們卻越來越吃香了。
影視寒冬到來前,資本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
多少年了,總是新人勝舊人,流量勝戲骨。
可到了今年,戲骨們的春天,總算是回來了。
從前是“金雞無力百花殘,水漫金鷹雕玉蘭”。
幾大電視電影獎項在過去幾年里因頻頻關照資源咖、流量明星,觸發了眾怒,儼然已經失去了公信力。
今年,有了些許改善。
最起碼,獎項的花落誰家,大體上服眾了。
幾位抱得獎項歸的演員,也令觀眾為之揚眉吐氣了。
84歲的吳彥姝,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她該有的榮耀。
熱依扎在白玉蘭上錯失的視后獎杯,在今年的飛天獎上拿回來了。
四年前被流量花旦占據的金鷹獎視后,今年也還給了殷桃。
排除獎項,看這些年在年輕演員群體中風靡的劇集,也能印證戲骨的“揚眉吐氣”。
在引起追劇全民熱潮的《慶余年》里,陳道明、吳剛、田雨等戲骨的推拉,是不可取代的精彩之處。
《覺醒年代》、《山海情》兩部主旋律劇集獲得年輕人的青睞,更離不開精良制作與戲骨們的精良演繹。
2022初播出的《人世間》更是將“全員老戲骨”當做了宣傳的招牌。
前不久的《底線》也如法炮制了《人世間》的營銷方案,用戲骨陣容刷了一波觀眾緣。
《天下長河》、《大博弈》等劇,也可以稱之為實力戲骨演員們的狂歡。
種種跡象表明,在影視界寒冬未過的時節里,戲骨群體又成了塊寶。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從流量池里挑演員的劇集。
由楊冪與陳偉霆坐鎮的《斛珠夫人》“查無此劇”,激不起討論度。
一度成為收視寶藏的趙麗穎,也曾被質疑撐不起劇。
接連易主的頂流寶座,不再是收視寶藏。
演《傳聞中的陳芊芊》小爆的丁禹兮,發展后勁不足。
演《山河令》爆火的龔俊,未能帶動后續的《你好,火焰藍》。
在影視寒冬的大浪淘沙下,戲骨的優勢終于顯現了出來。
一
過去:流量當道,戲骨蒙塵
在過去,采用流量明星的利好是顯而易見的,他們的人氣、龐大的粉絲團體為收視和票房兜底。
無論口碑如何,在固有印象里,流量明星的存在總能夠提高回本的可能性。
郭敬明的《小時代》,口碑在車底,累計票房卻達17億。
《爵跡2》也印證了流量明星在那時的號召力,網絡上映僅僅6小時,這部電影的票房已經突破3億。
《古劍奇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劇集更是一路摧枯拉朽。
但如此建立起來的高票房、高收視無比之虛。
其一,虛在數據的來源。
資本瞎,被網絡時代的數據干預了創作,但數據是假的,是被粉絲群人為粉飾的。
路人不會控評、不會刷榜,唯有粉絲,會大量涌入制片方的社交賬號底下留言,說盡偶像的好話,制造一片繁榮的假象。
也唯有粉絲才會為了偶像在榜單上的排名鞍前馬后。
如此得來的數據,實際上并不能佐證明星的國民度,充其量只能證明明星的粉絲太狂熱。
而資本往往被這種飯圈的盛景假象所蒙蔽,以至于過度迷信流量。
錯以為,粉絲群體聲勢浩大,等于受眾群體廣。
以為討得明星粉絲的歡心,便可以不再擔憂收視和票房。
然而,真正決定生死存亡的是人數更多的普通觀眾群體。
其二,虛在創作根基薄弱,資本妄想一勞永逸。
唯流量論是一種思維的定型噴霧,以為流量是萬能的,以為粉絲能為收視率和票房買單。
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資本格外迷信流量明星加大IP的模式。
表面上看,這樣的組合省錢省力,有明星粉絲和原著粉絲買單,也不用耗費心力財力打磨劇本。
但事實證明,這種資本眼中的黃金組合未必奏效。
《盜墓筆記》、《武動乾坤》、《風起洛陽》、《有翡》這些集結了大IP和流量明星的劇集未能取得預估之中的火爆,都是證明。
為何如此呢?
因為這個組合看似穩妥,實則是一場豪賭。
流量明星加大IP,甚至流量明星加爛片的組合爆火的例子,不是沒有。
但流量明星并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部劇的爆火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播出的時機、觀眾的取向都能決定一部劇的生死存亡,但往往,這些因素又是玄之又玄的。
說到底,比起主演所持有的人氣和流量,作品的質量才是博取觀眾歡心的關鍵。
質量不行,主演流量再大,IP受眾再廣,也無法撐起收視率。
質量過得去,即便未能爆火,也可以收獲細水長流的口碑。
無法從定式思維里抽身的制作方,試圖一比一復制流量加IP的模式,以期回報。
長此以往,消耗的是觀眾緣和自身的創造力。
影迷為作品著迷,粉絲迷的則是偶像包裝出來的形象。
把這個群體當做受眾,當作創作的目的,結果便是把目光聚焦在了流量演員身上,忽略了劇本的打磨。
失敗的例子不在少數了,但資本被流量這陣風吹迷了眼,懷揣著僥幸心理,頻繁投注。
以為嘗試得多了,總能抓取到幸運。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爛片爛劇橫行。
在這種死局下,戲骨們被意外中傷。
他們,要么為甘心流量明星抬轎。
要么,另尋出路,到直播間里撈回些養老金。
二
如今:撥云見霧,戲骨回春
這樣的局面,到了今日有了緩解。
至少,戲骨們在現實主義題材里占據的江山,小鮮肉們是難以撼動的。
為何會發生這種改變?
原因無他,資本終于嘗試到了急功近利的后果。
最直觀的是不賺,反賠。
影視寒冬顯現之前,流量明星吃香又嘚瑟。
粉絲寵著他,把他抬得很高很高,難免造成自我認知偏差,錯把人氣當本事。
隨著他們的暴雷,資本也自食惡果。
煮熟的鴨子,說飛就飛。
《青簪行》的投資高達5億,打了水漂。
《操場》耗資2億,打了水漂。
再就是,流量沒有從前值錢了。
早在影視寒冬正式到來之前,唯流量論就在市場中得到了反駁。
耗費3.6億,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壘》收不回本。
耗費4億,鹿晗主演的《擇天記》在口碑上翻車。
鹿晗與關曉彤的定情之作《甜蜜暴擊》給了觀眾的眼球一記暴擊。
光是這一位頂流明星的失靈,就可以證明靠流量明星帶動熱度的操作已經過時。
流量明星的號召力早已不復從前。
就拿最早吃到流量紅利的楊冪來說,早年間,她憑一己之力,可以帶火《古劍奇譚》、《翻譯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劇。
她完成對賭協議,從打工人晉升資本的經歷也為人稱道。
但在這一過程中,她不管質量,頻繁接戲。
在偶像劇里打轉,演技套路化且毫無長進。
一切塵埃落定時,她就需要為當初的急功近利買單了。
短時間內,她消散的觀眾緣和靈氣,難以回血。
近期播出的兩部劇就說明了問題。
《謝謝你,醫生》里,她被質疑演技不走心。
而粉絲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愛的二八定律》,也在開播后也無聲無息,遠遠沒有達到出圈的程度。
另一個原因是流量明星的泛濫與貶值。
“流量明星”這個概念剛剛出現在眾人視野的時候,的確很值錢。
能歸屬于這個概念的明星,商業價值與國民度都已經首屈一指。
但在往后的發展里,流量明星的產出周期縮短了,隔兩個月就能產出一部爆劇,一部爆劇動輒產出兩個流量明星。
前兩年還沒陣亡的選秀節目,也帶著不少少男少女入了行。
憂愁的是,流量摸不透,此一時彼一時。
許多明星,不知道怎么突然就火了。
許多明星,不知道怎么突然就涼了。
從粉絲心理上看,市面上的偶像越來越多,也意味著注意力分散,不值得把心力傾注在一個人身上,為其沖代言沖榜。
從觀眾心理上看,流量明星早已經和“演技差,質量低”掛鉤,任用流量的作品給人“爛戲”的刻板印象。
倒不如,看老戲骨飆戲舒心。
無論是頂流的號召力削弱,還是流量明星這個標簽貶值,都指向了一個事實——觀眾硬氣起來了,不那么好糊弄了。
與演技浮皮潦草的流量明星們相比,誠誠懇懇演戲,為觀眾奉上優質影視作品的戲骨們,自然是討喜得多。
明星與普通人的收入差距本已經天差地別,普通人在操勞生計之余,上網沖浪,還要看流量明星糊弄式演戲,躺著把錢賺,怎么不叫鬧心。
誰都不喜歡被糊弄,從流量明星身上得不到的尊重,在老戲骨身上可以得到。
切換到資本的角度,任用老戲骨的好處也顯現了。
影視寒冬,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等待春回大地,而是需要摸清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策略。
提質量,顯然是打出招牌和留住觀眾的前情提要。
與深度劇本適配的,是業務能力抗打的戲骨群體,而非演技淺薄又不得觀眾緣的流量明星。
相比于討好流量明星的粉絲,取悅大眾顯然也是更劃算的買賣。
過去幾年里,資本貪圖短平快,扶持流量明星上位,炮制出爛劇,低估了觀眾的判斷力和重要性。
長久下來,觀眾審美需求的提高,對流量明星的不滿都浮現在了收視率和口碑上。
明白人都知道,普通觀眾的反應比粉絲遞上的榜單更有說服力。
摔了這么多次跟頭,挨了觀眾那么多記耳光,他們終于明白,人氣不是挑選演員的唯一指標。
藝德一再被強調,演技一再被重視。
二者兼得的藝人,還得在戲骨群體里尋覓。
你看,兜兜轉轉,時間給出了答案——管誰紅極一時,最終屹立不倒的還是戲骨。
流量明星瞄準的是時代的風口與契機,戲骨們專注的是戲劇本身。
前者可以得意一時,但依托的東西飄忽不定,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
反倒是戲骨,懷揣著在任意時限都能安身的本領,無論大環境如何,總有一席之地。
就像劉松仁說的那樣:“我不在乎有沒有得獎,也不介意被人拎出來被人比較,反正再過幾年,別人已經不見人影了,但我還在繼續工作,何必在報道里與人爭一日的短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