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小科普:
“長尾效應”是統計學術語,某個現象級的火爆在圖表上會形成一個顯著的“頭部”。
而大流行之后,它所帶來的影響會逐漸延伸成一個長長的“尾巴”。
(相關資料圖)
只要尾巴足夠長,綜合起來甚至能夠超過頭部的總和。
長尾效應可以應用在很多方面,包括影視劇。
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這部電視劇/電影的后勁好強!
電影《流浪地球2》,電視劇《狂飆》,是2023年截止到目前后勁最強的兩部作品。
在全民討論的熱潮下,你要是沒看過,好像都不太合群。
《流浪地球2》的后勁
其實有不少人,是通過網友們的口口相傳,才去“補看”這部電影的。
畢竟前期《流浪地球2》仗著家大業大,宣傳力度不夠,加上一些人有意抹黑,導致部分觀眾并沒有第一時間選擇在春節期間觀看它。
甚至有人在看了槍版之后,才后悔沒去電影院看(友情提醒,傳播槍版是違法行為)。
《流浪地球2》的后勁,從官方授權周邊眾籌的瘋狂程度可見一斑。
眾籌的多少完全是網友自發的行為,原本預備籌措10萬的目標,結果幾分鐘就能漲10萬。
8天后,三款周邊籌到的總資金已經超過1億元!
機器狗“笨笨”在電影里出場并不多,但卻通過寥寥幾個鏡頭刻畫了這只狗子膽小、傻乎乎、愛撒嬌的特征:不敢下水,被幾個人合伙推下去;拌倒其他機器人;被摸頭后眼睛瞇成了米字型。
有小小缺點、充滿人性化的機器狗引起了觀眾們的極大興趣。
除了機器狗笨笨,人工智能MOSS和數字生命卡也有眾多網民投放眾籌金額,眼看金額瘋漲,商家開始呼吁“理性消費”,建議大家看完電影冷靜幾天再買。
這僅是周邊衍生品帶來的長尾效應,更有輿論方面的“升級”。
中核集團、中國石油、中國航天等“國家隊”組團喊話:你們盡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
科幻背后,是大國重工;國家隊的支持,是中國式的浪漫。
為什么大家會如此踴躍的提供技術和設備,因為徐工集團長達半年的免費“陪拍”,收獲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為了試驗片中爆炸損壞車輛的效果,徐工集團使用自家的車子做實驗,結果因為車子質量太好,窗玻璃用錘子砸怎么都砸不碎,制片人龔格爾說:最后是拿叉車撞了半天才裂。
后果是什么呢?是觀眾們都知道,徐工集團的機械質量太棒了。
這樣的宣傳效應,半年陪練值得。
國家隊愿意繼續支持《流浪地球》系列,不僅僅因為這是中國硬核科幻、出于情懷上的支持,更有雙贏的期許:你們在電影行業做文化輸出,我們在強國之路上做堅強后盾。
外骨骼裝甲也是中國企業研制并贊助
票房是電影最直接的收益,周邊的開發,以及后續引爆的各種現象(帶動取景地旅游熱潮),都是屬于“長尾效應”。
還有網友們自發二創的各種體裁作品:
最后獲益的依然是片方本身,他們已經有足夠的底氣,再籌備第三部了。
這是個完美的良性循環,高質量電影獲得觀眾支持、吸引贊助投資,片方有充足資金和群眾基礎,得以繼續輸出高質量電影。
拍攝現場
《流浪地球2》在海外的宣發上映也在同步進行中,打開海外市場讓全世界看到,是這批海外華人努力的意義。
在英國,《流浪地球2》獲得了優異成績,由于首周表現很棒,第二周又增加了排片。
但觀眾群體中國人占了80%,外國人不太能接受看字幕,要像當年成龍那樣打開海外市場,同志們還需努力啊。
《狂飆》的后勁
與《流浪地球2》還在院線不同,電視劇《狂飆》已經收官多日了。
有多少人是受不了全民討論《狂飆》的氛圍,充了VIP去追這部劇的?
熱搜跟不要錢似的拼命上;劇中角色一個接一個的出圈;《孫子兵法》售賣空前火爆;
灣灣人看了《狂飆》想來廣東試試腸粉和豬腳面……
有人建議查一查張頌文,他好像不是演的……
“狂飆”、“高啟強”商標被瘋狂搶注。
劇中高啟強的公司“強盛集團”也不例外,不過由于這個名字非常普通,已經被注冊了各個領域。
其中最有趣的是山東強盛集團,法人代表名為孫紅雷。
該公司法人孫紅雷在1月29日回應意外走紅時還說了一句“我也是賣魚出身”,這些梗已經被網友們玩到飛起。
當然,只是同名巧合而已。
看一遍《狂飆》不夠過癮,有些人已經開始二刷了,邊刷邊挖細節,繼續玩梗。
上一次引發全民討論熱潮的現象級電視劇還是《人民的名義》。由此誕生的各種神圖、表情包,至今還在被網友們調侃把玩。
《狂飆》也誕生了很多神圖。
以前說“大嫂”,大家都會想到徐冬冬,這部劇過后,“大嫂”換成了高葉。
大嫂的衣品也成了女性觀眾的模仿榜樣。某寶已經有同款產品在叫賣了……
《孫子兵法》的封面圖換成了“高啟強同款”:
除了個別角色之外,幾乎所有角色都是鮮活生動的。注重人物細節刻畫,是這部劇的成功之關鍵之一。
這部劇有個讓人很糾結的地方:很少有反派能讓人產生同情與憎惡兩種情緒。
而且劇中不止高啟強一個角色給人這種感覺。殺手陳金默也如是。觀劇過程中,我看到有觀眾留言:“他是個可憐人”,“心疼他”……
但他手里有無數條人命
愛吃棒棒糖的全職殺手,這該死的角色魅力。
過往不少同類型劇,對角色的刻畫是非黑即白(臉譜化),而高啟強的覆滅之路,是從他最底層時期開始著墨,容易讓觀眾代入進去從而產生同理心。
有時候會忽略這是個惡人,以為在看賣魚佬逆襲黑幫老大的爽文。
也能夠理解了,安欣對高啟強的復雜感情——掃黑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狂飆》收官后,觀眾走不出情緒,黃瑤扮演者在直播間本打算就此搞一波人氣,結果被人罵“白眼狼”。
能讓人入戲過深的戲,都是好戲,不怪觀眾從角色上升到演員,要怪就怪他們演得太好了。
但罵黃瑤的人,三觀是不是走偏了?這也是一個引發熱議的點。
《狂飆》的長尾效應,不止于觀眾的熱烈討論,也不止于種草廣東美食,而是不少觀眾將目光投向于導演,期待他能夠再出高質量電視劇,屆時一定捧場。
導演徐紀周回應,有想法出一個《時代三部曲》,類似《狂飆》這樣的故事結構。
有期望拍安欣、李響番外的,也有期望拍大嫂番外的……
現代網絡的便捷,得以讓導演和觀眾直接對話,獲取觀眾們的真實想法,這無疑為創作優質作品提供了很多支持。
至少下一次導演出新作品,一打出名號,就會有無數人捧場:代表作在手、流量不愁。
以及劇中出圈角色的扮演者,也因此得到了資源青睞,口碑水漲船高。
我有理由相信,在沒有更好的影視作品出來之前,這些長尾效應驚人的作品,會一直成為大家的談資,并且在今后成為同類型作品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