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下農田,是一種什么體驗?
光想象那畫面,眼前就飄過一片彈幕——
【資料圖】
“呵呵,有錢人又來體驗生活了”
“我在地里撒把米,雞都干得比他好”
“求求少爺們別再消費普通人了”
畢竟這些年身經百騙,看多了打著自食其力的旗號,過著躺平賺錢的向往式生活的節目。
所以當看見《種地吧》上線的時候,心里咯噔了一下。
種地?怎么種?誰來種?
一定是找群明星擺拍兩下,在農田上做點自娛自樂的小游戲,再回酒店睡大覺吧——
懂自懂!
但,怎么回事……
他們好像真的在干活耶!!
不管刮風下雪,種地一刻不停。
狗刨式開溝,分分鐘掉坑:
半夜通溝渠,瑟瑟發抖:
灰頭土臉灑化肥,手速感人:
主唱的吉他沒白練
看著這嫻熟的種地姿態,全身上下融入農村背景的大泥點子。
一時很難想象,僅僅十幾天前,他們還都是化著精致妝容、向往閃亮舞臺、準備接受生活毒打的天真少年……
弟弟你是真敢說
沒錯!《種地吧》又名“愛豆變形記”,硬核程度放眼內娛絕對是炸裂的存在。
讓10位年輕人耕耘半年,在142畝的土地上播種、灌溉、施肥,體驗從無到有的快樂與收獲。
按照一般國綜套路,“種地”不過是個明星屈尊降貴的幌子,主體內容還是玩玩游戲聊聊天,謳歌美好新生活。
但誰能想到,《種地吧》竟然不來虛的,全是狠活!
打開節目,仿佛看到種田文照進現實,誠意撲面而來。
最(不得不)有誠意的是啥?
嘉賓陣容。
招商時,節目擬邀嘉賓名單里,自帶流量的愛豆排排坐。
飛行嘉賓還包括黃磊、黃渤、謝霆鋒、那英等大咖。
但放心……
他們一個都沒來!!!
畢竟哪個叫得出名字的明星,會有檔期種地半年?
這么重要的活兒,也就只輪得到一批娛樂圈邊緣人。
雖然沒有流量,但經得起“折騰”。
u1s1,感覺有幾個長得還不錯,比“古裝丑男”們能看許多。
誠意還表現在充足的前期準備上。
誰懂?
真的受夠了一群手腳健全的明星們表演炸廚房,浪費糧食到底哪里好笑。
我真的服啦!
而《種地吧》的少年們在上節目前,接受了全方位的培訓。
節目組先后面試了200多人,從中選出30人提前體驗務農生活,和農民們同吃同住同勞作,最后精挑細選出了10位少年。
之后他們還要瘋狂精進技藝,小到廚藝、木工、瓦工,大到急救,還要考取拖拉機、收割機等現代化農具的駕駛執照。
道理我都懂,可為什么連和種田八竿子打不著的視頻剪輯都要學.......?
悟了悟了!
一定是怕這群糊糊們隱居種田半年后,在娛樂圈徹底失去姓名,提前教給他們一堆養活自己的本領吧。
好體貼的節目組,它真的……我哭死!
不過還是建議把文化課也安排上,別再鬧出下面的九漏魚笑話了!
麥家老師:作孽哦!
打開節目,也能感覺到節目組強烈的“求生欲”。
生怕觀眾覺得它“掛羊頭賣狗肉”,一刻都不敢耽擱,直接進入正題——
是的,節目開場七分鐘,少年們就已經開始下地干活了。
而此刻,觀眾甚至連他們的名字都記不住(防爆,是防爆吧!)。
第一個任務:收割上一季成熟的水稻。
聽起來挺簡單的,有手都能做。
糊糊們一開始也都干勁十足,覺得“割這玩意還挺治愈”,挺享受的。
但漸漸地,他們臉上的笑容轉移到了院長的臉上……
一百多畝地的水稻,靠人力收割無異于“隔靴搔癢”。
從白天干到黑夜,整整十一個小時后,少年差點癱在田里。
喝水的手微微顫抖,走起路來像“植物大戰僵尸”。
節目效果是什么東西?根本無心再搞了!
一個個累到靈魂渙散,不知天地為何物。
累成這樣了,成果如何?
對不起,我露出了心疼又缺德的笑容——
這一天的收割進度,只有0.04%。
咱們再四舍五入一下:
居然是零哎~是零哎~!
第一天,這群人身體力行地證明了:人工收割不可行。
于是,第二天他們終于步入現代化,實現工業收割。
雖然大家考取了駕駛執照,但真正下田還是第一次,難免會出錯。
加班加點夜間作業時,因為視線不清,導致收割機撞上了電線桿無法工作。
自責的車主趙一博四處道歉后,選擇在黑黢黢的田地里手動割麥,以彌補效率:
通過這件小事,也可以窺見這群少年的最大優點——有廉恥心。
做錯事了知道補救,生怕拖了團隊的后腿。
遇到事了也都很少出聲抱怨,而是積極分擔團隊工作。
搬運30噸化肥時,大家的體力都已透支,仍咬著牙堅持到底。
不值得提倡,有過勞風險!!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10個人擰成一股繩,干凈向上的少年氣竟然讓節目秒變熱血番。
下雪天通溝渠這段,就把我給看燃了。
為了推進農田排水作業,不耽誤下一輪播種,他們在惡劣的雨雪天中一次次下到水渠,清理垃圾。
冰冷的污水灌進了褲子里,手指凍得幾乎無法動彈。
甚至麻木到感覺不到冷,只有嵌入骨頭的痛覺:
但仍然互相鼓勁兒,哆哆嗦嗦地把一天的活干完了。
一天的勞作終于結束,已經凍到沒什么知覺、累到蓬頭垢面的少年們,對著鏡頭爆發出了歡呼,充滿了生命力。
如果這是一部電影的話,到這里就該劃上漂亮又勵志的句號了。
畢竟,熱血漫里也都是這么來的……
但老大哥李耕耘的一句話把所有人拉回現實——
你以為這是拍電影呢?
耕耘哥,把種地刻進DNA里的男人
是的,《種地吧》不是電影,甚至不像一檔常見的綜藝——
熱血不代表勝利,努力不一定有結果。
歡呼完了,第二天還得繼續通渠。
節目里的農耕生活,除了斗志昂揚的片段,更多的是一天天的重復勞作,以及被天氣左右、充滿意外性的“靠天吃飯”。
救...換成我已經崩潰十幾次了
不用字幕旁白上價值,務農的艱辛、糧食的珍貴,就已盡在不言中。
印象深刻的一個細節:少年們坐在田埂邊啃玉米。
有人開玩笑說趙一博浪費糧食。
趙一博瞬間警鈴大作:這么大的罪名,怎么安我頭上?!
你看,在親手勞作之后,浪費糧食的可恥才真正刻進每個人的心。
看著少年們由表及里的改變,你會發現,這才是真正的“變形記”。
不只是從城市生活到鄉村生活、從清秀潮男到不修邊幅糙漢的粗暴轉變,而是將心靈系在這片土地上,對世界有了更真誠樸素的認知。
有意思的是,除了這群糊糊們被打造成硬核農耕型藝人,節目還開創了一種很新的飛行嘉賓:
聊聊天、談談心之后,還得負責“家電下鄉送溫暖”,被大薅一筆。
畢竟,種地少年們的生活條件著實有點艱苦。
就住在田邊的一個破屋里,地板沒有,家具欠缺。
睡的床搖搖欲墜,每動一下都是安全隱患:
節目組做個人,給他們換個床吧
此情此景,看得飛行嘉賓們有些心疼。
張紹剛、麥家來了,為少年們置辦了空調、洗衣機、電火鍋。
龔俊、龐博、志勝來了,烘干機、加濕器、吸塵器……都在安排的路上了!
院長終于破譯了飛行嘉賓這個稱呼的真正內涵:
專業空投物資,可不就是“飛行嘉賓”嗎?!
當然,《種地吧》除了有真誠和苦干,缺點也很明顯。
比如,飛行嘉賓不在的時候,搞笑的節目效果幾乎不存在。
隨便拉進度條,看到的都是一群人埋頭苦干,連話都說不了幾句。
剪輯和后期也相當勸退。
比如第一期,放大了許多少年與村民之間沒必要的矛盾沖突,干活內容也比較單調。
節目組不會以為我們只愛看這個吧?
還不如少年們自己在平臺傳的vlog:裝修房子、養羊、種花、建大棚,滿滿的干貨和趣味。
有人還會用延時攝影記錄植物的成長。
請把這些“真·種田文”加到正片里好么!!
除了不摻水的勞作,我們同樣愛看這些治愈的小美好——
晚上割麥時,遠方突然綻放一片片煙花。
少年們短暫停下手里的工作,注視著閃亮的天際,贊嘆頻頻。
這份突如其來的美麗似乎是對他們勤勞汗水的褒獎,在無形中撫慰了疲憊的身心。
也正因為經歷過苦和累,此刻的煙花才顯得尤為美麗。
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勞作使少年們投入到真實的生活里,我們也借由他們的眼睛感受到了被忽視的吉光片羽。
是一草一木的芬芳,是萬物生長的氣息,是一束煙花升起又落下的美麗。
從生活中醞釀的美好,才能感染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