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 | 亦鳴
(相關資料圖)
一首《烏梅子醬》,讓李榮浩再次引發了“審美爭議”。
李榮浩上一次引發“審美爭議”是在2019年,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導師的他,在微博上發表言論稱 “音樂沒有好壞之分,只分喜歡或不喜歡”。
圍繞《烏梅子醬》所引發的種種爭議,實際上沒有脫離上一次爭論的范疇,不同的是,相關爭論過去更多是主流歌曲和網絡歌曲之爭,如今,討論集中到當紅歌手和樂隊身上。
當主流歌手們開始“擁抱”短視頻,爭議也就不可避免了,但爭議背后的現實,要比“烏梅子醬”這四個字復雜得多。
《烏梅子醬》引發“審美爭議”
2月23日,“丁太升說烏梅子醬俗不可耐”登上了熱搜榜第一,這讓原本熱度就居高不下的“烏梅子醬”熱到極點。
《烏梅子醬》是李榮浩新專輯《縱橫四海》里的一首歌曲,單曲發布于去年12月,當時并沒有在輿論場里引發太大的反響。
在被丁太升怒批之前,《烏梅子醬》已經火了十幾天了。早在2月13日,《烏梅子醬》便已經在QQ音樂上霸占了熱歌榜、飆升榜、流行指數榜和MV榜第一。
這或許跟抖音和小紅書上的發酵有關。
“情人節”把《烏梅子醬》的熱度發酵到了極致。在抖音上,熱門博主們接力翻唱《烏梅子醬》;在小紅書上,“你淺淺的微笑就像烏梅子醬”成了寶子們的接頭暗語;在微博上,“烏梅子醬”上了熱搜。
隨后,《烏梅子醬》遭到了丁太升的批評,在他個人發布的視頻中,丁太升稱“烏梅子醬俗不可耐”,并稱李榮浩這這首歌是為了迎合小鎮青年、初中畢業的文藝骨干和打工者。”
圍繞著相關話題,樂評人們也在微博上發表各自的觀點。愛地人認為“一個成熟的音樂市場,就應該有不同的分類,各取所需。”光榮認為“結合李榮浩這幾年的音樂呈現狀態來看,這首歌沒有那么好,尤其沒有李榮浩早期作品那么好,但也沒有一些人批的那么不堪。”
而耳帝的一條未提及作品的微博則評論說:“我們常覺得一件作品土,主要是因為它不真誠。相反,如果一件事物土得很真誠,我們反而就不會覺其土,而會稱之為天然或者藝術。”
這種爭議實際上由來已久,只不過,隨著主流藝人開始“下沉”,聽眾也變得更加糾結。
從告五人到李榮浩,聽眾很糾結
情人節當天,在《烏梅子醬》抖音刷屏的同時,告五人也發布了自己的新專輯《帶你飛》。
專輯一發布就惡評如潮,豆瓣至今沒有開分。與李榮浩所受到的批評相仿,告五人也被批評迎合短視頻用戶,“抖化、俗化、幼稚化。”
而實際上,告五人的走紅,跟短視頻有著很大關系,他們的歌曲《唯一》、《愛人錯過》和《給你一瓶魔法藥水》都是“抖音熱曲”,《給你一瓶魔法藥水》更是出自抖音企劃。
也有不同的聲音,樂評人王碩就認為《帶你飛》這張專輯“不夠抖音”。
無論是“抖化”還是“不夠抖音”,都折射出了這樣一個現象:短視頻讓大家糾結。
這種“糾結”,因為李榮浩這樣的一線歌手和告五人這樣的樂隊加入而更加突出,甚至有業內提出疑問:“為什么連李榮浩這個級別的藝人也要迎合短視頻用戶?”
“迎合”無從說起,創作者的“真實動機”無法證明,“疑問”更多來自于媒介變化所帶來的觀念沖擊。做一張好唱片然后賣出去的時代,結果往往取決于唱片公司專業人才對于市場的精準預測,而他們能預測的市場充其量也就百萬量級——21世紀之后,唱片能賣出10萬張就可以慶功了。
傳統唱片業所面對的市場跟互聯網上能連接到的數以億計的人群無法相提并論,而且,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媒介,像短視頻這樣能夠讓音樂跟大眾之間完成快速連接。
互聯網還不那么普及的時候,主流藝人和網絡歌手之間有著鮮明的分界線,市場也不相同,互不打擾,但如今,隨著互聯網一統市場,這條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最終,各方的立場趨于一致:“不通過短視頻宣發,歌曲就火不了。”
主流藝人在短視頻里“內卷”
最近火的歌,不只是《烏梅子醬》,還有容祖兒的《就讓這大雨全都落下》和趙雷的《我記得》。這些歌曲的熱度,都跟短視頻有關。
一個有趣的趨勢是,早些年的短視頻熱歌,演唱者都是陌生的網名,但近兩年來,熟悉的名字越來越多。比如前年廣為傳唱的《這世界那么多人》(莫文蔚)和去年火了一整年的《孤勇者》(陳奕迅)。
《孤勇者》同樣遭到一些聽眾的吐槽,“不如陳奕迅之前的作品”,這種吐槽幾乎是每一首短視頻熱歌的“宿命”:“偏見”也好,“迎合”也罷,互聯網傳播的特點決定了任何平臺上走紅的歌曲,都不免會帶有相應的平臺屬性。
但主流歌手們還是不得不在短視頻里“內卷”,畢竟,互聯網用戶的時間都花在了短視頻上,“時間”意味著注意力,宣發的目的也無非就是獲取用戶的注意力。
專業歌手和團隊入駐短視頻的趨勢,早就開始了。尤其是2020年,線下娛樂的停擺,讓音樂公司和藝人們不得不學會擁抱短視頻,陳奕迅先后兩次在抖音上舉辦線上直播。
主流藝人入場正在改變短視頻生態,有業內人士對新觀說,短視頻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宣發成本也越來越高,資源正在向大團隊傾斜,小歌手不像過去那么容易冒尖了。“早些年,在短視頻平臺上推火一首歌只用幾萬塊,現在幾十萬只能打個水漂。”
大團隊也有壓力,專業藝人作品制作成本相對較高,如果宣發無果,損失也會相對較大。近期發了新歌的知名藝人,不少都在做短視頻宣發,但最終火的歌曲卻還是去年的幾首。
問題在于,一位音樂公司從業者告訴新觀,除了短視頻,也確實沒什么更有效的宣發渠道了。最終,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無奈的現實:留給“詩與遠方”的余地越來越小了。
-全文完-
關鍵詞: 從告五人到李榮浩 讓我們糾結的只是烏梅子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