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女主,眼前閃過一張張面孔。
或于古代宮闈明爭暗斗,或于現代職場熠熠發光。
但,你見過這樣返璞歸真的大女主嗎?
(資料圖片)
一個人穿越沙漠,遭遇沙塵暴,掉入深壑……歷經艱險之后,被“摧殘”得不像樣。
給任姐遞水+10086
過程中,還少不了“吃吃喝喝”。
捏鼻喝下不知名黃色液體,“一飲而盡”后,差點干嘔……
喝的什么?懂的都懂。
再一睜眼,螞蟻在手上爬行。
她不慌不亂,反而淡定捏起,塞入嘴里。
貝爺說的“雞肉味,嘎嘣脆”,不過如此。
沒有華麗衣裝,沒有狗血情節,更沒有翻云覆雨的浮夸人設。
《荒原》里這位大女主,靠著干裂的嘴唇、蹣跚的腳步、藏著火光的眼神,征服了我。
她一個人撐起了一場冒險。
前幾天,院長觀影團做了一場超前點映。觀影結束后,大家的踴躍發言帶來不少驚喜。
有表示全程揪著一顆心的,有被角色的生命力震撼的。
也有人現場想給飾演者任素汐送水,最好再涂點潤唇膏……
坦白說,《荒原》不是一部無懈可擊的電影。
它成本小,實驗氣質強,算是一次獨特的類型片嘗試。
但,電影中這個極具冒險精神和韌性的女性形象卻著實鮮見。
從一出場,她就如同一顆不回頭的子彈,生猛且珍貴。
《荒原》的故事簡單純粹:
一對兄妹——叢林(任素汐 飾)叢來(李晨?飾),一道前往沙漠,進行“尋人之旅”。
十年前,他們的父親在這里失蹤,杳無音訊。
十年間,叢林始終未放棄尋找父親的信息或是尸骨,只為了給自己一個答案。
但一場沙暴來襲,將兄妹倆的命運推向絕境。
叢來因負傷無法前行。他讓叢林繼續往前走,尋找營地,再回去救他。
分配物資后,叢林擁有的食物與水儲備只夠她徒步四天。
這場生死競速,一開始就被寫下了時限。
說是四天,真的就能保證有去有回?
事實證明,在大自然面前,所有的未雨綢繆都抵不過飛來橫禍。
比如,最重要的水。
叢林每天精打細算地計算水量,到了第三天,已經所剩無幾。
沒想到,第四天早上醒來,當頭一棒——
水袋被沙漠跳鼠咬破,最后的水源就這么流出、蒸發完了。
甚至,一時的幸運也會讓人掉以輕心,從而跌入更大的災難。
叢林意外找到一輛房車。
雖然車已被廢棄,也沒裝什么物資,但至少提供了一個牢固的棲身之所,能讓她睡一晚安穩覺。
沒想到,房車卻意外失火,差點把她送走……
當然,比起突如其來的意外,永恒存在的荒原才是叢林最大的博弈對象。
白天,烈日曝曬,風沙呼嘯。
似乎每分每秒,身上的水分都在被蒸發。
將人“烤”至形容枯槁,皮膚也吹得粗糲無比。
拖著日漸疲憊的身軀在荒漠中徒步,走十步相當于我們平常走五十步。
夜晚,則是沉郁、深不可測的黑暗。
叢林睡覺時只能在荒原中支起一個簡陋的小篷,點起一堆篝火。
偶爾能聽到遠遠傳來的動物啼嚎聲,隨時被驚醒。
展現人與自然關系的遠景鏡頭大量出現,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人類的渺小。
仿佛被世界拋棄,如大漠中的一粒細沙。
不論是沙漠之壯美,還是環境之殘酷,這些鏡頭完全從叢林的主觀視角出發。
于是,整個沙漠求生之旅,我似乎和叢林形成了“命運共同體”。
與她共同跋涉,感她所感,痛她所痛。
最強烈的感受就是渴。
隨著水量告罄,叢林能攝入的水分越來越少,不得已時甚至只能喝尿。
極度缺水的狀態下,臉部開始干燥蛻皮,嘴唇也漸漸龜裂。
到最后,剝落的嘴皮都在風中搖曳了......
看著看著,院長的喉嚨深處似乎都在冒煙,忍不住數次吞咽口水。
還有讓人倒吸一口涼氣的痛覺。
叢林不慎從高處跌落,小腿被撕扯出一道巨大的傷口,骨肉若隱若現。
絞心的疼痛如潮水般一遍遍淹沒叢林,痛到精神幾乎麻木。
她扯著喉嚨發出嘶啞的低吟,影廳里也同步傳出“嘶”聲一片……
更深處的,還有情緒持續被調動所帶來的精神共感——
艱難跋涉幾天后,叢林的眼前赫然出現一片綠洲。
為確認不是夢境,她特地用望遠鏡確認了幾遍,而后才大步奔向綠洲,朝著希望前進。
這份無與倫比的奇跡也讓我忍不住動容驚呼,在心里默默喊了句:沖?。?/p>
眼看著叢林跑到湖泊前,肆意倒向水面。
下一秒——
皮膚觸及的沙石,將她拉回現實。
原來綠洲并不存在。
一路走來的精神壓力,終于在幻境破碎這一刻到達峰值,只剩絕望。
而我也只能在此時,與她一同啞然失聲……
影片沒有上帝視角,有的只是置身于荒原的孤立無援,不知何去何從。
眼前只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走出來,活下去。
顧不上姿態與體面,也徹底遺忘自己的社會屬性。
叢林用盡一切辦法求生,只為了多活一天是一天。
多次沙漠徒步經驗,讓她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于是,我們能看到她利用植物,在沙漠中“產水”。
雖然不多,但都是決定生死的生命之源。
叢林還教了觀眾不少求生小竅門。
她脖子上的一條絲巾,不是用來當裝飾物的。
能夠扯一段下來當路標,也能放大求救信號:
更讓我意外的是,衛生巾也發揮出了多種妙用。
不僅能用來當鞋墊,減輕足部壓力,還能止血、包扎傷口。
真·居家必備,出行伴侶!
除了求生技能,走下去更需要堅定的求生意志。
叢林的求生之路,開局就是逆風局,面臨著精神與生理的雙重考驗。
一路上,她擔心著哥哥的狀態。
她曾經在荒原中失去了父親,怎能再失去一個至親?
這種執念具象成她手中的對講機,緊握在手中不放,再難也要把它找回來。
徒步第三天,她通過一支視頻留言得知哥哥將生機讓給了自己。
叢林的身體反應先于思考,立即忽略腿部的傷勢,迅速折返。
很快,痛苦與愧疚,害怕失去親人的恐懼涌上心頭,她邊走邊開始哭嚎。
但哥哥“不要折返,沒有任何意義”的忠告最終喚醒了她的理智。
她像個孩子般坐在沙漠上大哭,悲痛之中,毅然喝下了哥哥的那份水。
這段情緒轉變看似很“大”,實則細微到位。
極限狀態下,肩負家人期望的責任感與原始本能的求生意志,涌涌而出。
最終,她戰勝了所有的不理智與情緒化,決定繼續前行。
叢林這段內心的自我博弈,能看出她完全是一個人在戰斗。
影片沒有多余的情緒內耗,多余的人物關系,更沒有層層反轉的劇情刺激。
圍繞著叢林這個角色,帶著“走出來、活下去”這個明確目標,講述了一個簡單卻情緒豐沛的故事。
觀眾的注意力完全被主角的命運牢牢抓住,隨時都在經歷命懸一線的驚心,小成本看出了災難大片的觀感。
更令我動容地是,《荒原》中的“女性冒險”元素并不是一個討巧的噱頭。
洋溢的生命力始終圍繞著女性展開,能窺見獨屬女性的柔軟與堅毅。
荒原之上,時有尸骨出現。
面對死亡,叢林在內心完成了一場場儀式。
比如一只瘦骨嶙峋的羚羊。
叢林蹲下身靜靜注視羚羊,還給羚羊拍了遺照,微微鞠躬。
此刻,人類與羚羊,在大自然面前似乎都同樣渺小、平等。
甚至,還有遇難者的尸體。
日復一日的風沙侵蝕了他的面容,隱去了他的身份。
好在叢林確認了他的存在。
為死者立了個小墓碑,并將他的日記帶在身上。
或許,叢林尋找父親的執念也是如此,想要確認與“延續”父親的存在。
這些舉動看似閑筆,看的時候沒太大觸動。
院長甚至還在內心犯嘀咕:為什么要在求生時做這種沒有“性價比”的事情呢?
回過頭來,才發現這些細節的妙處。
在本該硬核的求生故事里,注入了一絲細膩的人文關懷。
表現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完整了這個倔強、質樸又善良的女性形象。
任素汐的“狠人”演技,也讓叢林這個角色更令人信服。
狠,首先體現在外形。
每徒步一天,感覺任素汐就老了十歲,真·毀容式演技。
臉部漸漸被曬至斑駁,細小的傷口遍布皮膚,頭發里也灌滿了沙塵。
如她所說,就像是一條狼狽的流浪狗。
狠,更在于內在表達。
這個角色幾乎沒什么臺詞,但全程都在與大自然對戲。
被極端環境所包圍,使得她從眼神到肢體表達,全身上下都是戲。
雖然吃不好睡不好,但叢林的雙眼時常掠過神采,閃爍著她的堅毅與不屈的求生意志:
但是在徒步后期,她的眼里逐漸失去高光。
渾濁的風沙將她的雙眼籠罩,生命像沙漏般一點點流失,甚至能在其中看到一股“死氣”。
更明顯的一個細節還在于步伐的變化,通過演技讓我感受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
第一天叢林腳步堅定,筆直向前,似乎沒有任何障礙。
隨著身體變虛弱,逆風的存在感凸顯了出來。
能感受到她每走兩步都要被風往后推一步。
受傷之后,她的步伐更加沉重且疼痛。
似乎被灌了鉛般,每一腳都深深扎進沙中,像一具行尸走肉。
演技真實到讓人懷疑,任素汐是不是真就這么累?
畢竟,電影在真實的取景地拍攝,戈壁荒漠有助于任素汐對角色的理解。
置身于荒原,已經不存在“體驗派”演技這個說法。
沙漠就是她的體驗。生理反應與心態變化,全出自真情實感。
作為一部實驗性質的作品,《荒原》的觀感注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有人為叢林的經歷深深共情,也一定會有人覺得有距離感:
誠然,電影仍有缺點和改進之處,敘事上還有許多能夠發揮的空間。
但值得肯定的是,它踏出了國產電影內容創新的一步。
很高興能在當下的市場環境里看到這樣有個性、小而美的作品,看到作者性的審美表達,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大片轟炸。
即使不完美,也值得鼓勵。
更重要的是,《荒原》通過勇敢嘗試告訴我們——
拍“女性故事”可以徹底告別性緣關系,只關乎于個體存在。
都市女性來到一片蠻荒之地。
回歸自然后,她身上的社會屬性逐漸剝離,只剩下最純粹的“生命本能”。
院長并不想用“英雄”來形容她,她只是作為人,將這份本能發揮到了極致——
一切為了活,為了“活著”拼盡一切。
觀眾也許不會擁有同樣的冒險經歷(最好別有),但見證這段冒險,也是一次與自己對話的獨特體驗。
荒原之旅充滿了孤獨與掙扎,如同所有的人生困境。
但當天地之間只剩下自己面對自己,或許,我們才能更清晰地辨認、接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