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律師電影最近有點猛,《正義回廊》和《毒舌律師》強勢霸榜了豆瓣口碑熱度榜TOP2。
去年,《正義回廊》以超4000萬票房成為中國香港影史上票房最高三級片;現下,由黃子華主演的《毒舌律師》在上映后迅速沖破一億票房大關,刷新了中國香港影史上華語電影的票房紀錄。
前者由于題材限制無法在內地上映,后者在內地上映時,受到了審片政策、文化差異等影響,在內地票房的表現不如本土搶眼,但是好在依舊以口碑制勝,并在上映首周沖破了9000萬票房大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諸多內地觀眾在看完影片后都表示,找回了早年看港產律師電影的酣暢感。
喜歡看港片的觀眾一定知曉,早年TVB最拿手的就是職業片,尤其是在90年代,TVB打造了律師題材作品的黃金時代,像《壹號皇庭》《怒火街頭》《律政新人王》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
在此,我們也以《毒舌律師》和《正義回廊》作為切入試圖探討,我們為什么會這么喜歡港產律師電影?
專業的庭辯戲是激活市場的關鍵
所謂的律師電影,主要是指以法律案件為背景,將大量戲劇矛盾都集中在“法庭”這個場景的影視作品。
現實生活中,普通老百姓很少有機會能親眼見證法庭審判的過程,所以從題材上來說,律師電影在市場上具備天然的吸引力。只是礙于客觀原因,內地律師電影拍攝的庭審過程,基本上只能在法官的引導下輪流念法條。
但中國香港基于英美法系的法律要求,允許出現律師、法官、警察、陪審團、證人等涉及司法程序的相關人物。在影視內容創作上,庭審中的對抗性辯論和陪審員制度就會使法庭成為一個充滿戲劇張力的舞臺,港產律師電影得以出彩。
《毒舌律師》的高潮部分,就是黃子華飾演的律師林涼水幫助被告曾潔兒翻案的過程。
此前,林涼水在接手“虐童案”時,因為過于相信被害兒童的父親鐘京頤,也就是曾潔兒的男朋友兼此案的人證,導致第一次庭審敗訴,蒙冤的曾潔兒鋃鐺入獄。
事后林涼水一直努力地為當事人上訴翻案,在電影最后的法庭舌戰中完成絕地反殺。在這場全片最高能的群像戲里,林涼水面對的,是坐在觀眾席上權勢滔天的富家女鐘念華,以及她身邊原本秉持正義初心,卻又甘愿匐于權貴腳下的家族律師團。
無法正面開杠權貴,那就用毒舌炮轟“以毒攻毒”。挑撥情緒、詐證誘供、曉之以情是林涼水庭辯的三板斧,一系列金句狂飆直擊陪審團的腦門:
“以前,人人都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今時今日,人人都改口了,說法律面前三六九等。我就要看看,今天誰高人一等!”
“今天,這里,everything is wrong!(所有事情都不該這樣)”
我們探討的另一部作品《正義回廊》,是去年表現極佳的港片,改編自2013年轟動中國香港的“逆子弒親案”。
全片最抓人的戲眼也是集中在庭審環節部分,來自第一被告張顯宗、第二被告唐文奇以及辯訴律師三方的精彩對決。尤其是對第二被告的判決成為了本片最大的懸念,他每一步邏輯縝密的自證都左右著陪審團的意見。
當然,精彩的庭辯戲也依托于港產律師電影在類型題材創作上的專業度。
我們往往能在港產律師電影中,看到辯護律師用復雜的專業術語,強大的邏輯思維,以及能言善辯的表達能力在庭審過程中扭轉乾坤,甚至可以讓一名專業的律師學習到一些執業技巧和法學價值觀。
《毒舌律師》中,林涼水最后的制勝秘訣就是他獨特的辯護角度和大膽的辯護技巧,當然,還有他身為一名律師的職業敏銳度。即使是身處囫圇之中,他都能靠“天使玩偶”這一小到令人幾乎忽視的細節扭轉局勢,讓他在揭穿證人做偽證的同時,也贏得陪審團的情感共鳴。
《毒舌律師》全片,超四分之三的情節都在圍繞“林涼水打虐童案”的主線劇情展開,反觀內地律師電影往往都是打著職業的噱頭上演家庭倫理大戲。
當然,這并不是說律師電影一定不能牽扯感情戲,港產律師電影這一點就糅合得很好:可以允許主角有情感線,但全片的高光部分一定都是圍繞庭辯戲展開。
由此可見,港產律師電影基本都是嚴格遵循現實社會的審判程序與法律條款,用一起案件串聯始終,把法庭審判中原被告雙方及其律師間的頭腦較量為重點表現對象,以此用影視作品的力量,讓觀眾了解到程序正義和法律意義。
關注底層社會的敘事母題
如果說精彩的庭辯戲點燃的是觀眾的“爽點”,那么案件背后的人文關懷則是擊中了觀眾的情緒共鳴。
《毒舌律師》和《正義回廊》里都出現過一句臺詞,當然《毒舌律師》在內地上映時刪掉了這句話,“法律面前,窮人含撚。”
這句話諷刺的意思是,法律面前,窮人的命不是命。這并非是戲劇化的表現手法,而是現實生活中,這個城市乃至世界真實的瘡疤。
《正義回廊》中的兩位被告,一位是欠債累累極度仇視原生家庭的張顯宗,一位是天生智商低下從小備受欺凌的唐文奇,從某種程度而言,他們都是游走在社會底層的人群。
不同于張顯宗明確的犯罪事實,唐文奇是否參與犯罪是個謎團。但在唐文奇被警方緝拿的41個小時內卻遭受了慘無人道的精神折磨,以至于他痛苦地推翻了此前“沒有殺人”的自辨,好在有游律師一直敏銳抓住漏洞據理力爭。
正如片中所說,“冤獄比放過一個有罪的人更不公義。”
《毒舌律師》的庭審核心,也同樣圍繞著這句臺詞展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履新,把單親媽媽和豪門夫婦的對抗,升級成了庶民不畏強權的斗爭。
一個有意思的設定是,無論是單親媽媽曾潔兒,還是辯護律師林涼水等人,他們的身份階層都代表了“庶民”,另一方的鐘家人,甚至是辯護律師金遠山,都是圈子里聞名的權貴代表。
林涼水的勝訴,是庶民精神的勝利,更是港產律師電影的價值旨歸,在于為中國香港法治氣象留下精神拓印,傳遞為底層人群發聲的情緒價值。
律師電影中的“正義”,就好比武俠片中的“俠義”,它們都有著對“公理”和“道義”執著的追求,或許在當下這個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難免有些理想主義,但黑暗叢林中,螞蟻也有捍衛公正的生存之道。
為現實創作集體肖像的意核
這些律師電影的寫實主義,也揭示出了中國香港法律制度下的“分歧”。
一方面,是對法律從業者的現實刻畫。
以《毒舌律師》為例,林涼水的人物底色是悲涼的。他做了十年法官、二十年律師,在前半生的平庸宿命中,他悟出了“不捧權貴臭腳就難以升遷”的現實之殤。以至于他產生了對整個司法系統制度的存疑,產生了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正義動搖。
所以在影片開端,他對“庶民”的案子嗤之以鼻,行事作風吊兒郎當的。窮人為什么打官司難?是因為沒有人愿意給窮人打官司,司法制度的傾斜,瓦解了本該代表絕對正義的聯盟。
另一方面,是情感與法律的博弈。
“天理”、“國法”、“人情”,均是審視世人行為的準則,但三者之間的序列,又該怎么排?律師電影里,大多將“人情”與“國法”并置,有時甚至超越“國法”,使得整個庭審過程增添了悲情的底蘊。
《正義回廊》中,陪審團對兩位被告的悲慘遭遇感懷落淚,也因此影響了最終審判;更具代表性的,是中國香港律師電影的“開山之作”,《法外情》在最終的庭審環節里,重要人證甚至當庭做了偽證。
從法律層面來說,這屬于違法行為,但從人情層面來說,卻是一種救贖。
仔細揣摩,這些看似“分歧”的情節設定其實是對現實社會的還原與思考,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存在絕對的正義?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又是否真的適用于成年人的世界?港產律師電影的現實意義,就是將這類爭議拋出去供觀眾探討。
港產律師電影之所以大受歡迎,大抵是因為它在劇作上真實還原并著重表現了整個庭審環節的過程,又融合了中國傳統斷案類戲劇與文學中“立法依情理”的精神底色。
衡量一部律師電影合格的標準,除了內容是否貼合實際、庭審環節是否專業外,還在于能否引起觀眾在戲外對法律的思考。
從這個標準來看,港產律師電影確實夠著了合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