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秋走了。
我想直到現在,仍有很多喜歡她的影迷,仍沉浸于悲傷之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昨天(3月4日),有多少網友又重新翻看了62年前上映的老電影《劉三姐》?
又有多少歌迷再次唱起了《劉三姐》中那些經典的插曲?
黃婉秋,是幾代影迷歌迷的共同記憶。
她在電影《劉三姐》中所留下的美好形象,使我們覺得,她應該永遠美麗、健康、年輕。
卻沒想到,她走得太突然了。
2023年3月4日凌晨3時16分,黃婉秋因患重癥經搶救無效而病逝,享年80歲。
我記得去年,也就是2022年,79歲的黃婉秋還奔走在宣傳《遇見劉三姐》的第一線。她在采訪時表示:只要我還有心力,即便老了上不了臺了,也會繼續盡心出力將“劉三姐”的文化傳承下去。
出現在電視上的她,盡管面容有些憔悴,但眼神中依然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和要將“劉三姐”文化發揚光大的決心。
她的氣質,也那么優雅,談吐也十分大方。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她應該更加長壽才對。
然而她卻在剛過完80歲生日后不久,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眾多網友在聽到這個消息,都表達了自己的痛惜之情。
雅清也在第一時間,通過老照片重溫的方式,和大家一同來回憶和紀念這位老藝術家。
但在沉痛之余,雅清也覺得有些話不吐不快。
因為在網上,關于黃婉秋,其實是存在一些爭議的。
而今天,我覺得是時候將這些所謂的爭議,認真梳理一下了。
爭議一:黃婉秋搶了傅錦華的風頭?
上個世紀60年代,是年輕貌美的女明星紛紛崛起的年代。
從《神秘的旅伴》中走出的王曉棠,從《青春之歌》中走出的謝芳,從《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中走出的金迪,在《五朵金花》中展現純真笑靨的楊麗坤。
以及因出演《劉三姐》而蜚聲中外的黃婉秋。
她們全都憑借靚麗的顏值,和動人的表演,在銀幕上留下了一個個閃光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成為了廣大影迷心中無可替代的電影明星。
有人光彩奪目,自然也有人倍感失落。
比如在坊間,就一直流傳著“黃婉秋搶了傅錦華風頭”的說法。
我想,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個電影《劉三姐》開拍之初,女主角劉三姐的扮演者,是廣西彩調劇團的傅錦華,而并非來自桂林桂劇團的黃婉秋。
二是電影《劉三姐》上映后,萬人空巷,一票難求。不僅在國內觀者如潮,就連在國外,也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劉三姐”這個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
然而實際上,完成“劉三姐”這個人物形象的演員,一共有三個。一個是出鏡的黃婉秋,一個是幕后擔任配唱的傅錦華,還有一個是為劉三姐擔任配音的張桂蘭。
可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日后媒體重點宣傳的演員,的確是黃婉秋,卻對傅錦華和張桂蘭,鮮少提及。
這多少會有“厚此薄彼”之嫌。
不過這能怪黃婉秋嗎?
不能。
她幾乎是在非常意外的情況下,才擔當了電影《劉三姐》女主角的重任。
話說1960年,長影廠導演蘇里為電影《劉三姐》選擇女主角時,他其實先考慮了本廠的新晉花旦金迪,然而金迪當時懷孕了,所以難以承受高強度的拍攝任務。
后來蘇里還考慮過因出演《柳堡的故事》而走紅的陶玉玲,也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未能如愿。
最終,蘇里是在廣西舉辦的“《劉三姐》大匯演”中,發現了三位不錯的演員,分別是廣西彩調劇團的傅錦華、廣西桂劇團的尹羲和廣西話劇團的黃小曼,作為在電影《劉三姐》中扮演女主角的候選人。
經過反復篩選,傅錦華因又能唱又能演而被確定為“劉三姐”的扮演者。可是樣片拍出來,有的領導卻認為傅錦華唱是唱得好,但就是不太上鏡。所以一句話,就把傅錦華給“否”了。
這時蘇里也想過讓剛剛演完《五朵金花》而大紅特紅的楊麗坤來出演“劉三姐”,單從形象而言,肯定過關。而且楊麗坤是舞蹈演員出身,也能為“劉三姐”這個壯族姑娘增添別樣的風情。
可這個建議卻遭到了廣西方面的反對。因為楊麗坤是云南的演員,而《劉三姐》是廣西想打造的一個文化品牌,所以還是應該由廣西的演員來擔任才行。
這讓蘇里有些一籌莫展。而正當他發愁之際,在劇組一直默默地為演舟妹而做準備的黃婉秋,進入到了他的視線。
是的,當時蘇里從廣西帶了四位女演員到長春,除了三位“劉三姐”的候選人之外,還有一位,就是擬定在《劉三姐》中出演舟妹的黃婉秋。她當時是桂林桂劇團的演員,年齡還很小,演出經驗也不多,但勝在長相甜美、氣質清新。
更讓蘇里沒想到的是,給黃婉秋做好“劉三姐”的造型后,那明媚的扮相、清純的氣質,絲毫不亞于出演過《五朵金花》的楊麗坤。蘇里暗自欣喜,篤定一顆閃亮的明星,即將誕生。
可是當時讓黃婉秋來擔當片中出現的眾多唱段,還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黃婉秋那時的普通話也不過關。所以蘇里和長影廠的領導,就想到了由傅錦華來配唱、張桂蘭來配音的方法。
經過三位演員的通力合作,“劉三姐”的銀幕形象,幾乎完美到無懈可擊。
黃婉秋的扮相和表演,都那么優美,且充滿靈氣。
傅錦華的演唱婉轉動聽,原汁原味,還帶有山野氣息。
張桂蘭也憑借甜潤、清脆的嗓音,為“劉三姐”的形象錦上添花。
我覺得她們三個,缺一不可。
然而電影上映后,黃婉秋迅速成名,而傅錦華和張桂蘭卻“無人問津”。
于是就有人認為,是黃婉秋搶了傅錦華的風頭。
這真是冤枉了黃婉秋。
第一她哪里有那么大的“權力”?
第二媒體的“重此抑彼”也并非是由她決定的。
如果當初《劉三姐》由傅錦華擔當主演,她也會非常愉快地完成舟妹的表演任務。
可以說是命運安排了她與“劉三姐”這個角色的相遇。
當然她的確享受到了“劉三姐”所帶來的紅利。
然而換一個演員,不也是一樣?
我覺得如果電影《劉三姐》在上映之初,就對包括傅錦華、張桂蘭在內的三位演員都進行同樣的報道,那也許這樣的誤會就不會產生?
事實上,直到多年之后,我們才知道,原來電影《劉三姐》中的聲音并非來自黃婉秋,而是來自傅錦華和張桂蘭。
1978年,廣西電影制片廠再次將廣西民間歌舞劇《劉三姐》搬上銀幕,由傅錦華扮演劉三姐。但因為這部電影是舞臺藝術片,而且出演劉三姐一角時傅錦華已經40歲,再扮演年輕姑娘已經比較吃力,在扮相上也比較吃虧,所以這部電影上映后并未引起太大反響。
這更讓一些影迷,為傅錦華“鳴不平”。
其實黃婉秋有黃婉秋的好,傅錦華有傅錦華的妙。她們都是廣西“劉三姐”的代言人。
只是相比之下,黃婉秋更加出名一些而已。
爭議二:一部《劉三姐》,讓黃婉秋吃了一輩子?
劉曉慶一向以“直言不諱”著稱。她由此產生了許多“曉慶名言”。比如她所說的“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女明星就更是難上加難”就曾廣為流傳。
而見到黃婉秋后,她就說“你一個劉三姐吃了一輩子,值了。”
其實劉曉慶想表達的意思是,有無數演員,演了一輩子戲,卻沒有一個角色讓觀眾記住。而黃婉秋在《劉三姐》中所扮演的劉三姐卻是那么經典傳神。所以她認為黃婉秋這輩子,“值了”。
我也覺得黃婉秋在電影《劉三姐》中的表現,達到了許多演員都難以企及的高峰。
當然這樣的成就并非是由她一人獨自完成的。她更應該感謝的人,是《劉三姐》的導演蘇里,以及與她搭檔出演《劉三姐》的長影廠專業演員劉世龍(扮演阿牛哥)、張巨光(扮演老漁夫)‘賀汝瑜(扮演莫管家)等人。是他們的引領和指導,讓黃婉秋很快摸索到了電影表演的訣竅,享受到了在鏡頭前施展才華的快樂。
在出演《劉三姐》時,黃婉秋只有17歲。在這之前,她很少看電影,更別說拍電影了。但她遇到了一個好團隊,再加上她有靈氣,又能吃苦,所以“劉三姐”這個角色的成功,幾乎是一種必然。
她走紅之后,的確享受到了電影《劉三姐》所帶來的許多榮譽。有的甚至是她連想都沒想到過的。
比如她沒想到,她剛轉正不久,工資就連升三級,每月50多元,比許多老演員還要高出許多。廣西自治區和桂林市舉辦什么大型活動,也全都會安排她來參加。那時她還是個不到20歲的小姑娘啊,這自然令她誠惶誠恐、受之有愧。
然而上級的決定,她如何反駁?那樣的話,豈不是“不識好歹”?
比如她沒想到,電影《劉三姐》的影響力會那么大。在東南亞,有的影迷連看了33場《劉三姐》,在美國,《劉三姐》的放映記錄,竟然打破了《亂世佳人》。
因為“愛屋及烏”,所以人們將對《劉三姐》的喜愛,都轉移到了黃婉秋身上。
黃婉秋自然也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沒有《劉三姐》,就沒有黃婉秋。
但她從未“忘乎所以”,反而將此當成了鞭策自己的動力。
她的后半生,其實一心一意地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將廣西的“劉三姐”文化發揚光大。
有的人只看到黃婉秋在吃《劉三姐》的“紅利”,卻看不到她為《劉三姐》所付出的努力。
似乎也忘記了她因《劉三姐》而受到的批斗和打壓。
若不是因為出演了《劉三姐》,她也不會在特殊的日子里,會遭到非人待遇,被游街,被關黑屋,不準演出,看不到希望。
當然,若不是出演了《劉三姐》,她也不會成為廣西“劉三姐”的代言人。
也不會為了宣傳“劉三姐”文化而費盡心血。
她從1985年起,就開始醞釀組建“劉三姐藝術團”,后來在各方朋友的幫助下,才終于實現了這一心愿。她率先打破了“大鍋飯”制度,通過調動演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得藝術品味得到大幅度提升。
2002年,她又和大連一家公司合資在桂林修建了“劉三姐景觀園”,集中展現“劉三姐文化”及廣西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文化。她除了自己登臺演出之外,還培養了眾多后起之秀,為宣傳桂林,做出了貢獻。
然而這期間她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所以,“一部《劉三姐》,讓黃婉秋吃了一輩子”,這話并不假,然而她為此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們也不能視而不見。
事實上,除了《劉三姐》之外,黃婉秋還出演過眾多影視劇,包括《春蘭秋菊》、《長城大決戰》、《爸爸,媽媽和孩子》、《黃山情》等,她也都呈現了不俗演技。
只是因為《劉三姐》的影響力巨大,所以掩蓋了她在這些作品中所展現的光華而已。
爭議三:黃婉秋創辦“劉三姐集團”就是為了賺錢嗎?
這也是一個存在巨大爭議的問題。
在過去的許多年,黃婉秋也曾遭遇“吃相難看”的非議。
有的說她創辦“劉三姐集團”就是為了賺錢,連演出結束后,觀眾要求合影,也要收費30元。
又有的說她創辦“劉三姐集團”的目的,就是為了“捧紅”她一家三代。不僅她吃“劉三姐”的紅利,就連她的女兒、她的外孫女,也都跟著“沾光”。
然而凡事我們不能只看一面,如果能站在更廣闊的角度,也許能把事情的全貌,看得更真切全面一點。
黃婉秋對“劉三姐”這個角色,有多深的感情呢?
我記得在一次接受采訪時,她說“如果不讓我演其他角色,只讓我演一輩子劉三姐,我也愿意。”
有哪位演員不愿意多嘗試不同角色呢?可是黃婉秋卻只對“劉三姐”情有獨鐘。
1977年,《劉三姐》這部電影重新上映。其觀影熱潮相比十幾年前更加盛況空前。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觀看這部電影時的情景,電影院門前人山人海,許多人手中舉著鈔票,遲遲不愿離去,只為等到一張多余的剩票。
黃婉秋自然也感受到了觀眾對《劉三姐》的熱情和熱愛。也敏感地意識到了“劉三姐”正是宣傳廣西、宣傳桂林的一張名片。于是她在擔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期間,就將醞釀已久的“劉三姐計劃”展開了實施。
她的初衷還是想借助《劉三姐》的影響力,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宣傳廣西和桂林。
后來,她也的確投入了大量精力,修建了“劉三姐景觀園”,重新編排打造大型民族歌舞劇《歌仙劉三姐》,還將黑衣壯村落、三月三歌圩、壯族服飾、壯族婚禮、民族歌舞等融入其中,面向全國觀眾和游客開放。
后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她又投入了大量資金,創新打造出了“全息魔幻音樂劇”《遇見劉三姐》。
不過既然是商業行為,那么自然就會涉及到盈利。因為集團要發展,要維持正常運轉,那都需要有資金支持才行。所以“劉三姐藝術團”在參加演出時,收取一定的費用,也就在所難免。
然而黃婉秋說,她身為“劉三姐集團”董事長,卻沒有在公司拿過一分錢的兼薪和獎金。她的丈夫何有才也沒有。
那么錢都到哪兒去了呢?
自然更多地投入到了“劉三姐大觀園”的維護和新劇目的創排上。
有網友反映說,在演出結束后,黃婉秋和觀眾合影要收費的情況,我想大概也是無奈之舉吧?實際上我在很多地方旅游的時候,都曾遇到過這種“合影收費”的情況。就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都要收費,更何況是大明星黃婉秋呢?
另外她選擇自己的女兒及外孫女成為新的“劉三姐藝術團”的主要演員,其實也無可厚非。前提是,她的女兒和外孫女都具有藝術天賦,而并非濫竽充數之輩。
黃婉秋說,她最痛恨“走穴”賺大錢、撈私利之輩,由此可見在她的心中,藝術的傳承高于一切。
就包括在彌留之際,她所想的,也是囑托后輩“將劉三姐文化傳承好,將民族文化宣傳好”。
所以每個人所站的位置不一樣,那么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會有所區別。
黃婉秋出演電影《劉三姐》時,根本沒有片酬一說。直到改革開放后,她才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掘到了第一桶金。然而她也并沒有坑蒙拐騙,更沒有傷害任何人,憑本事賺錢,又有何不可呢?
況且她所賺的錢,也大部分都投入到了文化產業的建設上,讓更多觀眾欣賞到了好看的節目,讓無數游客領略到了廣西的風情,也算是一件值得稱贊的事情吧。
劉三姐,廣西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聰慧機敏,歌如泉涌。一生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通過歌聲,懲惡揚善,堅守正義。
黃婉秋,通過電影《劉三姐》,使劉三姐的形象變得更為生動具體。她一生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將“劉三姐”的傳說,永遠傳承下去。
兩個都是廣西的奇女子,值得我們為其點贊。
如今,黃婉秋已離世。她說“我將到天外傳歌去了”。那么當她駕鶴遠去的時候,是否也應該讓所有與她相關的“爭議”煙消云散?
所以今天雅清寫下這些文字,只希望還這位老藝術家一身清白。
同時祝她:一路走好。
文/DJ雅清編輯部:小靜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關鍵詞: 黃婉秋走了 伴隨在她身上的3個爭議 也該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