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有氛圍感的一部劇,非《夏花》莫屬。
夏日的陽光與暴雨、鮮花與海浪,僅此一次的清純愛戀,加上濃郁的色彩運用和曖昧的光影變幻,無不給人以心動的感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夏花》根據太后歸來小說《他站在夏花絢爛里》改編而來,于2月13日在騰訊視頻播出,目前已經會員收官。這部劇的熱度自開播以來逐步上升,帶來了「低開高走」的即視感。但是關于這部劇的討論卻褒貶不一,「褒」的是《夏花》的氛圍感,男女主之間流動的曖昧與情欲,「貶」的則是懸浮的劇情和稀碎的情節。
1號認為,《夏花》通過對男女主人設的巧妙安排,以及一些帶有復古元素的畫面呈現,在氛圍感的營造方面做到了極致。但是如果一部劇有且僅有氛圍感,沒有扎實的劇情支撐,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靈魂之所在。
正如一位豆瓣網友評論所言,「如果這是一部MV,可以給4星+,但它是一部劇。」
新型「大叔與蘿莉」
言承旭是參加了什么「滿40減20」的活動嗎?
為什么時隔這么多年之后,言承旭還能夠在偶像劇中占據一席之地?
看過《夏花》的不少觀眾發出了類似的感慨。
言承旭在劇中飾演的是一位外冷內熱的落魄大叔蕭寒,在一個名為小洲村的地方租了一間理發店,兼職理發的同時堅持自己熱愛的園藝工作。乍一看,這個人設似乎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若是將這樣一個角色放到國產愛情劇市場上會發現,像蕭寒這樣的叔系男友,還真是少見。
畢竟「霸道總裁」早已過時,而「姐弟戀」中的「犬系男友」看多了也會膩味。
而《夏花》中言承旭飾演的蕭寒這一角色,既區別于所謂的霸道總裁和犬系男友,又區別于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中的大叔形象。通過這樣一個角色的塑造,編劇試圖告訴觀眾,言情劇也可以有言承旭飾演的蕭寒這樣45歲依然能喚醒人戀愛欲望的中年男性。
不過,「叔系男友」的靈魂不僅在于年齡,更在于外形與氣質的雙重加持。
健碩的身材和濃密的頭發,溫柔的眼神和低沉的聲線,粗糙且隨意的穿著搭配,初步呈現出了一個純情落魄大叔的形象。除此之外,恰到好處的疏離感和神秘感,不經意間閃現的少年感和破碎感,讓這個角色的塑造得到了質的升華。
在這樣的人設基礎之上,當蕭寒遇上笑容甜美、表達直接的清純少女何冉時,二者之間才會碰撞出那種極限拉扯的曖昧感與氛圍感。
這和當前的國產電視劇中的男女主角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一方面,大叔型的男主角終于甩掉了去不掉的「油膩」和「爹味」,從家長里短的話題中心,從自我感動的情感付出中走了出來,呈現出了一種難得的少年感和清純感。
另一方面,女主角「釣系小白花」的人設意味著她在這段關系中是主動的一方,是那個愿意首先跨出走向對方的那一步的那個人。她懂得大膽且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愛情有著義無反顧的付出。
值得一提的是,《夏花》中男主人設的新鮮感來自于國產愛情劇中「人無我有」的創新,而女主人設的新鮮感卻是來自于對于早古言情劇中女主人設的復歸。
例如《惡作劇之吻》中的袁湘琴,也是妥妥的進攻型女主。只是在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袁湘琴的形象不再是典型,「姐弟戀」中清醒且獨立的女性形象成為了新的范式。
而《夏花》恰恰采用了一種早古的女主設定。
何冉在父親離世之后患上了白血病,治愈之后的她很少出門,但是因為曾經經歷過那樣一種生與死的掙扎,她對于愛情有著義無反顧的追求,想要抓住那種轉瞬即逝的怦然心動。也正是因此,她和蕭寒之間的情感得以在這樣一種「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情境之下推到極致。
直面悸動、曖昧與情欲
最近,網友們掀起了一輪關于《夏花》刪減片段的撿垃圾運動。
《夏花》編劇透露說,該劇有多達500條的吻戲鏡頭。但是在最終的呈現中,刪去了很多鏡頭和畫面,這或許是部分觀眾覺得《夏花》的劇情剪的「稀碎」的原因,「當然不排除劇情本身就存在問題的原因」。
回到《夏花》這部劇本身,它呈現出來的氛圍感還是很到位的。臺詞、畫面和光影變幻,與男女主之間的眉目傳情完美交融,共同構造了一場又一場華麗的心動名場面。
比如說何冉第一次去小洲村找蕭寒剪頭發時,她問貓怎么了,蕭寒不動聲色地回了一句:戀愛了吧;比如說蕭寒帶著何冉爬到山巔,然后在夜幕中向對方表明自己心意的浪漫告白;比如說蕭寒和何冉兩人夜闖畫室后,曖昧的光影變幻讓人充滿無限的遐想。
若是直接刪去除男女主之外的戲份,僅僅保留男女主之間的互動場景和兩人所處的環境背景,《夏花》這部劇完全可以用「電影感」來形容。
盡管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勉不了有些違和的感覺。畢竟起初沒有帶著這是一部純愛劇的預期來看這部劇,但是看到后面幾集之后反而有了另外一種感覺——
雖然這種氛圍感勉不了會有一些刻意做作的感覺,但是當劇方把這種刻意呈現到極致的時候,反而產生了意外的化學反應。
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劇方也花了諸多心思。
譬如大膽啟用了拍探案片的導演陳宙飛。
陳宙飛認為,「所謂高級的「欲」,其實是讓觀眾充滿想象,這并不好做,比如用光影、剪影等各種手段呈現出兩分,還要留給觀眾八分想象的空間。」譬如《夏花》第15集中,氤氳的光影和朦朧的剪影可謂是畫室名場面的點睛之筆。
譬如在拍攝曇花那場戲時,劇方沒有因為追求進度而犧牲效果。在一輪拍完后,劇方又重新找靠海的地方拍了一遍。在最終的畫面呈現中,男女主背對背,對面是大海,夕陽營造著時間流逝的感覺,這才達到了劇方心目中完美的氛圍感。
可以說,《夏花》中男女主之間的一幀一畫,皆為心動。
有人在微博上發表評論說,「近幾年的一些片子它只是用一股強烈的情緒沖擊你,你感覺到什么就是什么,感受不到也無所謂,它不再解釋不再說服,只是一股瀑布沖刷過你,它并不想教會你什么,一場相遇而已。」
這個評價也同樣適用于《夏花》這部劇。
《夏花》總制片人張娜認為,《夏花》用了一些文藝的調調,拍了一部愛情先鋒劇,它擁有文藝氣質,但并不是文藝劇。對此,有觀眾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夏花的定位不是一部偶像劇,是先鋒藝術片,它帶給你的是情緒體驗,是美學價值,劇情反而最無足輕重。」
或者換句話說,《夏花》所追求的,不是劇情的完美呈現,而是畫面的視覺沖擊和深層的情感共鳴。
畢竟在以往的國產愛情劇中,鮮少會通過畫面、聲樂和情緒直接地表達男女主之間的悸動、曖昧與情欲。相反,更多的是開門見山式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往往觀眾還沒有感受到男女主之間流動的感情時,愛情劇中的男女主就已經深深地愛上對方了。
相比之下,《夏花》總算是打破了既往的表達定式,將男女主之間的悸動、曖昧與情欲徹底拍到位了。
有了氛圍感還不夠
不過,《夏花》依舊逃脫不了被部分觀眾唾棄的命運。
好像一個長篇意識流的疼痛文學MV……傷痛文學,不知所云,MV的質感,濾鏡開大,唯一的可取之處是凍齡的言承旭和霸總黃奕,花季絕癥是很殘酷的事情,消費成偶像劇有何意義……類似的評價比比皆是。
從過度的身體凝視到不知所云的劇情安排,再到莫名其妙的沖突設置,《夏花》營造出來的氛圍感并沒有極致到讓觀眾忽視這些槽點的存在。很難說這是氛圍感營造的不到位的問題,而是在一部劇中,所謂的「氛圍感」只能算是錦上添花的存在,「氛圍感」再強,也沒法彌補「劇情」的缺位。
浙江宣傳昨日發了一篇《治愈系作品魅力在哪里》的文章,評價了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去有風的地方》,從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持久度層面指出了心靈雞湯與治愈系作品的不同之處。
「心靈雞湯往往直接刺激人們的情感,但大多看完即止,難以激發持久的驅動力。而從治愈系作品中,受眾通過體驗角色在困境中成長,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認同感更持久。」
同理,作為一部以情緒體驗為主要風格的愛情劇,《夏花》能夠給人以一時的情感沖擊,但卻很難讓觀眾產生持久的情感共鳴。換言之,《夏花》能夠造出一場幻夢,讓觀眾產生戀愛的沖動,但是一旦回到現實生活中就會發現,這只不過是一場夢而已。
那些真正植根于觀眾心目中的作品,一定是集情感體驗與深度思考于一體的,能夠給人以更為持久的情感共鳴。
去年12月開播的網劇《我可能遇到了救星》同樣講述了一個相互治愈、彼此救贖的浪漫愛情故事。但這部劇卻沒有給人以強烈的違和感,能夠讓人在觀看男女主的浪漫愛情故事如何發生的同時,對親密關系產生進一步的思考。
而《夏花》之所以會讓人感覺到強烈的割裂感,正是因為《夏花》男女主戲份的唯美表達與其相應的人物故事背景之間缺乏流暢的銜接。愛情部分顯得過于浪漫,而現實部分則顯得過于突兀與不合邏輯。
從這個角度而言,張娜希望能夠給大家精神慰藉,「希望每個人都不畏艱難,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的設想似乎很難實現。
畢竟在現實生活中,在街頭偶然間crush的那個人,往往不會和自己產生諸多交集,crush僅僅是一時之間的心動。又或者,即便是后續產生了聯系,也可能會因為諸多原因而下頭,故事很難續上一個美好的結局。
1號結語
近3萬人在豆瓣上為《夏花》打出了6.6的評分,這個評分并不算高。
究其原因是,《夏花》出圈的只有氛圍感,而在其他方面沒有所長,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氛圍感的表達,這是遠遠不夠的。
在總制片人張娜的眼中,《夏花》是一部愛情先鋒劇。但1號認為,《夏花》實際上并沒有脫離偶像劇的范疇,只是在人設安排和表現形式方面做了一定程度的創新和對早古言情劇的復歸,但本質上依舊是一部旨在讓人對戀愛產生憧憬和幻想的傳統偶像劇。
它拍的是曇花一現、熱烈而奔放的愛情故事,那么反過來,同樣也可以用曇花一現、熱烈而奔放這三個詞匯來形容這部劇,它只能暫時性地讓人產生戀愛的沖動,但很難持久。
可惜,《夏花》拿捏了國產愛情劇的氛圍感,但也僅僅止步于此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