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不止不休》成了電影圈的“大熱點”。
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自然是主演之一的張頌文。
《狂飆》的爆火,讓張頌文成了近兩個月最受關注的男演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首映禮上,張頌文在《狂飆》中的“親友團”,也都現身捧場。
“弟弟”蘇小玎,“妹妹”隆妮,“唐小龍”林家川,還有“老默”馮兵。
場外,觀眾也都期待著看張頌文新的作品,這部《不止不休》就恰好“趕上了”。
不過在張頌文之外,影片本身也自帶一個焦點話題——
早在2020年電影節放映后,它就被網友形容為“20年代的《我不是藥神》”。
并且這部2019年開拍的電影,這次定檔前還經歷了“三年刪改”。
這個時間甚至比《我不是藥神》制作、送審的一年時間還要長。
預告里,“一個人為一億人發聲”的宣傳語,也非常顯眼。
一連串跡象表明,這部電影講述的題材,必然比較敏感。
這么一看,神秘感頓時就來了。
01、
《不止不休》的履歷十分光鮮。
監制賈樟柯,主演白客、苗苗和張頌文,攝影余力為,配樂半野喜弘。
導演王晶還獲得了平遙最佳導演獎,影片也被提名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備受關注。
《不止不休》是一部關于理想主義者的電影,這是導演王晶自己說的。
也怪不得賈樟柯在社媒上發“也想談談藝術”,想必也是沖著這份純粹。
影片的故事,其實也不復雜,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低學歷北漂青年撞大運進了報社當記者后,一波三折沖破阻力,呼吁社會關注乙肝患者。
這里就出現了兩個都很重要的關鍵詞:報社記者,乙肝患者。
對當下人來說,這兩個詞已經有些陌生。
但放在一起,還是可以大概猜測出故事情節——
報社記者往往代表著一種對真相的執著,而乙肝患者,可能就是真相的主體。
難點在于,這類理想主義者的故事,往往容易拍得千篇一律。
所以《不止?不?休?》這部電影?能不?能成?,主要還是要?看?它?怎么講。
主人公韓東(白客 飾)是一位北漂青年。
因為眼疾,他高中肄業,所以只有初中學歷。
這個背景放到人才濟濟的北京城來說,可謂是不值一提。
但這類大城市,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同時是理想主義者的天堂和地獄。
何況電影設置的時間是2000年初,一個到處是機遇和挑戰的年份,一個不通過網絡直播,也能創造致富奇跡的年份。
韓東的老家在東北牡丹江。
他放棄了?老家?的?鐵飯碗,帶著清秀的女朋友小竹(苗苗 飾)來北京追夢。
追一個當記者的夢。
初中文憑,要是想在北京做個酒保之類的夢,還是有可能的,但是當記者?
人大、中傳幾個高校的名額,都分不過來呢,何況韓東這種情況?
這不是癩蛤蟆上身,純屬想得美嗎?
追夢的還不止韓東,還有他好朋友張博(宋洋 飾)。
張博正在準備自己的研究生三戰,他想考中國政法大學,前兩次都是進復試被刷了。
在全民考研的今天,我們很清楚進復試被刷是一種怎樣的絕望。
只是想想十幾年前就有三戰,突然覺得有一種驚人的歷史相似性。
和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北漂住地下室、吃方便面的情節相類似,韓東一行人在北京過得也很艱辛。
蹭宿舍住、被老板罵、在招聘會上被HR損、群租房電線半夜燒了……總之就是慘。
但韓東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記者夢,筆耕不輟。
當不了記者,就先給報社寫讀者來信,不僅有點稿費,說不定還能創造點機會。
平時也會在論壇上發表長篇社論,既鍛煉文筆還能積攢人氣。
這不,一次韓東去領稿費的時候,碰見了資深記者黃江(張頌文 飾)。
獲得對方賞識后,居然收到了一份在《京城時報》的實習生崗位。
之所以能夠被選中,主要是因為韓東堅持在論壇西祠胡同里寫作,恰好黃江就是版主,還置頂過韓東的帖子。
果然,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進入《京城時報》之后,韓東就開始了自己的“卷王”之路。
他天天幾乎就除了睡覺之外,其他時間都黏在報社里。
看文章,查資料,寫稿子。
那個時候似乎還沒有盛行996,韓東就自愿007了。
除了他,剛進來的幾位實習生幾乎都是北大之類的名校學生。
韓東在里面格格不入,除了內?卷外,也沒有其他的辦法。
一天,黃江大晚上接到消息,要去報道一處礦難,從調查到完稿,只有三天時間。
這種程度的稿子,必然是要上頭版頭條的。
但頭版頭條又是需要反復打磨的,臨時起意就會給報社增加困難。
黃江好說歹說爭取下來了,叫上一旁的卷王韓東就踏上了火車。
這次的報道,韓東出力很大,無論是調查還是寫稿,都遠超預期。
于是,最后完成的內容順利成為了頭版頭條,還拿下了月度好稿。
這對于一個實習生來說已經非常難得,何況是對韓東這樣的初中學歷的實習生,黃江對他也十分器重。
眼看著就要轉正了,韓東離自己的夢想也就差一步之遙。
此時,他又盯上了血牛非法賣血和乙肝代檢的事件。
這個地下產業鏈非常完整,一旦能夠摸清查明,就是轟動的大新聞。
如果韓東完成了這個,別說轉正了,輝煌的未來就在腳下了啊。
于是,第二個關鍵詞,“乙肝患者”,就出現在了電影里。
2000年初,人們對乙肝的認識還不夠,認為乙肝攜帶者就是洪水猛獸。
而對于那些攜帶者來說,他們所遭受的歧視基本是終身的。
考研體檢出乙肝,不要;工作檢查出乙肝,不要。
上學之路和工作之路,幾乎都被堵死了。
還記得之前提到的韓東那個好朋友張博嗎?他前兩次復試被刷,就是因為乙肝。
而他為了上學,也找了代檢。
眼看著就要到年末了,韓東也快要完成手上的文章。
只要把稿子交出去,頭版頭條肯定的,恩師黃江也對韓東充滿了期待。
但韓東始終無法拿定主意。
在了解中他認識到,乙肝的傳播途徑實際上只有母嬰、血液和性傳播三種。
正常生活中被傳染的概率,其實是非常非常小的。
但為什么相關規定中,還認為乙肝是傳染???
難道全國近一億乙肝患者就要在黑暗中像老鼠一樣被過街喊打?
是的,揭露了這條產業鏈是一個大新聞。
但然后呢?
乙肝攜帶者們怎么辦?他們的人生呢?張博的人生呢?
恩師黃江曾對韓東說,新聞工作者不能帶感情工作,更不能同情,他們只需要記錄事實就行。
那韓東究竟要怎么做呢?
眼看著從地下室搬出來了,和女朋友也整租了一套房,只要這稿子登報了,人生就是一片坦途。
究竟要怎么選?
02、
從整體基調上來看,《不止不休》非常接近《我不是藥神》。
都是力圖打造一個平民英雄,聚焦一部分特殊群體。
片中的事件和人物,也幾乎都取材于真實事件,盡可能讓故事的底色變得更深沉。
此外,片中也時不時穿插著對于乙肝攜帶者的真實采訪。
采訪所使用的粗糙畫質和片子本身的高清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似乎在說這種對于乙肝攜帶者的歧視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而紙媒與數字媒體的并置,也在清晰地宣示一種“過去”的存在。
而這種“過去”本身在電影中,似乎意味著一種美好的品質。
那種媒體人的堅定勇敢與職業素養,那種道德良知與舍己為人,似乎都隨著畫質的逐漸清晰,而變得模糊,直至消逝。
韓東這一角色是以前《南都周刊》的著名記者為原型進行塑造的。
那句“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跟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呢”,也成為了影片的片頭字幕與題眼。
以上的這些,都是《不止不休》想要實現的表達:
對理想主義者的贊頌,在后真相時代下對紙媒時代的回望,對現實主義的呈現與宣揚。
就像《華盛頓郵報》或者5年前的《我不是藥神》那樣。
可這樣的“野心”之下,影片終究還是力有不逮。
03、
《不止不休》幾乎不可能達到《華盛頓郵報》《我不是藥神》那樣的高度。
主要有三個不足。
一是劇作上的混亂,及主題的不清晰。
本片從始至終的線索,應該是對于新聞工作者良知的贊頌。
但時不時插入的乙肝攜帶者紀錄片,不僅顯得冗余,也極大削減了片子主題的落點。
這種“搭配”使得電影的重心開始偏移,不知道是想拍乙肝紀錄片還是什么。
因此,這種主題上的偏移,就使得片中對于媒介變遷這一路徑的呈現,難言成功。
影像媒介僅僅是一個中介,它在電影中需要以有意義的畫面作為支撐。
任何游離于影片主線之外的敘事,都會極大損害媒介本身敘事的動力。
此時,即便是媒介形式本身,也無法再將電影帶回到原本的道路上。
二是人物工具人傾向嚴重。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兩個人物身上,女友小竹和恩師黃江。
首先,小竹作為片中出場最多的女性,全程都以一種柔弱的形象出現。
她沒有任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主見,自己的觀點。
永遠都無條件等待著韓東,支持著韓東。
這種“望夫石”式的女性完全是男性視角下的客體,只是一個男性的掛件,而沒有完整的自我。
其次,是黃江。
黃江與韓東這對師徒有著相似的性格,和同樣對于新聞的熱愛。
兩人對于新聞觀點的沖突明明可以更下功夫,但黃江在后半段幾乎就消失了。
敢情師父只是一個給韓東工作,讓韓東隨意撤稿的工具人?
三是立場問題。
本片以一種悲憫的姿態審視著乙肝攜帶者。
但又很雞賊地將乙肝攜帶者與乙肝患者當作兩個群體強硬區別開來,缺乏專業度和嚴謹度。
既是對乙肝患者的歧視,也很容易誤導對這方面了解不多的觀眾。
總之,這部電影想講的東西太多了,但個個都沒講透說好。
更像是歷史社會話題和金句的拼接創作,三個創作上的缺陷也有些令人遺憾。
當然,這部電影代表了當下青年電影人的一種思考方向,值得肯定和鼓勵。
不能說是“爛片”,本身也可以一看。
只是從整體品質來說,離好電影還有非常遠的距離。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童云溪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