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上,記者李微敖發長文曬出了實錘——張繼科500萬借款合同,帶手印簽名的那種,并披露了涉及其前女友JT私密視頻的案中案。
李微敖在文章中說,自從爆料以來,“我沒有想到,這兩條微博的影響會那樣大,并且有不少人在微博上或者公開,或者發私信,對我及我的家人,進行各種威脅和辱罵。”
(資料圖片)
他感慨,這就是傳說中的“網暴”吧!
的確,張繼科粉絲,比起流量藝人的也“毫不遜色”,攻擊力極強。
其實,也正是張繼科,讓運動員呈現出飯圈化的特征,而在很多年前,還掀起一場波及甚廣的“果蝶大戰”。
什么是“果蝶大戰”?
要先說什么是果,什么是蝶。
“果姐”是指乒乓球運動員馬龍的粉絲群體“火龍果”,“蝶姐”則是張繼科粉絲群體“蝴蝶”的簡稱。
“火龍果”好理解,張繼科的老粉絲叫作“蝌蚪”,這個也容易明白。
“蝴蝶”取自什么呢?
理由很簡單,因為——張繼科喜歡用蝴蝶牌的乒乓球拍。以至于還有一款聯名產品——張繼科超級ZLC。后來,粉絲們開始自稱蝴蝶。
張繼科和馬龍,兩人都是1988年出生,年齡相差8個月(張比馬大)。本應是乒乓領域的“臥龍鳳雛”,卻在“飯圈”侵入體育界后,引發了不少腥風血雨的纏斗。
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果蝶大戰”一觸即發。
那年的8月12日上午,在里約奧運會男子乒乓球單打決賽中,張繼科以0-4負于隊友馬龍,獲得亞軍。這讓蝶姐難以忍受,開撕。
從誰的技術好,誰大滿貫了,甚至到誰更帥,都要吵一波。用網友的話說就是——動不動幾十萬上百萬轉發評論,實績圖鋪滿整個廣場。
兩家粉絲有個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誰偷了誰的技術呢?
張繼科粉絲曾經翻出一篇論文,來論證馬龍偷了張繼科的技術。該論文寫道,馬龍和馬龍教練曾經研究張繼科的打球技術,用來精進自己。但是乒乓球國家隊有明確規定,不能私下研究未退役隊員的技術,只能在實戰和練習中去揣摩,因此,馬龍私底下研究張繼科的技術是在“偷”。
而馬龍粉絲則辟謠說,這篇論文里所說的數據庫,馬龍的一些技術樣本也在其中,張繼科粉絲在斷章取義和無理取鬧。而且張繼科的所謂反手技術是國乒隊傳承下來的,因此作為隊長的馬龍練習是理所應當。
張繼科馬龍
當然了,這還算是比較高級的撕。有網友評價,相比梅西C羅粉絲大戰相比,“果蝶打架”就像村口械斗??梢姡瑘雒嬷舐?。
從2016年直到2021年11月張繼科退役,粉絲間的“械斗”一直在持續。
在張繼科退役消息傳出后,網友們終于覺得——果蝶大戰是時候翻篇了。但是,并沒有,兩家粉絲仍然殺的你死我活。
有網友戲言,乒乓界不論誰家打架,最終的盡頭就是果蝶廝殺。
然而,誰能想到,從此之后,也連帶著讓其他乒乓明星們都沾染了飯圈文化,互相也有了所謂的“村口械斗”,以至于比張繼科馬龍小9歲的新一代球員樊振東不勝其擾。
2022年11月15日,樊振東以7700分穩居男單第一。他下了飛機,就發現來了一大群粉絲接機。當晚,樊振東發文,呼吁“不要把飯圈陋習帶進競技體育”。
樊振東說,"希望大家從競技體育中收獲積極樂觀的心態,遠離飯圈的戾氣。任何人的飯圈化言行對我都是有害無益的,請不要打著關心我為我好的旗號對我的工作生活人際關系進行代入式分析討論甚至爭吵謾罵。"
樊振東
其實,這不是樊振東的第一次勸阻粉絲的行為,在2021年9月,就發文稱,大批粉絲送機給他造成極大困擾,影響很負面。一個月后,又發長文規范粉絲言行。2022年2月1日,又一次發文談粉絲行為——希望大家在賽場外不要關注我,更不能窺探和評論。
因而,很多人稱贊樊振東“人間清醒”。
那么,張繼科怎么看待粉絲爭斗以及與隊友的關系呢?
張繼科曾說,“以前去比賽,只有幾十個人看我,到了2016年后,哇,真像開演唱會一樣?!痹?016-2017這一年間,他還不太適應,但逐漸地,開始享受這種被迷妹包圍的場景。
而對于隊友馬龍,張繼科在接受魯豫訪談時坦承,“如果在賽場上碰到,就沒辦法成為朋友。”言外之意,他們是競爭關系。
這也給了他的粉絲一個信號:就是要爭!
因此,張繼科對隊友的淡漠和對粉絲的曖昧態度,導致了不斷地爭斗,而他,也對這一切熟視無睹。別說像樊振東那樣的清醒了,他可能還樂在其中,并沉溺于被粉絲簇擁的感覺。
當然,后來,他要進入娛樂圈,也確實需要這波迷妹。
張繼科偶像化
張繼科的粉絲都是什么人呢?大多是喜歡他顏值或桀驁不馴性格的小女孩,這些人,壓根不懂乒乓球,也不喜歡,只對張繼科這個人感興趣。大概率,這些女孩們還喜歡其他流量明星。
有一位知乎匿名網友曾經直言,張繼科跟國乒的其他隊員比起來,太過于“媚粉”,“我不確定這是否跟他從小過于嚴苛的教育環境有關,他爸爸好像小時候經常打他,可能造成了他特別害怕失去的性格,只是希望繼科能正確引導粉絲?!?/p>
而另一位喜歡張繼科的網友說:“本人很喜歡張繼科,在所謂的粉絲團待過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我實在受不了粉絲喊麥一樣在各個正式比賽場所叫他的名字。你想表達你的熱愛是的沒錯,但我覺得尷尬極了……而且這樣不影響他比賽嗎?”
半月談雜志曾刊登文章批評體育飯圈化,文章標題是《要“出圈”不要“飯圈”,警惕“飯圈文化”侵襲體育》,文中稱,“飯圈文化”具有很強的排他性,粉絲需要無條件支持偶像,容不得半點批評,只許自己“守護”,不準他人置喙,這很容易把賽事討論變成非黑即白的“控評”和“站隊”。
的確,球迷與飯圈粉是完全不同的。球迷主要關注成績,飯圈粉則只關注私人生活,并把這種喜歡利益化——因為飯圈化可以帶來好處,比如站姐能夠賣周邊、賣圖片,甚至是私人信息來產生金錢上的實質利益。
另外,相比于娛樂圈在大眾眼里的“低俗”,體育明星們因為具備天然的光環屬性,如果是在溫和的環境下,會帶來正向循環。然而,飯圈化之后,正因為有競技的光環,就讓粉絲們有恃無恐、目中無人,覺得自己偶像比娛樂明星高人一等,極端異化后,演變為一種比流量明星粉絲還要恐怖的群體。
長期處于粉絲的包圍中,無疑會迷失自我,人養出唯我獨尊的性格,更令道德底線嚴重缺失——就如同之前塌房的那幫流量們。
現在,張繼科的房子塌得如此厲害,作為運動員飯圈化鼻祖的他,這難道不是被粉絲反噬了嗎?
終于,“果蝶大戰”要消失了嗎?
關鍵詞: